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条浸胶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9694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竹制品加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竹条浸胶框,通过设计上部和一侧开口的长方体形状的浸胶框本体结构,利于竹条的定向整齐堆叠操作,通过在第一开口的一侧的竖杆上设置特定结构的紧绳装置,可实现竹条的快速捆扎、拉紧操作,避免竹条浸胶时由于竹条的浮力作用从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处散落,可保证竹条浸胶的均匀性,综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竹条浸胶框结构,能够通过简单操作,耗费少量工时即可实现竹条在浸胶前的紧密捆扎。工时即可实现竹条在浸胶前的紧密捆扎。工时即可实现竹条在浸胶前的紧密捆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竹条浸胶框


[0001]本技术涉及竹制品加工工具
,特别涉及一种竹条浸胶框。

技术介绍

[0002]原竹在制作成竹制品过程中,需要先将原竹破成竹条,再将竹条进行烘干、碳化、浸胶、液压粘合形成竹板后,通过切割、打磨、喷漆等工序后形成成品,其中浸胶工序中,需要将竹条整齐排列后捆扎固定,再将竹条浸入胶池中,使竹条浸没在胶池中持续一段时间后,沥干,完成浸胶工序。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将竹条捆紧,否则在浸胶时由于竹条的浮力作用,会使竹条松散,造成浸胶不完全、不均匀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浸胶的捆扎难度较大,为了将竹条完全捆紧,需要耗费大量工时和人力成本。
[0003]因此,亟需研发一种能够通过简单操作,耗费少量工时即可实现竹条在浸胶前的紧密捆扎,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竹条浸胶框,包括:
[0007]浸胶框本体,所述浸胶框本体为由多条竖杆和横杆焊接成的长方体框架,所述浸胶框本体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浸胶框本体的上部设有第二开口;
[0008]紧绳装置,所述紧绳装置包括连接座、绕绳杆、棘轮和棘爪;所述连接座连接于第一开口一侧的竖杆上,所述连接座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绕绳杆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绕绳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棘轮同轴连接于绕绳杆的一端,所述棘轮位于第一连接板的背离第二连接板的一面所在一侧,所述棘爪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板的所在一侧,所述棘爪与棘轮可分离地啮合。
[0009]进一步,上述竹条浸胶框结构中,所述棘爪的转轴处连接有扭转弹簧。
[0010]进一步,上述竹条浸胶框结构中,所述绕绳杆背离棘轮的所在一端连接有圆环柱体,所述圆环柱体的外径大于绕绳杆的直径,所述圆环柱体位于第二连接板背离第一连接板的一面所在一侧,所述圆环柱体的侧面设有一个以上的通孔,所述通孔的轴向垂直于绕绳杆的轴向。
[0011]进一步,上述竹条浸胶框结构中,所述通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通孔呈圆周阵列分布,所述通孔的轴线与绕绳杆的轴线相交。
[0012]进一步,上述竹条浸胶框结构中,所述紧绳装置的数量为1一个以上。
[0013]进一步,上述竹条浸胶框结构中,所述浸胶框本体的底部设有多个延水平方向呈一字阵列分布的斜板,所述斜板相互平行,所述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45度。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计上部和一侧开口的长方体形状的浸胶框本体结构,利于竹条的定向整齐堆叠操作,通过在第一开口的一侧的竖杆上设置特定结构的
紧绳装置,可实现竹条的快速捆扎、拉紧操作,避免竹条浸胶时由于竹条的浮力作用从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处散落,可保证竹条浸胶的均匀性,综上,本技术涉及的竹条浸胶框结构,能够通过简单操作,耗费少量工时即可实现竹条在浸胶前的紧密捆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竹条浸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竹条浸胶框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的A部放大图;
[0018]标号说明:
[0019]1、浸胶框本体;2、紧绳装置;21、连接座;211、第一连接板;212、第二连接板;22、绕绳杆;23、棘轮;24、棘爪;25、圆环柱体;251、通孔;3、斜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1]实施例1
[0022]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竹条浸胶框,包括:
[0023]浸胶框本体1,所述浸胶框本体1为由多条竖杆和横杆焊接成的长方体框架,所述浸胶框本体1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浸胶框本体1的上部设有第二开口;
[0024]紧绳装置2,所述紧绳装置2包括连接座21、绕绳杆22、棘轮23和棘爪24;所述连接座21连接于第一开口一侧的竖杆上,所述连接座21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板211和第二连接板212,所述绕绳杆22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11和第二连接板212之间,所述绕绳杆22的轴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棘轮23同轴连接于绕绳杆22的一端,所述棘轮23位于第一连接板211的背离第二连接板212的一面所在一侧,所述棘爪24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板211的所在一侧,所述棘爪24与棘轮23可分离地啮合。
[0025]以上结构中,当完成烘干和碳化后的竹条需要浸胶前,先将上述浸胶框本体1的与第一开口相对的一侧面平躺于地面,此时浸胶框本体1的底面为竖直状态,此时先将一条以上的捆绳的中部置于浸胶框本体1的3个侧面的内侧,捆绳的一端先在紧绳装置2的绕绳杆22上固定,具体的,绕绳杆22上还可设置用于固定绳端的凸出部(图中未示出),将需要浸胶的竹条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置入,整理竹条,使其相互平行整齐地在浸胶框本体1内堆叠,堆叠时,竹条平躺堆叠,即竹条垂直于浸胶框本体1的底面,当浸胶框内整齐堆满竹条后,将捆绳的另一端盘绕于同一绕绳杆22,通过控制绕绳杆22转动使捆绳拉紧,通过棘轮23和棘爪24的相互配合以限制绕绳杆22继续转动,从而完成竹条的捆扎;优选的,捆绳的所述一端在拉紧后还可绕向第一开口另一侧的竖杆,形成围栏,避免竹条从第一开口处散落;完成以上捆扎后,将上述浸胶框本体1扶正,即底面为水平状态,此时,竹条为竖直状态,该状态下,竹条连同浸胶框本体1一同浸入胶池,完成浸胶,竹条处于竖直状态,便于胶液的沥干,使浸胶更加均匀。
[0026]以上结构中,通过设计上部和一侧开口的长方体形状的浸胶框本体1结构,利于竹条的定向整齐堆叠操作,通过在第一开口的一侧的竖杆上设置特定结构的紧绳装置2,可实
现竹条的快速捆扎、拉紧操作,避免竹条浸胶时由于竹条的浮力作用从第一开口或第二开口处散落,可保证竹条浸胶的均匀性,综上,本技术涉及的竹条浸胶框结构,能够通过简单操作,耗费少量工时即可实现竹条在浸胶前的紧密捆扎。
[0027]实施例2
[0028]实施例1所述的竹条浸胶框,其中,所述棘爪24的转轴处连接有扭转弹簧。
[0029]以上结构中,通过扭转弹簧使棘爪24在自由状态下能够自发地与棘轮23啮合,防止绕绳杆22反向转动而导致捆绳松脱。
[0030]实施例3
[0031]实施例1所述的竹条浸胶框,其中,所述绕绳杆22背离棘轮23的所在一端连接有圆环柱体25,所述圆环柱体25的外径大于绕绳杆22的直径,所述圆环柱体25位于第二连接板212背离第一连接板211的一面所在一侧,所述圆环柱体25的侧面设有一个以上的通孔251,所述通孔251的轴向垂直于绕绳杆22的轴向。
[0032]以上结构中,圆环柱体25侧面设置的通孔251用于插入连接杆,通过扳动连接杆来控制圆环柱体25以及绕绳杆22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竹条浸胶框,其特征在于,包括:浸胶框本体,所述浸胶框本体为由多条竖杆和横杆焊接成的长方体框架,所述浸胶框本体的一侧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浸胶框本体的上部设有第二开口;紧绳装置,所述紧绳装置包括连接座、绕绳杆、棘轮和棘爪;所述连接座连接于第一开口一侧的竖杆上,所述连接座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绕绳杆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所述绕绳杆的轴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棘轮同轴连接于绕绳杆的一端,所述棘轮位于第一连接板的背离第二连接板的一面所在一侧,所述棘爪可转动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板的所在一侧,所述棘爪与棘轮可分离地啮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条浸胶框,其特征在于,所述棘爪的转轴处连接有扭转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生亮何品才刘菊莲吴子文陈旭何敏郑士强康陈庭许家东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庄禾竹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