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牛刚专利>正文

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880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其特征在于:是在采血管套管前端外壁上设有嘴管前针座,并在嘴管前针座上设有通用型注射针针乳头,在采血管套管前端内壁上设有后针头座,并在后针头座上装有后针头,注射针针乳头和嘴管前针座中的血流通道直通采血管套管内的血流通道,并与后针头相接通,嘴管前针座中的血流通道以上的部分为透明的可视静脉回血区,采血管套管的后端为开口端。(*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
技术介绍
为负压抽血管配套使用的专用持针器,国内与国外均有生产,品种较多。但一般是采用了穿刺针与后针头是一支贯通钢针即双向采血针的结构;以及采用前端面直接连接注射针的结构。上述结构的产品,同样存在着没有留下可以观察回血区域的缺陷。由于没有可以用来观察回血的区域,使得静脉穿刺的操作较为困难,医护人员只能根据手感来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了静脉;特别是遇到较为肥胖的患者,穿刺就更加困难。持针器采用偏心嘴管的设计,国外已有产品上市,但却无法观察有无“回血”。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具有观察回血的功能的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是在采血管套管前端外壁上设有嘴管前针座,并在嘴管前针座上设有通用型注射针针乳头,在采血管套管前端内壁上设有后针头座,并在后针头座上装有后针头,注射针针乳头和嘴管前针座中的血流通道直通采血管套管内的血流通道,并与后针头相接通,嘴管前针座中的血流通道以上的部分为透明的可视静脉回血区,采血管套管的后端为开口端。在本技术中,所述的嘴管前针座为偏心式的,即嘴管前针座的前端部偏于采血管套管的中心的一侧,嘴管前针座内的血流通道从后到前由中心向该侧倾斜,呈坡形状。在本技术中,所述的采血管套管的后端外套外设有与采血管套管垂直的板状管翼,其上下的两边呈平行的直线,左右两边向外凸出呈对称的半弧形,且两直线边分别位于注射针针乳头处于采血状态下的上下两侧。其位于注射针针乳头的上下的两边呈平行的直线,左右两边向外凸出呈对称的半弧形。在本技术中,所述的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是由前模块和后模块拼装而成,前模块是由针乳头、中空状的嘴管前针座和中空状的采血管套管的前管壁的前半部分组成,其中,中空状的嘴管前针座包括血流通道以上的部分,中空状的采血管套管的前管壁的前半部分包括血流通道以上的部分;后模块是由除去前管壁的前半部分的采血管套管、以及后针头座、持针器管翼组成,其中,除去前管壁的前半部分的采血管套管还连接着血流通道以下的采血管套管的前管壁的前半部分和嘴管前针座中的构成凸角的一部分。前模块和后模块的结构主要是为了便于模具成型生产,前模块和后模块插接后,用超声波焊接工艺完成封闭熔封。由于前模块为中空状的,并包括血流通道以上的部分,而后模块包括血流通道以下的构成凸角的一部分,这样,前模块与后模块配合后形成一个血流通道。在本技术中,所述的前模块为透明的塑料制成。如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等材料。在本技术中,所述的后模块为透明的塑料制成。如聚丙烯、聚苯乙烯、聚乙烯等材料。本技术的优点是本技术由于具有可视静脉回血区,可以清晰的观察回血的功能,操作人员通过判断有无回血,确定穿刺针是否已经准确的进入到静脉中,判断静脉穿刺针操作是否成功。本技术采用的注射针针乳头为通用接口,可以连接任何规格的注射针头。且注射针针乳头装在偏心式嘴管前针座上,使得医护人员在采血时,前针头刺入静脉角度好,可以以最好的角度刺入静脉,使用方便。同时也降低了使用成本。本技术的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的本体由两块模块拼装而成,是由前模块、后模块对接形成坡形的血流通道,解决了偏心式嘴管前针座的结构同时具有回血区的设计难题。设计合理,制作方便,使得该坡形的血流通道和可视静脉回血区的双重功能得以同时实现,减少了加工费用,提高了持针器的使用效率。本技术可以一次性使用,也可以消毒后多次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3为图1的C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配套负压采血管使用的专用器具即可视回血偏心嘴管式持针器,是在采血管套管6前端外壁上设有嘴管前针座2,并在嘴管前针座2上设有通用型注射针针乳头1,在采血管套管6前端内壁上设有后针头座4,并在后针头座4上装有后针头5,注射针针乳头1和嘴管前针座2中的血流通道直通采血管套管6内的血流通道,并与后针头5相接通,嘴管前针座2中的血流通道以上的部分为透明的可视静脉回血区3,采血管套管6的后端为开口端。医护人员在采血时,通过可视静脉回血区3,可以清晰地观察有无回血。在静脉采血操作时用肉眼直接观察是否有血液进入到回血区,在医学上专业用语称之为“回血”,是持针器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操作人员要通过判断有无回血,确定穿刺针是否已经准确的进入到静脉中,以判断静脉穿刺针操作是否成功。因此,持针器前端的可视静脉回血区,不仅提高医护人员采血时的准确性,而且可以使得患者的不适及采样后遗留的疼痛大大减轻。如图1、图2、图3所示,嘴管前针座2为偏心式的,即嘴管前针座2的前端部偏于采血管套管6的中心的一侧,嘴管前针座2内的血流通道由后到前向该侧倾斜,呈坡形状。这样的结构,使得医护人员在采血时,前针头刺入静脉角度好。由于医护人员长期使用传统偏心嘴玻璃注射器,习惯其进针的角度,因此,在使用本技术持针器时,与普通的持针器即前针头座在持针器中心的持针器相比,采血操作更容易进行和掌握,并且该偏心式嘴管前针座2的结构注重了静脉穿刺操作,医护人员可以以最好的角度刺入静脉,使用方便。如图1所示,采血管套管6的后端外设有与采血管套管垂直的板状管翼7,其上下的两边呈平行的直线,左右两边向外凸出呈对称的半弧形,且两直线边分别位于注射针针乳头1处于采血状态下的上下两侧。这样,在采血时,管翼7的上下两直线边用来定位注射针针乳头1,左右两边的半弧形用来控制且稳定负压采血管,以便于操作。如图2所示,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的通用型注射针针乳头1、偏心式嘴管前针座2、采血管套管6、后针头座4和持针器管翼7是由前模块A与后模块B拼装而成,图2为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的剖面图,从该剖面图上看,前模块A与后模块B的拼装界线是以血流通道8为主要界线,在血流通道8的前部即血流通道8由坡形转为直形的拐角点处,该拼装界线往回拐并与采血管套管6的中心线平行,形成如图2所示的拼装界线9,在采血管套管6的前管壁的前半部分中,该拼装界线往下拐,并与采血管套管6的前端管壁平行,形成如图2所示的拼装界线10;在血流通道8的后部即在采血管套管6的前管壁的前半部分中,该拼装界线往上拐,并与采血管套管6的前端管壁平行,形成如图2所示的拼装界线11,该拼装界线11与拼装界线10平齐。本技术的拼装界线是由拼装界线11、血流通道8、拼装界线9、拼装界线10连接成的,使可视回血偏心嘴式持针器分成前模块A与后模块B。采用上述拼装的方式,使得前模块A为中空状的,并包括血流通道8以上的部分,而后模块B包括血流通道8以下的构成凸角的一部分,这样,前模块与后模块配合后形成一个血流通道。前模块A为透明的塑料制成,可以清晰的观察回血,判断静脉穿刺针操作是否成功。同时,后模块B也可以为透明的塑料制成,更能清晰的观察回血。以血流通道为界线,由前模块A、后模块B对接形成坡形的血流通道,解决了偏心式嘴管前针座的结构同时具有回血区的设计难题。使得该坡形的血流通道和可视静脉回血区的双重功能得以同时实现,减少了加工费用,提高了持针器的使用效率。在本技术中,后针头5的后端部可以套接橡胶套。本技术的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刚林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牛刚林国权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