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70545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集装箱铁水联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包括集装箱码头、码头装卸平台和铁路装卸平台,码头装卸平台上设置有岸边起重装置,铁路装卸平台设置于岸边起重装置陆侧的下方;码头装卸平台上设置有正对铁路装卸平台连通的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铁路装卸平台上设置有铁路装卸线、铁路车辆以及用于牵引铁路车辆沿铁路装卸线移动的牵引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下沉铁路装卸平台解决了铁路装卸线与码头前沿的高差问题;通过牵引装置实现集装箱与待装车辆相对定位,取消岸边起重装置与待装车辆的对位环节,减少了堆场起重装置和岸边起重装置的纵向走行距离,提高整体集装箱装车效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集装箱铁水联运
,具体涉及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铁水联运中集装箱的装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水运码头

公路

铁路货场模式(港口外换装):这种模式下铁路货场与水运码头分开设置,货物通过码头或铁路在货场及堆场装卸后,外部集卡车通过外部道路运输实现铁水联运集装箱的交接;这种方式因采用外部集卡运输增加了时间和运输成本;且铁路货场与码头临时堆场分开设置,设备与场地重复投资,工程费用较高,此外对后方纵深条件要求较高,高差越大外部道路越长,投资越大;2、水运码头

堆场

铁路装卸区模式(港口内换装):这种模式下铁路装卸线位于港口后方堆场,由堆场装卸设备和轨道龙门吊进行列车集装箱的装车作业,可以减少了外部集卡车的运输费用和时间,但这种模式增加了内集卡车运输环节及装卸设备,堆场附加设备费用提高,工程投入大、运营成本高,适用于大运量码头;对后方纵深条件要求较高,铁路装卸场需与码头临时堆场处于同一高程上,限制了铁路引入港口的轨面高寒程,在水位变化较大的港口或需要穿过大堤时限制条件较多;3、水运码头

铁路装卸车船直取模式:这种模式下铁路装卸线延伸到码头前沿,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进行换装作业时,可以不经过堆场作业,直接换装,减少集卡车运输及堆场堆存作业环节,及相应装卸机械数量,减少了堆场的占地面积,具有和较高的社会效益;但是这种模式下铁路车辆的无动力停留以及船舶固定在泊位上,换装通过岸桥大车纵向移动实现,装卸作业效率低,无法实现多台岸桥同步作业;对于铁路车辆与作业船舶的时间匹配要求较高,需要做好两者之间的信息互通,协调好装卸时间,尽量避免限制等待时间;为减少对于港内交通的干扰,铁路轨面高程需与码头前沿高程一致,铁路纵断面坡度条件限制使得这种模式无法适用于高差过大的码头。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能够减少作业环节,提高运输效率,还能够减少内部集卡、起重装置、堆场及铁路装卸平台面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装卸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包括集装箱码头、码头装卸平台和铁路装卸平台,所述码头装卸平台上设置有岸边起重装置,用于在岸边对停靠于集装箱码头的船舶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所述铁路装卸平台设置于所述岸边起重装置的陆侧,且位于所述码头装卸平台的下方;所述码头装卸平台上设置有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所述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正对所述铁路装卸平台,且位于所述岸边起重装置的作业范围内;所述铁路装卸平台上设置有铁路装卸线、铁路车辆以及用于牵引所述铁路车辆沿所述铁路装卸线移动的牵引装置。
[0005]进一步地,所述牵引装置为牵引绳或齿轮小车。
[0006]进一步地,所述铁路装卸线至少有一条。
[0007]优化地,所述岸边起重装置为岸桥,所述岸桥上设置有岸桥前悬臂和岸桥后悬臂,所述岸桥前悬臂位于所述集装箱码头的上方,所述岸桥后悬臂位于所述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的上方。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岸桥上还设置有往返于所述岸桥前悬臂与所述岸桥后悬臂的岸桥小车,所述岸桥小车上设有用于起吊或下放集装箱的的岸桥吊具。
[0009]优化地,所述岸边起重装置为门座式起重机。
[0010]进一步地,所述码头装卸平台上还设置有码头临时堆场、堆场起重装置、集卡车以及集卡车通道;所述码头临时堆场和所述堆场起重装置均设置于所述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的陆侧;所述集卡车通道的一端位于所述岸边起重装置的下方,另一端位于所述堆场起重装置的下方;所述集卡车运行于所述集卡车通道上,用于在所述岸边起重装置与所述码头临时堆场之间转运集装箱。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堆场起重装置为堆场门式轨道起重机,所述堆场门式轨道起重机的上设置有门机前悬臂、门机后悬臂以及往返于所述门机前悬臂与所述门机后悬臂的门机小车,所述门机前悬臂位于所述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的上方,所述门机后悬臂的下方设置有所述集卡车通道;所述码头临时堆场位于所述堆场门式轨道起重机的走形轨道之间。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码头临时堆场位于所述岸边起重装置的作业范围内。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实现了铁路装卸线与码头前沿存在高差情况下的车船直取作业,在实现节约码头临时堆场,降低短驳运输成本的前提下,通过下沉铁路装卸平台解决了铁路装卸线与码头前沿的高差问题;通过牵引绳或齿轮小车实现集装箱与待装车辆相对定位的智能自动化,取消岸边起重装置与待装车辆的对位环节,减少了堆场起重装置和岸边起重装置的纵向走行距离,提高整体集装箱装车效率;通过铁路装卸平台陆侧的码头临时堆场解决了车船特殊情况下的装卸时间不匹配的交接问题,实现铁路装卸线高程低于码头前沿高程的铁水联运的高效无缝衔接。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1条铁路装卸线);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2条铁路装卸线);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的平面示意图(2条铁路装卸线,牵引装置为齿轮小车);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
统的平面示意图(2条铁路装卸线,牵引装置为、牵引绳);
[0020]图中:100、集装箱;200、集卡车;300、岸桥;310、岸桥前悬臂;320、岸桥后悬臂;330、岸桥小车;340、岸桥吊具;400、堆场门式轨道起重机;410、门机前悬臂;420、门机后悬臂;430、门机小车;500、码头临时堆场;600、铁路装卸平台;610、铁路装卸线;620、铁路车辆;630、齿轮小车;640、牵引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如图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包括集装箱码头、码头装卸平台和铁路装卸平台,所述码头装卸平台上设置有岸边起重装置,用于在岸边对停靠于集装箱码头的船舶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装卸平台设置于所述岸边起重装置的陆侧,且位于所述码头装卸平台的下方;所述码头装卸平台上设置有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所述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正对所述铁路装卸平台,且位于所述岸边起重装置的作业范围内;所述铁路装卸平台上设置有铁路装卸线、铁路车辆以及用于牵引所述铁路车辆沿所述铁路装卸线移动的牵引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为牵引绳或齿轮小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路装卸线至少有一条。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边起重装置为岸桥,所述岸桥上设置有岸桥前悬臂和岸桥后悬臂,所述岸桥前悬臂位于所述集装箱码头的上方,所述岸桥后悬臂位于所述下沉式铁路装卸平台开口的上方。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火车移动装卸的集装箱铁水联运车船直取作业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岸桥上还设置有往返于所述岸桥前悬臂与所述岸桥后悬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兵毛康利刘彬彬徐荣何要超葛大勇周志立沈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