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69038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包括冲击组件和测量组件;冲击组件包括支撑钢架,支撑钢架底端设置有若干底滑轮,支撑钢架顶端为弧形,支撑钢架顶端固定连接有导向部,导向部与支撑钢架顶端相匹配,导向部顶端设置有增能部,导向部上滑动设置有冲击部,冲击部与增能部底端磁性连接,导向部底端位于测量组件上方;测量组件位于冲击部的滑出侧;测量组件包括固定部,固定部顶端朝向导向部倾斜设置,固定部顶端固定连接有测量部,测量部远离导向部的一端上方设置有记录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试验装置设计原理清晰、设备布置简便、载荷控制灵活、应用场景多样,方便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模拟。验模拟。验模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实验设备
,特别是涉及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大型水面舰船甲板支持舰载机在海上起降,成为海洋国防保障能力建设的关键。虽然我国服役大型水面舰船具备舰载机起降的基本功能,但是舰船甲板设计面临舰载机冲击载荷精确输入难题,导致舰船甲板设计规范非常保守。舰载机着舰冲击下甲板结构真实安全水平不清楚,严格限制舰载机海上起降适用环境要求,降低了舰载机起降灵活性。通过模型试验方法,实现舰船甲板结构冲击载荷直接测量,对舰船结构设计与舰载机着舰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0003]冲击试验的原理是,模拟舰载机着舰冲击姿态、结构形式与载荷工况,设计舰载机与舰船的等效简化试验模型,提升起落架及配重组合至预定高度、释放、自由下落,在接触甲板试验模型的瞬间达到一定冲击速度与冲击角度,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对甲板试验模型施加冲击作用。
[0004]但是现有舰载机冲击试验存在以下问题:(1)舰载机着舰冲击舰船甲板涉及船舶工程、航空工程、物理实验等不同学科,目前缺乏考虑各学科综合影响的冲击试验装置;(2)对于落震试验装置,仅考虑了垂直方向的单角度冲击,忽略了舰载机与船舶在海上运动引起的冲击姿态与角度变化;(3)对于船舶结构冲击试验装置,通常采用力锤等动态载荷激发器,忽略了航空结构物的非线性力学及复杂接触影响;(4)舰载机着舰冲击工况比较特殊,涉及刚体运动、弹性体动态变形、超弹性体接触、瞬间冲击作用等耦合作用,现有试验装置无法体现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需要设计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达到对舰船结构设计与舰载机着舰安全数据支撑的目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包括冲击组件和测量组件;
[0007]所述冲击组件包括支撑钢架,所述支撑钢架底端设置有若干底滑轮,所述支撑钢架顶端为弧形,所述支撑钢架顶端固定连接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支撑钢架顶端相匹配,所述导向部顶端设置有增能部,所述导向部上滑动设置有冲击部,所述冲击部与所述增能部底端磁性连接,所述导向部底端位于所述测量组件上方;所述测量组件位于所述冲击部的滑出侧;
[0008]所述测量组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顶端朝向所述导向部倾斜设置,所述固定部顶端固定连接有测量部,所述测量部远离所述导向部的一端上方设置有记录装置。
[0009]优选的,所述冲击部包括起落架,所述起落架与所述导向部滑动连接,所述起落架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配重,所述配重与所述增能部底端磁性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增能部包括吊钩,所述吊钩底端固定连接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与所述配重磁性连接,所述支撑钢架顶端固定连接有蓄能弹簧,所述蓄能弹簧底端与所述起落架顶端抵接。
[0011]优选的,所述导向部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固定轨道,所述固定轨道通过撑杆与所述支撑钢架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起落架滑动设置在两个所述固定轨道之间,所述蓄能弹簧顶端与所述固定轨道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轨道底端可拆卸连接有可拆卸滑轨,所述可拆卸滑轨低端位于所述测量部上方。
[0012]优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垫板,所述垫板顶端固定连接有楔形体,所述楔形体顶端为倾斜面,所述楔形体低端靠近所述固定轨道设置,所述测量部与所述楔形体顶端固定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测量部包括甲板模型,所述甲板模型底端与所述楔形体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甲板模型内部设置有加速度传感器和若干应变片,所述甲板模型顶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薄膜压力传感器。
[0014]优选的,所述起落架上设置有载荷传感器,所述固定轨道外侧壁套设有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外圈与所述起落架固定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记录装置包括摄像机。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的冲击组件可以降低舰载机复杂模型模拟难度;通过将支撑钢架的顶端设置为弧形,并将导向部的形状设置成与支撑钢架顶端相匹配,可以实现不同速度的冲击;设置的增能部可以实现更大冲击能量;通过支撑钢架底部的底滑轮可以调整冲击点位置,方便对测量组件不同位置实现冲击。
[0018]本试验装置设计原理清晰、设备布置简便、载荷控制灵活、应用场景多样,方便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模拟。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侧视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固定轨道与滚动轴承连接剖视图;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主起落架示意图;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前起落架示意图;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主起落架与前起落架组合示意图;
[0026]图7为本专利技术三维立体图。
[0027]其中,1、配重;2、起落架;3、固定轨道;4、撑杆;5、薄膜压力传感器;6、甲板模型;7、
楔形体;8、垫板;9、底滑轮;10、支撑钢架;11、应变片;12、加速度传感器;13、载荷传感器;14、滚动轴承;15、可拆卸滑轨;16、电磁铁;17、吊钩;18、蓄能弹簧;19、摄像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0]参照图1

7,本专利技术公开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包括冲击组件和测量组件;
[0031]冲击组件包括支撑钢架10,支撑钢架10底端设置有若干底滑轮9,支撑钢架10顶端为弧形,支撑钢架10顶端固定连接有导向部,导向部与支撑钢架10顶端相匹配,导向部顶端设置有增能部,导向部上滑动设置有冲击部,冲击部与增能部底端磁性连接,导向部底端位于测量组件上方;测量组件位于冲击部的滑出侧;
[0032]测量组件包括固定部,固定部顶端朝向导向部倾斜设置,固定部顶端固定连接有测量部,测量部远离导向部的一端上方设置有记录装置。
[0033]进一步优化方案,冲击部包括起落架2,起落架2与导向部滑动连接,起落架2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配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击组件和测量组件;所述冲击组件包括支撑钢架(10),所述支撑钢架(10)底端设置有若干底滑轮(9),所述支撑钢架(10)顶端为弧形,所述支撑钢架(10)顶端固定连接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与所述支撑钢架(10)顶端相匹配,所述导向部顶端设置有增能部,所述导向部上滑动设置有冲击部,所述冲击部与所述增能部底端磁性连接,所述导向部底端位于所述测量组件上方;所述测量组件位于所述冲击部的滑出侧;所述测量组件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顶端朝向所述导向部倾斜设置,所述固定部顶端固定连接有测量部,所述测量部远离所述导向部的一端上方设置有记录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部包括起落架(2),所述起落架(2)与所述导向部滑动连接,所述起落架(2)顶端可拆卸连接有配重(1),所述配重(1)与所述增能部底端磁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能部包括吊钩(17),所述吊钩(17)底端固定连接有电磁铁(16),所述电磁铁(16)与所述配重(1)磁性连接,所述支撑钢架(10)顶端固定连接有蓄能弹簧(18),所述蓄能弹簧(18)底端与所述起落架(2)顶端抵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舰载机多姿态多角度大能量冲击舰船甲板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师桂杰王德禹马宁王凡超蔡忠华田喜民崔进举李春通郑凯赵明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