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气吸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5240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酸气吸收系统,包括第一酸气吸收塔和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第一端用于与反应装置相连通,以通入生成的酸性气体,第一酸气吸收塔具有第一吸收腔体、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吸收腔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第二端连通;第二腔体内用于容纳循环水;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酸气吸收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提取氧化铝反应产生的粉尘堵塞管道的问题。提取氧化铝反应产生的粉尘堵塞管道的问题。提取氧化铝反应产生的粉尘堵塞管道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酸气吸收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酸气吸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提取氧化铝工艺技术中,通常会采用“一步酸溶法”进行处理,“一步酸溶法”是将高铝粉煤灰经酸溶、除杂、结晶后产生结晶氯化铝,结晶氯化铝经低温热解产生无定型氧化铝。结晶氯化铝的低温热解是整个工艺的核心单元,其结晶氯化铝热分解过程中主要失重温度区间为90~350℃,失重约70wt%。失重过程表明结晶氯化铝发生分解,分解过程中有气体产物生成。此后,在350~1000℃温度范围内一直都存在质量变化,只不过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质量变化越来越小。结晶氯化铝分解反应的总方程式为:2AlCl3.6H2O

Al2O3+9H2O

+6HCl


[0003]目前,现有工艺及技术采用循环流化床在350

400℃的温度条件下与结晶氯化铝直接接触反应。反应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高温烟气夹带的粉尘颗粒,大部分的粉尘颗粒被布袋除尘器吸收后回落到流化床内,小部分过细的粉尘随高温烟气经布袋除尘器后进入到酸吸收系统,夹带粉尘的高温烟气含有一定比例的水蒸气,在管道中冷凝后导致粉尘吸附在管壁,日积月累使得流化床至酸吸收系统的管道截面逐渐变小,进而影响酸吸收系统的吸风量,导致酸吸收系统整体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酸气吸收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提取氧化铝反应产生的粉尘堵塞管道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酸气吸收系统,包括第一酸气吸收塔和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第一端用于与反应装置相连通,以通入生成的酸性气体,第一酸气吸收塔具有第一吸收腔体、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吸收腔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第二端连通;第二腔体内用于容纳循环水;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管道连通,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
[0006]进一步地,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一泵体,第一泵体的进口与第二开口相连通,第一泵体的出口与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相连通。
[0007]进一步地,第一管道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第一管道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设置。
[0008]进一步地,第一管道的管道壁上具有连通孔,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穿过连通孔设置于第一管道的管道内部。
[0009]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的端面相对于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的中心线倾斜设置。
[0010]进一步地,第一酸气吸收塔还具有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第三开口与第二腔体相连通,第四开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第四开口位于第一酸气吸收塔的顶部;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二泵体,第二泵体的进口通过第三开口与第二腔体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二泵体的出口相连通,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通过第四开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
[0011]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穿过第四开口设置在第一腔体内;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一喷淋装置,第一喷淋装置与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相连通。
[0012]进一步地,第一酸气吸收塔还包括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的第五开口;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二酸气吸收塔,具有第二吸收腔体,第二吸收腔体包括第三腔体和第四腔体,第四腔体用于容纳循环水;第二酸气吸收塔还具有与第三腔体相连通的第六开口;第二管道,第二管道的第一端通过第五开口与第一腔体相连通,第二管道的第二端与第六开口相连通。
[0013]进一步地,第二酸气吸收塔还具有第七开口和第八开口,第七开口与第四腔体相连通,第八开口与第三腔体相连通,第八开口位于第二酸气吸收塔的顶部;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三泵体,第三泵体的进口通过第八开口与第三腔体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三泵体的出口相连通,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通过第七开口与第四腔体相连通。
[0014]进一步地,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三管道,第三管道的一端与第三腔体相连通;风机,设置在第三管道上。
[0015]本技术的酸气吸收系统包括第一酸气吸收塔和第一管道,第一管道的第一端用于与反应装置相连通,反应装置内产生的带有粉尘的酸性气体由第一管道的第一端进入至第一管道内;第一酸气吸收塔具有第一吸收腔体、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吸收腔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一管道的第二端连通,带有粉尘的酸性气体经过第一管道到达其第二端,再通过第一开口进入至第一酸气吸收塔的第一腔体内,由于酸性气体在由第一管道的第一端到达第二端的过程中粉尘粘附在第一管道内壁会造成管道堵塞的问题,因此本技术的酸气吸收系统中还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通过第二开口与第二腔体连通,第二腔体内部容纳有循环水,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管道连通,且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第二腔体内的循环水经过第一连接管到达第一管道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对第一管道的内壁进行冲洗,粘附在第一管道内壁的粉尘随循环水一同进入至第一酸气吸收塔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提取氧化铝反应产生的粉尘堵塞管道的问题。此外,利用第一连接管将第二腔体内的循环水输入至第一管道内,也会产生吸收酸性气体,降低酸性气体温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6]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酸气吸收系统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0018]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19]10、流化床;11、旋风分离器;12、布袋除尘器;20、第一酸气吸收塔;21、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第三开口;24、第四开口;25、第五开口;26、第一腔体;27、第二腔体;30、第一管道;31、连通孔;40、第一连接管;41、端面;50、第一泵体;60、第二泵体;61、第二连接管;70、第二酸气吸收塔;71、第六开口;72、第七开口;73、第八开口;74、第三腔体;75、第四腔体;80、第二管道;90、第三泵体;91、第三连接管;101、第一喷淋装置;102、第二喷淋装置;110、风机;120、第三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0]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0021]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气吸收系统,包括第一酸气吸收塔(20)和第一管道(30),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一端用于与反应装置相连通,以通入生成的酸性气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酸气吸收塔(20)具有第一吸收腔体、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所述第一吸收腔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腔体(26)和第二腔体(27),所述第一腔体(26)通过所述第一开口(21)与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腔体(27)内用于容纳循环水;所述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一连接管(40),所述第一连接管(40)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口(22)与所述第二腔体(27)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4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管道(30)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40)的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一泵体(50),所述第一泵体(50)的进口与所述第二开口(22)相连通,所述第一泵体(50)的出口与所述第一连接管(40)的第一端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30)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管道(30)的第一端高于其第二端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酸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30)的管道壁上具有连通孔(31),所述第一连接管(40)的第二端穿过所述连通孔(31)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30)的管道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酸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40)的第二端的端面(41)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管(40)的第二端的中心线倾斜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酸气吸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酸气吸收塔(20)还具有第三开口(23)和第四开口(24),所述第三开口(23)与所述第二腔体(27)相连通,所述第四开口(24)与所述第一腔体(26)相连通,所述第四开口(24)位于所述第一酸气吸收塔(20)的顶部;所述酸气吸收系统还包括:第二泵体(60),所述第二泵体(60)的进口通过所述第三开口(23)与所述第二腔体(2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善周黄涌波佟云飞杨裕翟凯雄梁鹏马利全梁武白晓伟魏江红
申请(专利权)人:神华准能资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