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8306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框、支撑片和凸起;所述支撑框设置于下壳体的上方,所述支撑框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支撑片,所述支撑片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支撑框的底部与下壳体的内壁底部相贴合,最上方的所述支撑片与上壳体的内壁底部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均温板技术领域,通过该内部支撑体通过凸起、上壳体和下壳体的配合不仅保证了工作流体的正常流通,确保散热效果同时在支撑框的作用下,多个支撑片之间相对位置稳定两者均可对下壳体和上壳体进行支撑,相对比传统技术实现了将散热效果和支撑效果相结合。传统技术实现了将散热效果和支撑效果相结合。传统技术实现了将散热效果和支撑效果相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


[0001]本技术涉及均温板
,具体为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均温板均通常用于需小体积或需快速散高热的电子产品,如计算器中的中央处理器(CPU),随着LED照明往高功率发展,对散热的要求更高,均温板技术的应用也逐渐被采用,尤其均温板有导热路径短、整体热传导界面较少的优势,更是优于导热管,均温板中的支撑体可以避免均温板在制作及使用当中造成凹陷,并有助于工作流体在均温板腔体内回流,例如申请号为:“CN201210328196.8”的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均温板及其制作方法,包括:均温板内部支撑体为蜂窝结构。本专利技术均温板内部使用蜂窝结构支撑体,利用蜂窝结构的坚固性和高强度的优点,避免了上、下盖板之间的坍塌,同时蜂窝的多孔结构不会对工作流体流动产生任何阻碍,工作流体可以在蜂窝腔体内进行高速流动及传热,因此可以实现支撑效果和传热效果的最大优化。
[0003]为了防止均温板受热膨胀或受外力压扁变形设置有复数支撑柱体,但于制程上则需额外增加制造工时及制造成本(支撑柱体),且若选用复数铜柱外部组合烧结环,铜柱作为支撑作用,烧结环仅作为回流循环,其底部平面度控制不易,或使用多沟槽铜柱,该多沟槽之铜柱同作为支撑与回流循环作用。
[0004]现有技术的均温板支撑结构为了保证支撑结构的流通性,可设置为蜂窝状,虽然蜂窝状结构较为稳定但是相对比传统的实心支撑柱其支撑能力大大降低,因此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均温板仍然出现不可逆形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均温板支撑体在受到外力的影响时,仍会出现不可逆形变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包括下壳体,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框、支撑片和凸起;所述支撑框设置于下壳体的上方,所述支撑框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支撑片,所述支撑片设置有若干凸起,所述支撑框的底部与下壳体的内壁底部相贴合,最上方的所述支撑片与上壳体的内壁底部相贴合,相邻两个所述通过凸起相贴合。
[0007]优选的,所述支撑片通过插槽插接于支撑框的内壁。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框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通过插孔插接于支撑框的内壁底部。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座的内壁开设有活动槽。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框之间设置有连接杆。
[0011]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通过连接槽滑动卡
接于支撑框的内壁。
[0012]有益效果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具备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该内部支撑体,通过凸起、上壳体和下壳体的配合不仅保证了工作流体的正常流通,确保散热效果同时在支撑框的作用下,多个支撑片之间相对位置稳定两者均可对下壳体和上壳体进行支撑,相对比传统技术实现了将散热效果和支撑效果相结合。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中凸起、连接块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图1中支撑框、支撑片和活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的外观示意图。
[0018]图中:1、下壳体,2、上壳体,3、支撑框,4、插槽,5、固定座,6、活动槽,7、支撑片,8、凸起,9、连接杆,10、连接块,11、连接槽,12、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的零部件依次进行连接,具体连接以及操作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
[0021]实施例一:由图1、图2和图4可知,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包括下壳体1,下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壳体2,上壳体2与下壳体1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框3、支撑片7和凸起8;支撑框3设置于下壳体1的上方,支撑框3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支撑片7,通过支撑片7与凸起8的配合,使该装置在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当均温板受到外界压力时,凸起8可使该均温板回弹,避免凹陷,支撑片7设置有若干凸起8,支撑框3的底部与下壳体1的内壁底部相贴合,最上方的支撑片7与上壳体2的内壁底部相贴合,相邻两个7通过凸起8相贴合;
[002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通过支撑片7与凸起8的配合,使该装置在生产或使用的过程中,当均温板受到外界压力时,凸起8可使该均温板回弹,避免凹陷,同时也使工作流体能够流畅的在该支撑装置中的内部流动;
[0023]进一步的,支撑片7通过插槽4插接于支撑框3的内壁;
[002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插槽4的设计是为了便于工作便于对支撑片3与支撑框3之间进行安装和拆卸;
[0025]具体的,在使用该均温板内部支撑体时,当均温板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上壳体2压缩凸起8时,通过凸起8之间的相互配合,可带动上壳体2回弹,避免形变的发生,同时工作流体从支撑框3的内部流通,进一步的增强了传热导热的效果。
[0026]实施例二:由图1和图3可知,支撑框3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座5,固定座5
通过插孔12插接于支撑框3的内壁底部,通过固定座5与插孔12的配合,当工作人员将固定座5插入插孔12的内部时,即可将下壳体1与支撑框3进行安装;
[0027]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固定座5与插孔12的配合,当工作人员将固定座5插入插孔12的内部时,即可将下壳体1与支撑框3进行安装;
[0028]进一步的,固定座5的内壁开设有活动槽6,活动槽6的设计是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固定座5的安装和拆卸;
[0029]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活动槽6的设计是为了便于工作人员对固定座5的安装和拆卸;
[0030]具体的,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当工作人员需对支撑框3与下壳体1之间进行安装时,通过固定座5与活动槽6的配合,当固定座5与插孔12的内壁顶部,由于插孔12的形状设计,此时固定座5受到插孔12的内壁挤压发生形变,当滑落至插孔12的内壁底部时固定座5自动复原,此时固定座5与下壳体1已固定,进而完成下壳体1与支撑框3之间的安装。
[0031]实施例三:由图1和图2可知,支撑框3之间设置有连接杆9,连接杆9的作用是为了将支撑框3之间进行连接,防止支撑框3之间受到挤压而分离;
[003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包括下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壳体(2),所述上壳体(2)与下壳体(1)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框(3)、支撑片(7)和凸起(8);所述支撑框(3)设置于下壳体(1)的上方,所述支撑框(3)的内部设置有若干支撑片(7),所述支撑片(7)设置有若干凸起(8),所述支撑框(3)的底部与下壳体(1)的内壁底部相贴合,最上方的所述支撑片(7)与上壳体(2)的内壁底部相贴合,相邻两个所述支撑片(7)通过凸起(8)相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均温板内部支撑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片(7)通过插槽(4)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章贵黄星光
申请(专利权)人:梅州市鸿富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