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以及焊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962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5
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以及焊接方法,属于白车身试制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造成顶盖的定位不可靠,且无法满足多车型共线焊接,且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所述装置包括主机框架、下车身定位系统、顶盖定位系统和夹具切换辅具;所述主机框架内部设置有下车身定位系统、顶盖定位系统和夹具切换辅具;所述下车身定位系统夹具切换辅具连接;所述顶盖定位系统固定在包括主机框架内部上方处。处。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以及焊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白车身试制
,具体涉及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以及焊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白车身试制顶盖激光钎焊工装多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立柱式龙门架结构的工装夹具对车身顶盖进行压紧,以保证合适的焊接间隙,底部采用固定销对车身定位。另一种是车身顶盖采用配重沙袋压紧后焊接,底部用地车一种白车身转运工具定位。前者无法快速在Z方向调节夹具对顶盖的压紧以消除零件精度不足带来的匹配间隙,顶盖的定位不可靠,且无法满足多车型共线焊接,无法对夹具进行切换;后者虽然可以消除顶盖的匹配间隙,由于采用地车进行车身位置的粗定位,使得车身的重复定位精度差,每次焊接前都要对焊接程序进行调整,增加了焊接准备时间,生产效率低。
[0003]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为:
[0004]1)由于无法快速在Z方向调节夹具对顶盖的压紧以消除零件精度不足带来的匹配间隙,造成顶盖的定位不可靠,且无法满足多车型共线焊接,无法对夹具进行切换;
[0005]2)由于采用地车进行车身位置的粗定位,使得车身的重复定位精度差,每次焊接前都要对焊接程序进行调整,增加了焊接准备时间,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造成顶盖的定位不可靠,且无法满足多车型共线焊接,且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主机框架1、下车身定位系统2、顶盖定位系统3和夹具切换辅具4;
[0008]所述主机框架1内部设置有下车身定位系统2、顶盖定位系统3和夹具切换辅具4;
[0009]所述下车身定位系统2与夹具切换辅具4连接;
[0010]所述顶盖定位系统3固定在包括主机框架1内部上方处。
[0011]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车身定位系统2包括滑撬21、举升机22和滑撬定位座23;
[0012]所述滑撬21和举升机22均固定在滑撬定位座23上。
[0013]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撬21包括车身定位系统、滑撬定位系统和夹具切换辅具切换系统;
[0014]所述车身定位系统包括第一车身定位销211、第二车身定位销212、第一车身定位块213、第二车身定位块214、第三车身定位块215、第四车身定位块216、第三车身定位销217和第四车身定位销218;
[0015]所述滑撬定位系统包括第一滑撬定位销孔219、第二滑撬定位销220、第一滑撬支撑托块221、第二滑撬支撑托块222、第三滑撬支撑托块223、第四滑撬支撑托块224、第三滑
撬定位销孔225和第四滑撬定位销孔226;
[0016]所述夹具切换辅具切换系统包括第一辅具定位227、第二辅具定位228、第三辅具定位229和第四辅具定位230。
[0017]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举升机22上设置有滚轮。
[0018]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定位系统3包括伺服升降机31、顶盖夹具定位销32、顶盖夹具33、锁紧系统34和保险螺栓35;
[0019]所述顶盖夹具定位销32通过矩阵孔与伺服升降机31连接;
[0020]所述顶盖夹具33通过锁紧系统34和保险螺栓35与定位销32连接。
[0021]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系统34包括上销座341、下销座342和插销343;
[0022]所述上销座341通过插销343与下销座342连接。
[0023]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销座341装配在伺服升降机(31)上;
[0024]所述下销座342装配在顶盖夹具33上。
[0025]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具切换辅具4包括主体41和限位调整机构42;
[0026]所述限位调整机构42固定在主体41上。
[0027]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调整机构42包括限位块421和调整滚珠422;
[0028]所述限位块421内部设置有调整滚珠422。
[0029]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焊接方法,所述方法是采用上述方法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实现的,包括以下步骤:
[0030]步骤S1,将夹具切换辅具4安装在滑撬21上,将顶盖夹具33放置在夹具切换辅具4上,由转运车将举升机22将顶盖夹具33推入工位;
[0031]步骤S2,将伺服升降机31下落后,微调顶盖夹具33的位置,使定位销32进入顶盖夹具33对应的销孔中,然后插入插销343,拧紧保险螺栓35后,将顶盖定位系统3升起;
[0032]步骤S3,将滑撬21连同夹具切换辅具4推出工位后,将4从21上拆下来;
[0033]步骤S4,车身顶盖已在前序工位完成点定后,将带有顶盖的车身推入工位举升机22上,举升机22下降直至滑撬21的定位系统落入滑撬定位座23中;
[0034]步骤S5,顶盖定位系统3下降至理论压紧位置,观察顶盖焊接处匹配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微调;
[0035]步骤S6,执行机器人程序,调节合适的焊接参数后,开始焊接;
[0036]步骤S7,焊接完成后,先升起顶盖定位系统3,再升起举升机22,将滑撬21从定位系统中顶出,然后将滑撬21连同焊接后的车身推出,由转运车将车身转运到下一工序;
[0037]步骤S8,判断是否需要焊接其他车型,若需要,则从步骤S1开始按步执行,若不需要,则从步骤S4开始按步执行。
[0038]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造成顶盖的定位不可靠,且无法满足多车型共线焊接,且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具体有益效果包括:
[0039]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采用滑撬定位车身底部定位孔,实现车身定位的可靠,同时不同项目车身应用不同滑撬随车转运定位,实现车
身定位夹具的快速切换;顶盖定位夹具安装在伺服升降机上,实现了车身Z向的压紧调整,保证顶盖焊接处的匹配间隙,同时采用滑撬托起夹具切换辅具完成顶盖夹具的切换,减少切换夹具的工作量,提高激光钎焊工位多车型共线生产的能力。
[0040]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采用滑撬定位车身底部定位孔,随车身进入顶盖焊接工位,不需要人为对车身底部定位夹具进行切换,实现防呆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在新产品试制阶段,车身底部定位夹具的安装、切换等操作均需要人为操作,生产强度大,浪费人力物力的问题。
[0041]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其夹具切换辅具系统限位块可防止顶盖夹具的窜动,滚珠可实现顶盖夹具在车身Y方向的小范围位置调整,便于将夹具装配在伺服升降机下平台上。
[0042]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因不同车型滑撬随每个车型的车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主机框架(1)、下车身定位系统(2)、顶盖定位系统(3)和夹具切换辅具(4);所述主机框架(1)内部设置有下车身定位系统(2)、顶盖定位系统(3)和夹具切换辅具(4);所述下车身定位系统(2)与夹具切换辅具(4)连接;所述顶盖定位系统(3)固定在包括主机框架(1)内部上方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身定位系统(2)包括滑撬(21)、举升机(22)和滑撬定位座(23);所述滑撬(21)和举升机(22)均固定在滑撬定位座(2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撬(21)包括车身定位系统、滑撬定位系统和夹具切换辅具切换系统;所述车身定位系统包括第一车身定位销(211)、第二车身定位销(212)、第一车身定位块(213)、第二车身定位块(214)、第三车身定位块(215)、第四车身定位块(216)、第三车身定位销(217)和第四车身定位销(218);所述滑撬定位系统包括第一滑撬定位销孔(219)、第二滑撬定位销(220)、第一滑撬支撑托块(221)、第二滑撬支撑托块(222)、第三滑撬支撑托块(223)、第四滑撬支撑托块(224)、第三滑撬定位销孔(225)和第四滑撬定位销孔(226);所述夹具切换辅具切换系统包括第一辅具定位(227)、第二辅具定位(228)、第三辅具定位(229)和第四辅具定位(23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机(22)上设置有滚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定位系统(3)包括伺服升降机(31)、顶盖夹具定位销(32)、顶盖夹具(33)、锁紧系统(34)和保险螺栓(35);所述顶盖夹具定位销(32)通过矩阵孔与伺服升降机(31)连接;所述顶盖夹具(33)通过锁紧系统(34)和保险螺栓(35)与定位销(32)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试制用多车型共线的顶盖激光钎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系统(34)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涛赵伟龙宋磊杨亚伟魏国光王希凯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