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胶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926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6 15: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充胶设备,包括压紧组件、循环胶管以及充胶机构;所述压紧组件顶部设置有压紧块,所述压紧组件底部设置有胶管定位座,所述压紧块与所述胶管定位座配合固定所述循环胶管;所述循环胶管包括胶管固定座和具有容纳腔的胶管,所述胶管固定座内部设置有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充胶机构与所述胶管固定座插接配合,所述充胶机构内部设置有充胶通道,所述充胶通道的输出端与所述流通通道连通;所述充胶机构与所述压紧组件紧固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压紧组件、循环胶管以及充胶机构三者配合,能够充分隔绝空气,保证胶水不会溢出,有助于胶管的循环使用,有助于保证充胶过程中的密封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充胶效率。助于提高充胶效率。助于提高充胶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胶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灌胶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充胶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灌胶机是专门对流体进行控制,并将液体点滴、涂覆、灌封于产品表面或产品内部的自动化机器,使其达到密封、固定、防水等作用的设备,主要用于产品工艺中的胶水、油以及其他液体的粘接、灌注、涂层、密封、填充。
[0003]现有公开号为CN204769411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新型灌胶机自动灌胶机构,包括机构本体,设置在机构本体上的胶管安装槽、胶海和自动灌胶机构,自动灌胶机构上设置有排列均匀的灌胶头,所述胶管安装槽由接口与胶海相通,胶海与自动灌胶机构连接处设置有弹性压力容腔,弹性压力容腔靠自动灌胶机构一侧还设有与每一灌胶头连通的分流板。所述机构本体四角处均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弹性压力容腔与自动灌胶机构为一体连通结构。所述弹性压力容腔为软质橡胶材质制成。
[0004]专利技术人认为现有技术中的充胶设备在充胶过程中导致其使用的胶管使用寿命短,无法做到循环使用,因此,需要提供一种能够循环使用胶管的充胶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胶设备。
[000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充胶设备,包括压紧组件、循环胶管以及充胶机构;所述压紧组件顶部设置有压紧块,所述压紧组件底部设置有胶管定位座,所述压紧块与所述胶管定位座配合固定所述循环胶管;所述循环胶管包括胶管固定座和具有容纳腔的胶管,所述胶管固定座内部设置有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充胶机构与所述胶管固定座插接配合,所述充胶机构内部设置有充胶通道,所述充胶通道的输出端与所述流通通道连通;所述充胶机构与所述压紧组件紧固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胶管固定座底部设置有出胶口,所述出胶口设置有相匹配的密封头,所述胶管定位座上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头相匹配的凹槽。
[0008]优选地,所述循环胶管的胶管包括第一充胶管和第二充胶管,所述循环胶管的流通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充胶管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充胶管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0009]优选地,两个所述充胶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压紧组件的两侧,一个所述充胶机构的充胶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另一个所述充胶机构的充胶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充胶机构包括进胶块,所述进胶块与所述胶管固定座插接配合,所述进胶块的外侧壁与所述循环胶管的流通通道的内侧壁贴合设置。
[0011]优选地,所述进胶块远离所述胶管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外沿,所述外沿能够密封所述循环胶管的流通通道。
[0012]优选地,所述循环胶管的流通通道的端部设置有连通孔,所述循环胶管的胶管通
过所述连通孔与所述循环胶管的流通通道连通;所述进胶块与所述连通孔不接触。
[0013]优选地,所述压紧块顶部设置有传感器,两个所述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充胶管、所述第二充胶管对应设置。
[0014]优选地,所述压紧组件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压紧组件通过所述固定底板安装在所述充胶设备的基座上;所述充胶机构通过所述固定底板与所述压紧组件紧固连接。
[0015]优选地,所述压紧组件还包括升降气缸和升降控制阀,所述升降气缸与所述压紧块传动链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通过压紧组件、循环胶管以及充胶机构三者配合,能够充分隔绝空气,保证胶水不会溢出,有助于胶管的循环使用,有助于保证充胶过程中的密封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充胶效率,有助于提高适用范围
[0018]2、本技术通过使用充胶机构给循环胶管进行充胶,通过自复位结构,保证充胶时的密封性,同时能保证充胶完成后的密封性,有助于保证整体结构的密封性
[0019]3、本技术通过使用压紧组件压紧固定循环胶管,有助于保证充胶过程的稳定性,能够感应充胶完成度,有助于提高充胶的精度
附图说明
[00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1]图1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充胶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压紧组件、循环胶管以及充胶机构三者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压紧组件、循环胶管以及充胶机构三者配合的剖面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循环胶管充胶机构配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压紧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压紧组件、循环胶管以及充胶机构三者配合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充胶机构的剖面图;
[0028]图8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充胶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循环胶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10为本技术主要体现循环胶管的整体结构剖面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压紧组件1
ꢀꢀꢀꢀꢀꢀꢀꢀꢀꢀꢀꢀꢀꢀꢀꢀ
压紧块101
ꢀꢀꢀꢀꢀꢀꢀꢀꢀꢀꢀꢀꢀꢀꢀꢀ
升降气缸102
[0033]胶管定位座103
ꢀꢀꢀꢀꢀꢀꢀꢀꢀꢀꢀꢀ
急停开关104
ꢀꢀꢀꢀꢀꢀꢀꢀꢀꢀꢀꢀꢀꢀ
充胶开关105
[0034]升降控制阀106
ꢀꢀꢀꢀꢀꢀꢀꢀꢀꢀꢀꢀ
传感器107
ꢀꢀꢀꢀꢀꢀꢀꢀꢀꢀꢀꢀꢀꢀꢀꢀ
气动控制阀108
[0035]接料杯109
ꢀꢀꢀꢀꢀꢀꢀꢀꢀꢀꢀꢀꢀꢀꢀꢀ
固定底板110
ꢀꢀꢀꢀꢀꢀꢀꢀꢀꢀꢀꢀꢀꢀ
循环胶管2
[0036]第一充胶管201
ꢀꢀꢀꢀꢀꢀꢀꢀꢀꢀꢀꢀ
第二充胶管202
ꢀꢀꢀꢀꢀꢀꢀꢀꢀꢀꢀꢀ
胶管固定座203
[0037]出胶口204
ꢀꢀꢀꢀꢀꢀꢀꢀꢀꢀꢀꢀꢀꢀꢀꢀ
第一通道205
ꢀꢀꢀꢀꢀꢀꢀꢀꢀꢀꢀꢀꢀꢀ
第二通道206
[0038]密封头207
ꢀꢀꢀꢀꢀꢀꢀꢀꢀꢀꢀꢀꢀꢀꢀꢀ
充胶机构3
ꢀꢀꢀꢀꢀꢀꢀꢀꢀꢀꢀꢀꢀꢀꢀꢀ
进胶块301
[0039]充胶块302
ꢀꢀꢀꢀꢀꢀꢀꢀꢀꢀꢀꢀꢀꢀꢀꢀ
充胶头303
ꢀꢀꢀꢀꢀꢀꢀꢀꢀꢀꢀꢀꢀꢀꢀꢀ
伸缩杆304
[0040]锁紧螺母305
ꢀꢀꢀꢀꢀꢀꢀꢀꢀꢀꢀꢀꢀꢀ
第一泛塞封306
ꢀꢀꢀꢀꢀꢀꢀꢀꢀꢀꢀꢀ
第一弹簧307
[0041]第一密封圈309
ꢀꢀꢀꢀꢀꢀꢀꢀꢀꢀꢀꢀ
第二密封圈311
ꢀꢀꢀꢀꢀꢀꢀꢀꢀꢀꢀꢀ
限位杆3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紧组件(1)、循环胶管(2)以及充胶机构(3);所述压紧组件(1)顶部设置有压紧块(101),所述压紧组件(1)底部设置有胶管定位座(103),所述压紧块(101)与所述胶管定位座(103)配合固定所述循环胶管(2);所述循环胶管(2)包括胶管固定座(203)和具有容纳腔的胶管,所述胶管固定座(203)内部设置有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充胶机构(3)与所述胶管固定座(203)插接配合,所述充胶机构(3)内部设置有充胶通道,所述充胶通道的输出端与所述流通通道连通;所述充胶机构(3)与所述压紧组件(1)紧固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胶管固定座(203)底部设置有出胶口(204),所述出胶口(204)设置有相匹配的密封头(207),所述胶管定位座(103)上设置有与所述密封头(207)相匹配的凹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胶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胶管(2)的胶管包括第一充胶管(201)和第二充胶管(202),所述循环胶管(2)的流通通道包括第一通道(205)和第二通道(206),所述第一充胶管(201)与所述第一通道(205)连通,所述第二充胶管(202)与所述第二通道(206)连通。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胶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充胶机构(3)对称设置在所述压紧组件(1)的两侧,一个所述充胶机构(3)的充胶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2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仕明王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兰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