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5703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在定位管上的双定位支座、通过转换器与双定位支座连接的定位器,双定位支座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包括弧形连接部和位于连接部下方向外倾斜的支脚;转换器的一端设有与支脚连接的竖直双耳,其另一端设有与定位器连接的水平单耳,定位器的一端设有与单耳连接的复耳,复耳外侧的通孔内设有与连接部下端连接的电连接线;支脚自上而下的尺寸逐渐缩小,其末端设有竖直方向的承接部,承接部与双耳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的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双定位器的稳定连接,有效的消散了振动力。有效的消散了振动力。有效的消散了振动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接触网
,尤其是涉及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接触网主要包括接触线和承力索,对于客流量较大的交通线路还增加有并联辅助馈线以提高整个接触网系统的载流量,满足高行车密度时段的列车受流需求。弓网接触时,存在接触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电阻发热产生的温度会达到接触线或受电弓碳滑板熔点,致使受电弓与接触线接触点出现电磨耗。双承双导悬挂方式相比于单承单导,弓网接触电阻减小一半,能有效减少接触线电磨耗。
[0003]在列车运行时,弓网之间因为振动出现接触线与受电弓脱离现象,会产生产生拉弧现象,对接触线造成严重损伤。采用双承双导悬挂方式时,相比于单承单导,当某一根接触线因为振动而与受电弓脱离,而由于另一根接触线可能仍与受电弓接触,此时并不会出现拉弧现象,由此减小电弧出现的概率,减少接触线损伤。现有技术中,接触网中的支座不能实现双承双导模式的稳定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双定位器的稳定连接,有效的消散了振动力。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在定位管上的双定位支座、通过转换器与双定位支座连接的定位器,所述双定位支座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包括弧形连接部和位于连接部下方向外倾斜的支脚;
[0006]所述转换器的一端设有与支脚连接的竖直双耳,其另一端设有与定位器连接的水平单耳,所述定位器的一端设有与单耳连接的复耳,所述复耳外侧的通孔内设有与连接部下端连接的电连接线;
[0007]所述支脚自上而下的尺寸逐渐缩小,其末端设有竖直方向的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与双耳连接,所述支脚的两侧均设有减重槽。
[0008]优选的,所述支脚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下方的第一支脚和位于第二连接座下方的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的结构对称,且二者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分布。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上下侧均设有固定孔,所述第一连接座上固定孔均为沉孔,且其固定孔的沉槽嵌入弧形部连接部内。
[0010]优选的,所述连接部的上方设有与定位管支撑连接的固定部,所述定位管支撑的挂耳连接在固定部之间。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上方之间的间距与定位管支撑的厚度匹配。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部外侧的边沿设有加强筋,所述单耳上设有双耳末端向外延伸
的连接筋。
[0013]优选的,所述固定孔的数量为2个。
[0014]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结构简单,可以实现双定位器的稳定连接,有效的消散了振动力。
[0015]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中双定位支座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定位管;2、双定位支座;3、转换器;4、定位器;5、第一连接座;6、第二连接座;7、连接部;8、支脚;9、双耳;10、单耳; 11、复耳;12、电连接线;13、承接部;14、减重槽;15、固定孔; 16、沉槽;17、固定部;18、定位管支撑;19、加强筋;20、连接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1]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2]如图所示,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包括连接在定位管1上的双定位支座2、通过转换器3与双定位支座2连接的定位器 4,双定位支座2将定位器4连接在定位管1上。
[0023]双定位支座2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6,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6均包括弧形连接部7和位于连接部7下方向外倾斜的支脚8,连接部7实现双定位支座2连接在定位管1上,支脚8实现定位器4连接在双定位支座2上。连接部7的上方设有与定位管1支撑连接的固定部17,定位管支撑18的挂耳连接在固定部 17之间。连接部7上方之间的间距与定位管1支撑的厚度匹配,保证定位管支撑18连接在连接部7之间,防止振动带来的零件脱位的情况。
[0024]连接部7的上下侧均设有固定孔15,固定孔15的数量为2个,固定孔15实现连接部7的稳定固定。第二连接座6上方固定孔15的四周设有加强层,提高承载强度,同时,保证固定部17与定位管支撑18连接的稳定性。第一连接座5上固定孔15均为沉孔,使得外形美观,并且实现第一连接座5、第二连接座6的稳定连接。固定孔15 的沉槽嵌入弧形部连接部7内,使得双定位支座2紧密连接在定位管1上,不会由于过度高频振动带来的零件松散、位移等情况。连接部 7外侧的边沿设有加强筋19,提高连接部7的承载强度。
[0025]支脚8包括位于第一连接座5下方的第一支脚和位于第二连接座 6下方的第二支脚,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的结构对称,且二者在竖直方向上交错分布,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实现两个定位器4的连接,两个支脚8的结构设置使得两个定位器4分开,实现双导线的有序连接。支脚8自上而下的尺寸逐渐缩小,其末端设有竖直方向的承接部13,承接部13与双耳9连接,保证转换器3与双定位支座2的稳定连接。支脚8的两侧均设有减重槽14,结构重量减小,在保证承载强度的同时,不会对整体造成过大的重量负担。
[0026]转换器3的一端设有与支脚8连接的竖直双耳9,其另一端设有与定位器4连接的水平单耳10,双耳9与单耳10垂直设置,使得列车经过时带来的高频振动传递方向发生变化,实现了力的消散,不会对整体结构造成过大的损伤,提高使用寿命。单耳10上设有双耳9 末端向外延伸的连接筋20,连接筋20保证了转换器3的承载强度。定位器4的一端设有与单耳10连接的复耳11,实现定位器4通过转换器3连接在双定位支座2上。定位器4通过转换器3的力转向传递,在连接到双定位支座2上,实现定位器4一定程度上的水平旋转,同时,转换器3进行竖直方向上的旋转,释放列车带来的剧烈振动。复耳11外侧的通孔内设有与连接部7下端连接的电连接线12,电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在定位管上的双定位支座、通过转换器与双定位支座连接的定位器,所述双定位支座包括对侧连接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包括弧形连接部和位于连接部下方向外倾斜的支脚;所述转换器的一端设有与支脚连接的竖直双耳,其另一端设有与定位器连接的水平单耳,所述定位器的一端设有与单耳连接的复耳,所述复耳外侧的通孔内设有与连接部下端连接的电连接线;所述支脚自上而下的尺寸逐渐缩小,其末端设有竖直方向的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与双耳连接,所述支脚的两侧均设有减重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反定位式双定位支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座下方的第一支脚和位于第二连接座下方的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的结构对称,且二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涛唐辉李军杜清泉李泉雄杨星星任锟陈永强邵新亮徐清颖邓全均陈永娜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朝雄电气化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