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5809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5
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包括与容器(0)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体(1),第一密封体(1)为具有头部(11)、体部(12)与尾部(13)的中空结构,第一密封体(1)体部(12)和或尾部(13)设有第一出口(130)、头部(11)设有第二出口(110),至少第一出口(130)使用前为密封状态,其特征在于:第一出口(130)被第一密封体(1)上的弱密封区域(131)所密封,至少弱密封区域(131)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00)呈内吞状态;第一密封体(1)的弱密封区域(131)易于受外力破坏而失去密封能力,弱密封区域(131)被破坏后,第一出口(130)开通,中空结构的第一密封体(1)内部空间(10)与容器内腔(00)连通,容器内腔(00)的流体首先经第一出口(130)进入第一密封体(1)内部空间(10)再经第二出口(110)流出。(10)再经第二出口(110)流出。(10)再经第二出口(110)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属工业产品


技术介绍

[0002]容器无论瓶状、袋状,其出口结构通常突出于容器,开口被盖体或膜片所覆盖封闭,使用时开启;即使是袋状的容器,通常也需连接口管零件等出口结构,盖体或膜片再将口管零件的开口封闭;诸如瓶装饮料、大输液袋等,年消耗数千亿支以上;口管零件及单独的密封盖产生很高的成本比例且废弃后产生更多的污染;从环境保护及节约资源角度,市场需要更为成本低廉、结构简易的各类液体、气体容器,而容器出口结构的创新是关键之一。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膜材制作的内吞状态的第一密封体构成容器出口结构,用材精简、成本低廉;即使处于高压环境下,如用于袋状容器高压灭菌的环境下,易于开启的弱密封区域反而因容器内腔流体的压力反向作用而更为稳定,可低成本的用于无菌液体的容纳;可将容器出口结构减材50%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包括与容器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体,第一密封体为具有头部、体部与尾部的中空结构,第一密封体体部和或尾部设有第一出口、头部设有第二出口,至少第一出口使用前为密封状态;第一出口被第一密封体上的弱密封区域所密封,至少弱密封区域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呈内吞状态;第一密封体的弱密封区域易于受外力破坏而失去密封能力,弱密封区域被破坏后,第一出口开通,中空结构的第一密封体内部空间与容器内腔连通,容器内腔的流体首先经第一出口进入第一密封体内部空间再经第二出口流出。
[0006]所述的弱密封区域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呈内吞状态,是指弱密封区域位于容器内腔和第二出口之间,无论伸入或邻近,弱密封区域都处于容器整体轮廓内,呈现出被吞入的状态。
[0007]所述第一密封体上的第二出口,可以作为容器的最终对外出口;也可以设置在容器最终对外出口内,流体从第二出口流经容器最终对外出口。
[0008]优选的,第一密封体为袋状,头部宽大而向尾部收窄,头部周边与局部突出或不突出容器内腔的容器壁密封连接,形成带状密封区域,第一密封体的体部和或尾部设有弱密封区域,弱密封区域伸向容器内腔呈内吞状态。
[0009]具体的一个方案是,第一密封体的体部边缘的密封区域为强密封区域,尾部边缘的密封区域为弱密封区域,至少弱密封区域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呈内吞状态。
[0010]为了减少使用时容器内液体残留及方便操作,还包括,第一密封体头部向容器外的突出部,突出部开口构成第一密封体的第二出口,即第二出口位于容器外。
[0011]为了便于操作,还包括具备固有中心通道的薄壳状的支撑体,支撑体与第一密封体连接使第二出口呈开启状态,便于使用时与其他接头部件相对接,接头部件更易于从此固有中心通道插入破坏弱密封区域。
[0012]进一步的,还设有第二密封体,第一密封体上的第二出口被第二密封体直接或间接封闭。
[0013]当容器整体呈矩形时,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设置于容器的一个边角上,第一密封体上的第二出口与所在边角同向。
[0014]为了使用方便,第一密封体为袋状,头部宽大而向尾部收窄,头部周边与容器壁密封连接,形成带状密封区域,带状密封区域内设有装配孔,装配孔可与第一密封体匹配的接头上的凸起部分配合。
[0015]一种与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配套使用的瓶体,具有流体进口、流体出口,瓶体上还设有中空的接头,接头顶部为非锐利结构,接头底部与瓶体相接,接头可伸入上述的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内,接头外部轮廓整体与第一密封体内部空间相适形,接头顶部将第一密封体的弱密封区域破坏,容器内的流体经第一出口进入瓶体内腔。
[0016]接头上进一步设有包括凸起部分在内的可与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紧密连接的配合结构。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1.将常用的各类适用容器出口结构平均减材50%以上,极大的节约了地球资源及降低了环境保护压力。
[0019]2.容器装入需高压灭菌的液体时,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密封性不受作用在容器上的外部压力影响。
[0020]3.用于袋状液体时,如大输液、饮料等,可将容器出口结构减材80%以上。
[0021]4.用于袋状液体时,因出口结构内吞,容器可无突出部分,大幅节约存储、运输及使用时的占用空间。
[0022]5.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的弱密封区域易于开启,紧急时用手指破坏弱密封区域即可,无需借助特殊工具。
附图说明
[0023]并不局限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如下:
[0024]图1A: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5]图1B:实施例1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0026]图1C: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1D:实施例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2A: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B:实施例2的一个视角示意图
[0030]图2C:实施例2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0031]图2D:实施例2的一种变通结构示意图
[0032]图3A:实施例3的一个视角示意图
[0033]图3B:实施例3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0034]图4A:实施例4的一个视角示意图
[0035]图4B:实施例4的另一个视角示意图
[0036]图5: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6A:配套使用的瓶体示意图
[0038]图6B: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实施例1:
[0040]如图1A

1D所示,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包括具有第一出口130与第二出口110的第一密封体1,第一密封体1为中空结构,由两个膜片1a、1b在边缘密封连接而成(如图1B),整体可分为头部11、体部12与尾部13(本专利技术描述方位时将容器出口的方向定位“头部”),第一密封体1头部11膜片的外表面与容器壁01呈带状的环周密封连接形成带状密封区域101(如图1B),第一密封体1头部11的未密封区域形成头部开口,为容器内流体的第二出口110,第二出口110更加远离容器内部(如图1A、图1B);第一出口130位于第一密封体1的弱密封区域131内,初始为密封状态,阻隔容器内腔00的流体流出,第一密封体1的弱密封区域131被外力破坏解封后形成开放状态的第一出口130(如图1D),此时第一出口130、第二出口110与容器内腔00连通。
[0041]本实施例示出的容器0为软袋,也由面积大于第一密封体的两个膜片在边缘密封而成,软袋出口结构位于软袋的顶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体1为袋状,头部11宽大而向尾部13收窄,这种锥形设计对外部探入的物件起到导向作用,第一密封体1至少尾部的弱密封区域131伸向容器内腔00呈内吞状态,与第一密封体1的非弱密封区域相比,第一密封体1的弱密封区域131易于受外力破坏而失去密封能力,比如可被探入的硬质物件甚至操作者的手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包括与容器(0)密封连接的第一密封体(1),第一密封体(1)为具有头部(11)、体部(12)与尾部(13)的中空结构,第一密封体(1)体部(12)和或尾部(13)设有第一出口(130)、头部(11)设有第二出口(110),至少第一出口(130)使用前为密封状态,其特征在于:第一出口(130)被第一密封体(1)上的弱密封区域(131)所密封,至少弱密封区域(131)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00)呈内吞状态;第一密封体(1)的弱密封区域(131)易于受外力破坏而失去密封能力,弱密封区域(131)被破坏后,第一出口(130)开通,中空结构的第一密封体(1)内部空间(10)与容器内腔(00)连通,容器内腔(00)的流体首先经第一出口(130)进入第一密封体(1)内部空间(10)再经第二出口(110)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体(1)为袋状,头部(11)宽大而向尾部(13)收窄,头部(11)周边与容器壁(01)密封连接,形成带状密封区域(101),第一密封体(1)体部(12)和或尾部(13)设有弱密封区域(131),弱密封区域(131)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00)呈内吞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体(1)为袋状,头部(11)宽大而向尾部(13)收窄,头部(11)周边与容器壁(01)密封连接,第一密封体(1)体部(12)边缘的密封区域为强密封区域(121),尾部(13)边缘的密封区域为弱密封区域(131),至少弱密封区域(131)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00)呈内吞状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吞式容器出口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密封体(1)为袋状,头部(11)宽大而向尾部(13)收窄,头部(11)周边与容器壁(01)密封连接,第一密封体(1)体部(12)和或尾部(13)设有弱密封区域(131),弱密封区域(131)伸向或邻近容器内腔(00)呈内吞状态,还包括第一密封体(1)头部(11)向容器(0)外的密封体突出部(14),密封体突出部(14)开口构成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东生张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仰生恒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