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膜、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2950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膜,至少包括扩散板和第一增光膜,该扩散板用于将光线均匀扩散;该第一增光膜叠设于扩散板上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该第一增光膜用于将特定角度光线进行增亮;其中,该扩散板位于靠近光源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复合膜,利用扩散板的硬度和挺度,将第一增光膜复合在扩散板上方,从而增强了第一增光膜的硬度和挺度,使得第一增光膜不会发生移位和拱起,从而减少产生褶皱、卷曲等问题,进而减少对光学效果的影响。另外,采用复合膜不仅可以减少背光模组中膜片的使用张数,降低组装工艺的复杂度,同时减少了膜材的间隙等,进而减少光损失及产品厚度。另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具有该复合膜的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提供具有该复合膜的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提供具有该复合膜的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膜、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材料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膜、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0002]Mini

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技术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比度、亮度以及区域调光分区显示等。在Mini

LED背光模组中,为了实现更好的分区显示效果,一般会采用反射分割机构作为背光模组的发射机构,从而将背光模组及光源分隔成一个个显示分区,并对设置在光源上方的光学膜片进行光学效果处理。其中,光学膜片通常包含多种膜,如扩散膜、量子点膜、上下增光膜等,其分别起增亮、扩散等作用。多层膜叠加后可以增强光学效果,但也给生产组装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量子点膜、上下增光膜的膜材性质,在背光产品中存在褶皱、卷曲、移位、拱膜等问题从而影响产品的显示效果,尤其是产品的光晕问题,使得产品的对比度不行,HDR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复合膜、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通过在背光模组中使用复合膜结构,可以减少光晕现象带来的光学显示问题,从而提高背光产品的显示效果及对比度。
[0004]本技术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复合膜,至少包括:
[0006]扩散板,其用于将光线均匀扩散;
[0007]第一增光膜,其叠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增光膜用于将特定角度光线进行增亮;
[0008]其中,所述扩散板位于靠近光源的一侧。
[0009]本技术的复合膜,利用扩散板的硬度和挺度,将第一增光膜复合在扩散板上方,从而增强了第一增光膜的硬度和挺度,使得第一增光膜不会发生移位和拱起,从而减少产生褶皱、卷曲等问题,进而减少对光学效果的影响。另外,采用复合膜不仅可以减少背光模组中膜片的使用张数,降低组装工艺的复杂度,同时减少了膜材的间隙等,进而减少光损失及产品厚度。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叠设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的上扩散膜,所述第一增光膜设置在所述上扩散膜与所述扩散板之间。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叠设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且相互粘接为一体的第二增光膜与上扩散膜,所述第一增光膜上的棱镜条与所述第二增光膜上的棱镜条相互垂直设置。
[0012]由此,通过将第一增光膜上的棱镜条与第二增光膜上的棱镜条相互垂直设置,从而使得光线折射更加均匀,进而增加了亮度。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叠设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的DBEF膜,所述
第一增光膜设置在所述DBEF膜与所述扩散板之间。
[0014]具体的,该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膜为反射式偏光增亮膜。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叠设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且相互粘接为一体的第二增光膜与DBEF膜,所述第一增光膜上的棱镜条与所述第二增光膜上的棱镜条相互垂直设置。
[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扩散板下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的量子点膜,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与所述量子点膜之间。
[0017]由此,利用扩散板的硬度和挺度,将量子点膜复合在扩散板下方,从而增强了量子点膜的硬度和挺度,使得量子点膜不会发生移位和拱起,从而减少产生褶皱、卷曲等问题,进而减少对光学效果的影响。
[0018]另外,本技术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光学膜片,至少包括上述复合膜,若复合膜上没有复合量子点膜,则该光学膜片还至少包括量子点膜,所述量子点膜设置在所述扩散板的下方,且与所述扩散板分体设置。
[0019]由此,将量子点膜设置在扩散板的下方、且位于反射罩的上方,利用扩散板与反射罩的硬度和挺度,可以对量子点膜进行固定,从而减少其发生移位和拱起的风险,进而提高光学效果。
[0020]另外,本技术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至少包括上述光学膜片、反射罩以及LED光源,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反射罩的上方。
[0021]进一步地,所述LED光源设置在所述反射罩的下方或侧边。
[0022]综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复合膜、光学膜片及背光模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本技术的复合膜,利用扩散板的硬度和挺度,将第一增光膜复合在扩散板上方,从而增强了第一增光膜的硬度和挺度,使得第一增光膜不会发生移位和拱起,从而减少产生褶皱、卷曲等问题,进而减少对光学效果的影响。另外,采用复合膜不仅可以减少背光模组中膜片的使用张数,降低组装工艺的复杂度,同时减少了膜材的间隙等,进而减少光损失及产品厚度。
[0024](2)本技术的复合膜,通过将第一增光膜上的棱镜条与第二增光膜上的棱镜条相互垂直设置,从而使得光线折射更加均匀,进而增加了亮度。
[0025](3)本技术的复合膜,利用扩散板的硬度和挺度,将量子点膜复合在扩散板下方,从而增强了量子点膜的硬度和挺度,使得量子点膜不会发生移位和拱起,从而减少产生褶皱、卷曲等问题,进而减少对光学效果的影响。
[0026](4)本技术的光学膜片,若其复合膜上没有复合量子点膜,则将量子点膜设置在扩散板的下方、且位于反射罩的上方,利用扩散板与反射罩的硬度和挺度,可以对量子点膜进行固定,从而减少其发生移位和拱起的风险,进而提高光学效果。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复合膜的爆炸示意图;
[0028]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复合膜的爆炸示意图;
[0030]图4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Enhancement Film)膜,即反射式偏光增亮膜。该反射式偏光增亮膜通过选择性反射背光系统的光,使其不被液晶显示屏的下偏光片所吸收,使液晶显示屏全视角的部分背光得以重新利用。由此,使得轴向亮度大大增加。
[0051]实施例三
[0052]参阅图5

6,本实施例中的复合膜1与实施例二中的区别在于,还包括叠设在第一增光膜12上方的第二增光膜14,该上扩散膜13叠设在第二增光膜14的上方;该第二增光膜14与第一增光膜12之间、该上扩散膜13与第二增光膜14之间均粘接为一体。同时,该第一增光膜12上的棱镜条与第二增光膜14上的棱镜条相互垂直设置。
[0053]由此,通过将第一增光膜12上的棱镜条与第二增光膜14上的棱镜条相互垂直设置,从而使得光线折射更加均匀,进而增加了亮度。
[005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上扩散膜13替换成DBEF膜,此处不受限制。
[0055]实施例四
[0056]参阅图7

8,本实施例中的复合膜1与实施例三中的区别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扩散板11下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的量子点膜15,该扩散板11设置在第一增光膜12与量子点膜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膜,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扩散板,其用于将光线均匀扩散;第一增光膜,其叠设于所述扩散板上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所述第一增光膜用于将特定角度光线进行增亮;其中,所述扩散板位于靠近光源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叠设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的上扩散膜,所述第一增光膜设置在所述上扩散膜与所述扩散板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叠设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且相互粘接为一体的第二增光膜与上扩散膜,所述第一增光膜的棱镜条与所述第二增光膜的棱镜条相互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叠设在所述第一增光膜上方并与其粘接为一体的DBEF膜,所述第一增光膜设置在所述DBEF膜与所述扩散板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从下往上依次叠设在所述第一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益张小齐庄世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