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558440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储气库包括容纳腔体和夹层腔体,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包括:内衬膜,内衬膜设置于储气库的内膜的内侧,内膜与内衬膜之间形成封闭的保温腔体;充放气单元,充放气单元和保温腔体连通;保温状态下,充放气单元对保温腔体充气,阻隔容纳腔体的气体热量散失到夹层腔体,对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保温;升温状态下,充放气单元将保温腔体内的气体抽出,使得夹层腔体热量传递到容纳腔体,对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升温。上述结构不仅能对容纳腔体实现保温,减少其热量散失,还能在外界温度更高时吸收外界热量,使容纳腔体易于保持较高的温度。使容纳腔体易于保持较高的温度。使容纳腔体易于保持较高的温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物理储能
,特别是一种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物理储能系统中,储气库容纳腔体存储的气体需要在储能系统进行封闭循环,储气库容纳腔体存储的气体温度在不超过内膜的设计温度条件下,若处于相对高的温度可以提高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但由于储气库处于露天环境,储气库容纳腔体存储的气体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夜间时,会有气体温度流失的问题,另外,若设置保温层,存在白天气温高时对外界热量无法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不仅能对容纳腔体实现保温,减少其热量散失,还能在外界温度更高时吸收外界热量,使容纳腔体升温,提高物理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
[0004]一种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储气库包括容纳腔体和夹层腔体,包括:
[0005]内衬膜,所述内衬膜设置于所述储气库的内膜的内侧,所述内膜与所述内衬膜之间形成封闭的保温腔体;
[0006]充放气单元,所述充放气单元和所述保温腔体连通;
[0007]保温状态下,所述充放气单元对所述保温腔体充气,阻隔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热量散失到所述夹层腔体,对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保温;
[0008]升温状态下,所述充放气单元将所述保温腔体内的气体抽出,使得所述夹层腔体热量传递到所述容纳腔体,对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升温。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衬膜呈长条形,多个所述内衬膜沿所述储气库的长度和宽度方向连续排列的设置于所述内膜的内侧,每个所述内衬膜与所述内膜之间形成一个所述保温腔体,相邻的所述保温腔体之间相互分隔。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件,相邻的所述内衬膜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且所述内膜与相邻的所述内衬膜的连接处均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相邻的所述保温腔体被所述连接件分隔。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容纳腔体和所述保温腔体之间的压差。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腔体内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气管,所述内膜上设有通气口,所述气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通气口,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充放气单元。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口位于所述内膜上靠近地面的端部区域。
[0015]上述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在内膜的内侧设置有内衬膜,内衬膜与内膜之间形成封闭的保温腔体。保温状态下,例如夜晚外界温度较低时,充放气单元对保温腔体充气,气体导热系数较小,使传热系数减少,通过保温腔体内气体的阻隔,可以减少容纳腔体内热量散失到夹层腔体以及外界环境,使容纳腔体内易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升温状态下,例如白天外界温度较高时,外界热量传递到夹层腔体,夹层腔体此时的温度高于容纳腔体的温度,充放气单元将保温腔体的气体抽出,使得内衬膜能够与内膜之间能够贴合,使传热系数增加,此时,夹层腔体的热量传递至容纳腔体,使容纳腔体的温度升高。因此,不仅能对容纳腔体实现保温,减少其热量散失,还能在外界温度更高时吸收外界热量,使容纳腔体易于保持较高的温度。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的控制方法,包括:
[0017]保温状态下,所述充放气单元对所述保温腔体充气,阻隔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热量散失到所述夹层腔体,对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保温;
[0018]升温状态下,所述充放气单元将所述保温腔体内的气体抽出,使得所述夹层腔体热量传递到所述容纳腔体,对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升温。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温状态下,压差传感器检测到所述保温腔体气压和所述容纳腔体气压的差值增大到第一预设气压差时,所述保温腔体停止进气。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温状态下,压差传感器检测到所述保温腔体气压和所述容纳腔体气压的差值减小到第二预设气压差时,所述保温腔体停止抽气。
[0021]上述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的控制方法,保温状态下,例如夜晚外界温度较低时,充放气单元对保温腔体充气,气体导热系数较小,使传热系数减少,通过保温腔体内气体的阻隔,可以减少容纳腔体内热量散失到夹层腔体以及外界环境,使容纳腔体保持较高的温度;升温状态下,例如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导致外界温度较高时,外界热量传递到夹层腔体,夹层腔体此时的温度高于容纳腔体的温度,充放气单元将保温腔体的气体抽出,使得内衬膜能够与内膜贴合,使传热系数增加,此时,夹层腔体的热量传递至容纳腔体,使容纳腔体的温度升高。因此,不仅能对容纳腔体实现保温,减少其热量散失,还能在外界温度更高时吸收外界热量比如太阳辐射热量,使容纳腔体升温。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省略外膜);
[0023]图2为图1中A

A处的剖视图;
[0024]图3为图1中B

B处的剖视图;
[0025]图4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保温腔体充满气体);
[0026]图5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保温腔体无气体);
[0027]图6为图1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中内膜与内衬膜的端部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气管接头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一实施例中相邻内衬膜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
[0032]内衬膜110、内膜120、保温腔体130、容纳腔体140;
[0033]气管接头200、第一连接部210、第二连接部220、第三连接部230、第四连接部240、第五连接部250;
[0034]地面310、基础320、固定件330、锚栓340、压紧区351、限位区352、垫片360;
[0035]气管400;
[0036]连接件500;
[0037]三通管600;
[0038]充放气单元7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4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储气库包括容纳腔体和夹层腔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衬膜,所述内衬膜设置于所述储气库的内膜的内侧,所述内膜与所述内衬膜之间形成封闭的保温腔体;充放气单元,所述充放气单元和所述保温腔体连通;保温状态下,所述充放气单元对所述保温腔体充气,阻隔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热量散失到所述夹层腔体,对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保温;升温状态下,所述充放气单元将所述保温腔体内的气体抽出,使得所述夹层腔体热量传递到所述容纳腔体,对所述容纳腔体的气体进行升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膜呈长条形,多个所述内衬膜沿所述储气库的长度和宽度方向连续排列的设置于所述内膜的内侧,每个所述内衬膜与所述内膜之间形成一个所述保温腔体,相邻的所述保温腔体之间相互分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相邻的所述内衬膜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且所述内膜与相邻的所述内衬膜的连接处均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相邻的所述保温腔体被所述连接件分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库可控保温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压差传感器,所述压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容纳腔体和所述保温腔体之间的压差。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外界热量的储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秦杨锋常铁成
申请(专利权)人: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