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7622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23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通信隔离电路和主控电路以及电机控制电路;主控电路采集到外部输入的油门控制信号时、对应控制电机控制电路驱动外部的车载电机进行工作,以通过油门控制信号控制车速;电流检测电路用于检测车载电机的各相线的供电电流和外部的车载电瓶的输出电流,主控电路通过电流检测电路检测到车载电瓶的输出电流超过额定输出电流时控制电机控制电路停止驱动车载电机进行工作,以在出现过载时,停掉使用用电功率较大的车载电机,进行过载保护;并且还可以通过通信隔离电路使用RS485总线或CAN总线与外部的通讯模块进行互相通信;从而实现远程管理,较比传统的电动车大大提高了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了智能化程度。大大提高了智能化程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远程控制
,更具体地说,涉及兼容RS485 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日益严峻,加上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绿色出行意识的提高,搭乘电动车出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因此,节能环保的电动车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0003]作为一种性价比较高的出行工具,现阶段,市面上绝大部分的电动车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出行需求;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电动车附加功能的需求逐步提高,例如对电动车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以及对电动车的在线控制管理,然而现有的产品技术大多数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路简单,成本低,体积小,智能化程度高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构造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电路板;其中,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保护壳内,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通信隔离电路和主控电路以及电机控制电路;
[0007]所述通信隔离电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且还通过RS485总线或CAN总线与外部的通讯模块进行互相通信;
[0008]所述主控电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电路,所述主控电路采集到外部输入的油门控制信号时、对应控制所述电机控制电路驱动外部的车载电机进行工作;
[0009]还包括电流检测电路,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车载电机的各相线的供电电流和外部的车载电瓶的输出电流;其中,所述车载电瓶为整车设备提供电力供应包括所述车载电机;
[0010]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所述主控电路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检测到所述车载电瓶的输出电流超过额定输出电流时控制所述电机控制电路停止驱动所述车载电机进行工作。
[0011]本技术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通信隔离电路包括隔离收发器,所述主控电路包括微控制器;
[0012]所述隔离收发器的TXD端连接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9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的RXD端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8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的11引脚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收发器的第16引脚连接;
[0013]所述隔离收发器的CANH端和CANL端均与所述通讯模块的CAN接口连接;
[0014]所述隔离收发器配置为CAN总线通信模式。
[0015]本技术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隔离收发器的TXD端连接有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7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的RXD端连接有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D2端连接;
[0016]所述隔离收发器NC0端连接有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D2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NC1端连接有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6端连接;
[0017]所述隔离收发器配置为RS485总线通信模式。
[0018]本技术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电机控制电路包括多个所述相线控制电路,所述相线控制电路包括上桥控制电路、下桥控制电路、上桥控制端和下桥控制端以及输出端;
[0019]所述上桥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以及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有第八电阻且发射极连接有第九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上桥控制端,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且还与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一电阻和第一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均连接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电机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且源极为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0020]所述下桥控制电路包括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以及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且发射极连接有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相线控制电路下桥控制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十四电阻,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也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基极连接有第十六电阻,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且源极与分流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分流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供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漏极还并联有第十七电阻。
[0021]本技术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中,多个所述相线控制电路包括A所述相线控制电路和B所述相线控制电路以及C所述相线控制电路;
[0022]A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上桥控制端和下桥控制端、和B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上桥控制端和下桥控制端、以及C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上桥控制端和下桥控制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A10端、PB15端、PA9端、PB14端和PA8端以及PB13 端一对一连接;
[0023]A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和B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以及C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车载电机的A相输入端和B相输入端以及C 相输入端一对一对应连接。
[0024]本技术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多个相电流检测电路和线电流检测电路以及电压跟随电路,所述电压跟随电路与多个所述相电流检测电路连接;
[0025]所述电压跟随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和第十八电阻以及第十九电阻,所述第十八电阻与所述第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且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向输入端和第十九电阻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0026]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与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为所述电压跟随电路的输出端并与所述相电流检测电路连接。
[0027]所述相电流检测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和第二十二电阻以及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包括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位于保护壳内,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通信隔离电路和主控电路以及电机控制电路;所述通信隔离电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且还通过RS485总线或CAN总线与外部的通讯模块进行互相通信;所述主控电路连接所述电机控制电路,所述主控电路采集到外部输入的油门控制信号时、对应控制所述电机控制电路驱动外部的车载电机进行工作;还包括电流检测电路,所述电流检测电路用于检测所述车载电机的各相线的供电电流和外部的车载电瓶的输出电流;其中,所述车载电瓶为整车设备提供电力供应包括所述车载电机;所述电流检测电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所述主控电路通过所述电流检测电路检测到所述车载电瓶的输出电流超过额定输出电流时控制所述电机控制电路停止驱动所述车载电机进行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隔离电路包括隔离收发器,所述主控电路包括微控制器;所述隔离收发器的TXD端连接有第一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9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的RXD端连接有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8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的11引脚连接有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隔离收发器的第16引脚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的CANH端和CANL端均与所述通讯模块的CAN接口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配置为CAN总线通信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收发器的TXD端连接有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7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的RXD端连接有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D2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NC0端连接有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D2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NC1端连接有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微控制器的PB6端连接;所述隔离收发器配置为RS485总线通信模式。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电路包括多个相线控制电路,所述相线控制电路包括上桥控制电路、下桥控制电路、上桥控制端和下桥控制端以及输出端;所述上桥控制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和第三三极管以及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有第八电阻且发射极连接有第九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上桥控制端,所述第九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且还与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十一电阻和第一二极管以及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均连接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
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电机供电电源的正极连接且源极为所述相线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下桥控制电路包括第四三极管、第五三极管和第六三极管以及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二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且发射极连接有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为所述相线控制电路下桥控制端;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十四电阻,所述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也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五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三极管的集电极连接且还连接有第十五电阻,所述第六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且基极连接有第十六电阻,所述第十六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所述第十五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连接且源极与分流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分流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供电电源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漏极还并联有第十七电阻。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兼容RS485或CAN总线的无刷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刘康侯振奇徐刚严家铧王德全刘浪许志兴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嗯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