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72870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6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一侧面连通设有形成喷射冷却水形状的水射流冷却通道,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且位于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设有加强甲板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侧面且位于加强甲板部内设有流动冷却通道,所述流动冷却通道与水射流冷却通道连通;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设置在流动冷却通道下部,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靠近流动冷却通道的一端设有喷水凸台,所述加强甲板部端部设有从喷水凸台的上方朝向上方的台阶,所述流动冷却通道自由端连通设有冷却水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能够降低气缸盖下表面的温度同时提高气缸盖的耐久性。气缸盖的耐久性。气缸盖的耐久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
,具体是指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

技术介绍

[0002]气缸盖是盖在发动机缸体上的罩壳,能够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到发动机内,同时起到密封的作用。
[0003]气缸盖和气缸体大多用灰铸铁或铝合金铸造而成,它的技术状态好坏,对发动机其他零件安装的相对位置和正常工作影响极大。现有的气缸盖内部形成冷却水通道,冷却水通道内的冷却液循环降低燃烧室、进气口和排气口对应的火花塞周围以及气门座周围的温度,如导入气缸盖的冷却液在从气缸盖的后方向前方流动的同时,对火花塞附近和进排气口附近进行冷却;气缸盖的下部比上部受燃烧室内爆炸产生的高温的影响更大,因此气缸下部和上部之间的温差气缸盖变大,从而降低气缸盖的热应力会增加,这样,气缸盖内的热应力的增加会导致发动机局部过热,特别是在温度差大的火花塞和排气口周围产生裂纹的问题,并且,严重时气缸盖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气缸盖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的水冷效率一般容易导致气缸罩盖损坏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气缸盖下表面的温度同时提高气缸盖的耐久性的发动机气缸头盖。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包括气缸盖本体和设置在气缸盖本体上的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一侧面连通设有形成喷射冷却水形状的水射流冷却通道,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且位于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设有加强甲板部,所述气缸盖本体内侧面且位于加强甲板部内设有流动冷却通道,所述流动冷却通道与水射流冷却通道连通;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设置在流动冷却通道下部,所述加强甲板部为平板状,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靠近流动冷却通道的一端设有喷水凸台,所述加强甲板部端部设有从喷水凸台的上方朝向上方的台阶,加强甲板部的右端形成在喷水凸台的上端,加强甲板部的中部为加强甲板部形成在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连接的结构,从右端延伸出来,将得到更牢固的加固和支撑,所述流动冷却通道自由端连通设有冷却水出口。
[0006]进一步地,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沿纵向从气缸盖的后部到前部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台阶形成为覆盖喷水凸台的上端的形状,加强平台部形成为覆盖喷水凸台的上端的形状,从而供给从喷水冷却通路供给的冷却水,可以在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集中诱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
[0008]进一步地,所述强甲板部为围绕火花塞凸台设置。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出口高于流动冷却通道设置。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在靠近气缸盖下表面的进气口和排气口之间的集中冷却段中形成喷射冷却水形状的水射流冷却通道,在从水射流冷却通道延伸到集中冷却段的部分中形成加强甲板部,使得冷却剂与水射流冷却通道连接地流过的流动冷
却通道可以形成在加强甲板部下方;通过在气缸盖内因高温而容易开裂的部位形成有衬垫形状的加强甲板部,从而提高了薄弱部进气口和排气口的刚性和耐久性,确保热应力集中的部分的刚性,提高冷却性能;通过在加强甲板部的下部形成冷却水流过的水射流冷却通道,冷却水在通过加强甲板部下方的集中冷却段的同时被冷却,从而降低了冷却水的温度,这样气缸盖下表面温度升高10℃以上,随着气缸盖的耐久性极限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的气缸盖内的加强甲板部和火花塞凸台的一部分切除后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的A

A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3是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的B

B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如图所示:1、气缸盖本体,3、进气口,5、排气口,7、喷水凸台,9、水射流冷却通道,11、加强甲板部,13、流动冷却通道,15、火花塞凸台,17、冷却水出口,S、集中冷却段。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结合附图1、图2、图3,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包括气缸盖本体1和设置在气缸盖本体上的进气口3和排气口5,集中冷却段S是形成水射流冷却通道9,形成向集中冷却段S喷射冷却水的形状,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一侧面连通设有形成喷射冷却水形状的水射流冷却通道9,具有将冷却水喷射到靠近气缸盖1下表面的进气口3和排气口5之间的集中冷却段S中的形状形成水射流冷却通道9;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且位于进气口3和排气口5之间设有加强甲板部11,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侧面且位于加强甲板部11内设有流动冷却通道13,所述流动冷却通道13与水射流冷却通道9连通,在水射流冷却通道9中通向集中冷却段S的部分形成有加强甲板部,冷却水通过该流动冷却通道13与水射流冷却通道9连接;水射流冷却通道9与进气口3和排气口5具有通过加强甲板部11一体连接的结构,从而增加了因高温而开裂的可能性,提高了高进气口3和排气口5之间的部分的耐久性和耐久性;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9设置在流动冷却通道13下部,所述加强甲板部11为平板状,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9靠近流动冷却通道13的一端设有喷水凸台7,所述加强甲板部11端部设有从喷水凸台7的上方朝向上方的台阶,所述流动冷却通道13自由端连通设有冷却水出口17。
[0017]进一步地,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9沿纵向从气缸盖1的后部到前部设置,因此水射流冷却通道9的排出冷却剂的端部是集中冷却段S一端需要面对部分。
[0018]进一步地,所述台阶形成为覆盖喷水凸台7的上端的形状,加强甲板部部11形成为覆盖喷水凸台7的上端的形状,从而供给从喷水冷却通路9供给的冷却水,可以在进气口3和排气口5之间集中诱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加强甲板部11可以在集中冷却段S中的火花塞凸台15之后形成。
[0019]进一步地,所述强甲板部11为围绕火花塞凸台15设置。
[0020]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出口17高于流动冷却通道13设置。
[0021]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通过在强甲板部11的下部形成冷却水流动的该流动冷却通道13,并且该该流动冷却通道13与水射流冷却通路9连通,从水射流冷却通路9流出的
冷却剂在通过的同时被冷却,通过强甲板部11下部的集中冷却段S,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容易破裂的进气口3和排气口5之间增加加强甲板部11来提高薄弱部分的刚度和耐久性,以及通过形成流动冷却通道13来提高加强甲板,冷却水在部件11的下部流动,提高了薄弱部分的冷却性能;因此,气缸盖的耐久性极限大大增加,从而可以增加包括发动机的最大输出和最大扭矩在内的发动机规格;强甲板部11也可以从形成为包围水射流冷却通路9的形状的喷水凸台7的上端到集中冷却部S连续地形成。
[0022]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进气口3和排气口5之间,火花塞附近也容易因高温而产生裂纹,如图2所示,强甲板部11的左侧部分为火花塞凸台15一体成型以围绕火花塞凸台15,从而提高火花塞凸台15周围的刚性。当然,冷却水流过的通道也形成在强甲板部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气缸头盖,包括气缸盖本体(1)和设置在气缸盖本体上的进气口(3)和排气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一侧面连通设有形成喷射冷却水形状的水射流冷却通道(9),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且位于进气口(3)和排气口(5)之间设有加强甲板部(11),所述气缸盖本体(1)内侧面且位于加强甲板部(11)内设有流动冷却通道(13),所述流动冷却通道(13)与水射流冷却通道(9)连通;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9)设置在流动冷却通道(13)下部,所述加强甲板部(11)为平板状,所述水射流冷却通道(9)靠近流动冷却通道(13)的一端设有喷水凸台(7),所述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志强王笛刘梦婷李建华樊程刘强刘兴江陶健余贤全李楠邱宾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盈路通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