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61455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包括第一修补体和第二修补体,第一修补体包括凹形修补体和修补桩,第二修补体上表面与沥青路面表面齐平,凹形修补体上部外侧和沥青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粘结层,凹形修补体的顶部、以及凹形修补体上部内侧和第二修补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粘结层,第二修补体为沥青修补体,第一修补体的强度大于第二修补体的强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强度高的第一修补体对坑槽底部进行加固,第一修补体中多个伸入至沥青路面内的修补桩提高连接强度和效果,凹形修补体承载第二修补体,原路面、第一修补体和第二修补体依次通过第一防水粘结层和第二防水粘结层连接为一体,在不改变沥青路面形式的前提下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沥青路面坑槽修补
,具体涉及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路面病害会逐渐发展成坑槽。路面一旦出现坑槽,现有的多采用如下步骤进行修补:在对沥青路面局部破损修补前,将破碎处开槽成型,再将挖掉的旧料刨出,将坑槽内及四周的碎石、废渣清理干净,再将修补材料倒入坑槽中填满,铺设均匀后进行压实。
[0003]直接将修补材料倒入坑槽成型槽中修补效果较差,现有多采用两种方式就是修补,一是在槽底钻探下部扩大孔的竖孔后注入沥青混合料,减少沥青材料的移出;二是在槽底钻探竖孔后直接灌入高强混凝土材料进行修补。第一种修补方式中沥青混凝土属于疏散修补材料,新旧路面的结合度不高,使用寿命依旧短;第二种修补方式改变了沥青路面外表形貌,不美观,不符合修补规范。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在不改变沥青路面形式的前提下使用寿命长的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其设计新颖合理,采用强度高的第一修补体对坑槽底部进行加固,第一修补体中多个伸入至沥青路面内的修补桩提高连接强度和效果,第一修补体中凹形修补体承载第二修补体,第二修补体采用与原路面材料一致的沥青修补体,原路面、第一修补体和第二修补体依次通过第一防水粘结层和第二防水粘结层连接为一体,在不改变沥青路面形式的前提下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坑槽的坑槽成型槽的槽底位置进行补强的第一修补体,所述第一修补体包括凹形修补体和多个沿所述凹形修补体底部伸入至沥青路面内的修补桩,所述凹形修补体和多个所述修补桩浇筑为一体,所述凹形修补体高度小于坑槽成型槽的高度,所述凹形修补体内侧设置有第二修补体,所述第二修补体的上表面与沥青路面表面齐平,所述凹形修补体的上部外侧和沥青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粘结层,所述凹形修补体的顶部、以及所述凹形修补体的上部内侧和第二修补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粘结层,第一防水粘结层和第二防水粘结层连接为一体,第二防水粘结层的顶面与沥青路面表面齐平,所述第二修补体为沥青修补体,所述第一修补体的强度大于第二修补体的强度。
[0006]上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槽的坑槽成型槽的槽底位置钻设有多个均伸入至沥青路面深处的竖孔,所述修补桩的数量与竖孔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0007]上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修补体为UHPC修补体
或RPC修补体。
[0008]上述的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和第二防水粘结层均为KD

HYP环氧树脂防水粘结层。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新颖合理,采用强度高的第一修补体对坑槽底部进行加固,第一修补体中多个伸入至沥青路面内的修补桩提高连接强度和效果,第一修补体中凹形修补体承载第二修补体,第二修补体采用与原路面材料一致的沥青修补体,原路面、第一修补体和第二修补体依次通过第一防水粘结层和第二防水粘结层连接为一体,在不改变沥青路面形式的前提下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便于推广使用。
[0010]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施工状态图。
[0012]附图标记说明:
[0013]1—沥青路面;
ꢀꢀꢀꢀꢀꢀꢀꢀꢀꢀ
2—坑槽;
ꢀꢀꢀꢀꢀꢀꢀꢀꢀꢀꢀꢀꢀꢀ
3—坑槽成型槽;
[0014]4—竖孔;
ꢀꢀꢀꢀꢀꢀꢀꢀꢀꢀꢀꢀꢀꢀ
5—第一防水粘结层;
ꢀꢀꢀꢀ
6—第一修补体;
[0015]7—第二防水粘结层;
ꢀꢀꢀꢀ
8—第二修补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所示,本技术包括对坑槽2的坑槽成型槽3的槽底位置进行补强的第一修补体6,所述第一修补体6包括凹形修补体和多个沿所述凹形修补体底部伸入至沥青路面1内的修补桩,所述凹形修补体和多个所述修补桩浇筑为一体,所述凹形修补体高度小于坑槽成型槽3的高度,所述凹形修补体内侧设置有第二修补体8,所述第二修补体8的上表面与沥青路面1表面齐平,所述凹形修补体的上部外侧和沥青路面1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粘结层5,所述凹形修补体的顶部、以及所述凹形修补体的上部内侧和第二修补体8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粘结层7,第一防水粘结层5和第二防水粘结层7连接为一体,第二防水粘结层7的顶面与沥青路面1表面齐平,所述第二修补体8为沥青修补体,所述第一修补体6的强度大于第二修补体8的强度。
[0017]需要说明的是,采用强度高的第一修补体对坑槽底部进行加固,第一修补体中多个伸入至沥青路面内的修补桩提高连接强度和效果,第一修补体中凹形修补体承载第二修补体,第二修补体采用与原路面材料一致的沥青修补体,原路面、第一修补体和第二修补体依次通过第一防水粘结层和第二防水粘结层连接为一体,在不改变沥青路面形式的前提下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0018]本实施例中,所述坑槽2的坑槽成型槽3的槽底位置钻设有多个均伸入至沥青路面1深处的竖孔4,所述修补桩的数量与竖孔4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0019]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修补体6为UHPC修补体或RPC修补体。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水粘结层5和第二防水粘结层7均为KD

HYP环氧树脂防水粘结层。
[002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水粘结层5和第二防水粘结层7均采用KD

HYP环氧树脂防水粘结层的目的是保证高温环境和常温环境中均能够有效的对第一修补体6和沥青混合料的
黏结以及缝隙防水。
[0022]本技术实施时,先对坑槽2进行破碎开槽成型,获取坑槽成型槽3,再将挖掉的旧料刨出,将坑槽成型槽3内及四周的碎石、废渣清理干净,再在坑槽成型槽3底部钻设多个竖孔4,在坑槽成型槽3内壁上部涂抹第一防水粘结层5,然后灌注UHPC修补材料或RPC修补材料,形成第一修补体6,待第一修补体6成形后,在凹形修补体的顶部、以及凹形修补体的上部内侧壁上涂抹第二防水粘结层7,最后再凹形修补体内灌注沥青修补体,整平完成施工。
[0023]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技术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路面坑槽修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坑槽(2)的坑槽成型槽(3)的槽底位置进行补强的第一修补体(6),所述第一修补体(6)包括凹形修补体和多个沿所述凹形修补体底部伸入至沥青路面(1)内的修补桩,所述凹形修补体和多个所述修补桩浇筑为一体,所述凹形修补体高度小于坑槽成型槽(3)的高度,所述凹形修补体内侧设置有第二修补体(8),所述第二修补体(8)的上表面与沥青路面(1)表面齐平,所述凹形修补体的上部外侧和沥青路面(1)之间设置有第一防水粘结层(5),所述凹形修补体的顶部、以及所述凹形修补体的上部内侧和第二修补体(8)之间设置有第二防水粘结层(7),第一防水粘结层(5)和第二防水粘结层(7)连接为一体,第二防水粘结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军王晓华芮少权唐翠仁赵建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