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639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行走组件;照明组件,所述照明组件包括照明灯;所述车身覆盖件包括前风挡玻璃和仪表罩;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车身控制模块,所述车身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照明灯;所述照明组件还包括感光模块,所述感光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仪表罩和/或所述前风挡玻璃上;所述车身控制模块设置有预设阈值,当环境光线的强度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照明灯关闭;当环境光线的强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照明灯开启。通过上述设置,提升感光模块对环境光线的接收效率,避免车身控制模块误触发照明灯的开启,且使照明灯实现自动开启或者自动关闭的效果。自动关闭的效果。自动关闭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如沙滩、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恶劣的沙漠地形。可载送人员或运输物品。
[0003]全地形车的前侧设置有照明灯用于照明,便于驾驶员实时了解全地形车前侧的路况信息以及有益于提示对方车辆。在驾驶员驾驶全地形车进入到光线相对暗的区域例如隧道时,若当前驾驶员不熟悉开启照明灯的开关位置或者操作方法,则存在用于照明的照明灯开启不及时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当行驶在恶劣地形或者路况时,也会存在因驾驶人员对路况或者环境光线的判断具有主观性,致使照明灯开启不及时以埋下安全隐患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开启或关闭照明灯的全地形车。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连接至车架;行走组件,连接至车架;照明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身覆盖件上,照明组件包括照明灯;车身覆盖件围绕车架形成有驾驶室,车身覆盖件包括前风挡玻璃和仪表罩,前风挡玻璃设置在驾驶室的前侧,仪表罩设置在驾驶室内;全地形车还包括车身控制模块,车身控制模块与照明灯连接用于控制照明灯;照明组件还包括用于检测环境光线的感光模块,感光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仪表罩上,和/或,感光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前风挡玻璃上;感光模块与车身控制模块连接,车身控制模块设置有预设阈值,当环境光线的强度大于预设阈值时车身控制模块控制照明灯关闭;当环境光线的强度小于等于预设阈值时车身控制模块控制照明灯开启。
[0007]进一步的,第一容纳槽的内轮廓和感光模块的外轮廓基本一致。
[0008]进一步的,全地形车还包括后视镜组件,在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上下方向的预设平面上,预设平面和后视镜组件的最上端基本重合,预设平面将前风挡玻璃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设置在第二部分的下侧;感光模块设置在第一部分上。
[0009]进一步的,第一部分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感光模块设置在第二容纳槽中。
[0010]进一步的,第二容纳槽的内轮廓和感光模块的外轮廓基本一致。
[0011]进一步的,照明组件还包括开关模块,开关模块、照明灯、感光模块和车身控制模块基本构成一个控制电路。
[0012]进一步的,开关模块包括手动关闭照明灯的第一模式和手动开启照明灯的第二模式。
[0013]进一步的,开关模块还包括第三模式,当开关模块处于第三模式时,车身控制模块
通过感光模块控制照明灯开启或关闭。
[0014]进一步的,感光模块电连接至车身控制模块,感光模块发送感光信号至车身控制模块。
[0015]通过优化感光模块的设置位置,可以提升感光模块对环境光的接收效率,避免车身控制模块误触发照明灯的开启,同时,还可以提升全地形车的美观性。此外,通过车身控制模块实现照明灯的自动开启或关闭。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全地形车的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施方式中图2的A处放大图。
[0020]图5为本实施方式中图3的B处放大图。
[0021]图6为本实施方式中照明组件和车身控制模块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3]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基于BCM(以下简称为车身控制模块)控制全地形车的照明组件,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全地形车的照明组件无法根据环境光线的强弱,从而实现照明组件的自动开启或关闭等问题,增加了驾乘人员驾驶全地形车的驾驶感受,提升全地形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系数。
[0024]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全地形车100的自动照明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25]如图1所示,一种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行走组件13和照明组件14。车架11用于支撑车身覆盖件12和行走组件13。车身覆盖件12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11上,用于保护全地形车100。行走组件13 连接至车架11,用于支撑全地形车100。照明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车身覆盖件12上,用于照明全地形车100的周围道路情况。为了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下侧。
[0026]如图2和图3所示,车身覆盖件12围绕车架11设置并形成有驾驶室 101。车身覆盖件12包括仪表罩122和前风挡玻璃121。其中,仪表罩122 设置在驾驶室101内,且仪表罩122设置在驾驶室101的前侧;前风挡玻璃 121设置在驾驶室101外,且前风挡玻璃121设置在驾驶室101的前侧。
[0027]如图4所示,仪表罩122靠近前风挡玻璃121一侧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221,照明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容纳槽1221中。前风挡玻璃 121连接至车架11和/或车身覆盖件12,从而防止在全地形车100行驶时,砂石对驾乘人员造成干扰,影响驾驶安全,同时,前风挡玻璃121还可以防止砂石对仪表罩122造成损坏,进而提升驾乘人员的用车感受。如图3所示,车身覆盖件12还包括后视镜组件123,当驾乘人员行驶全地形车100时,驾乘人员可以通过后视镜组件123观察全地形车100后侧的路况信息。后视镜组件123至少部分设
置在全地形车100的一侧,后视镜组件123还至少部分设置在全地形车100的另一侧,且全地形车100两侧的后视镜组件123基本关于全地形车100对称设置。在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100上下方向的预设平面102上,可以理解的,该预设平面102基本沿全地形车100的前后左右方向延伸。具体的,预设平面102和后视镜组件123的上端点基本重合,其中,后视镜组件123的上端点指后视镜组件123沿全地形车100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最上侧端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预设平面102将前风挡玻璃121分为第一部分1211和第二部分1212,第一部分1211基本设置在第二部分1212 的下侧,且第一部分1211基本设置在后视镜组件123的前侧。如图5所示,第一部分1211上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211a,照明组件14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容纳槽1211a中。通过上述设置,避免第二容纳槽1211a遮挡驾乘人员的视线,从而提升行车安全;同时,提升全地形车100的美观性。
[0028]如图4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仪表盘16,仪表盘16设置在驾驶室 101内,全地形车100的车况信息和功能信息等集成显示在仪表盘16上,驾乘人员可以通过仪表盘16观察全地形车100的车辆状况和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连接至所述车架;行走组件,连接至所述车架;照明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车身覆盖件上,所述照明组件包括照明灯;所述车身覆盖件围绕所述车架形成有驾驶室,所述车身覆盖件包括前风挡玻璃和仪表罩,所述前风挡玻璃设置在所述驾驶室的前侧,所述仪表罩设置在所述驾驶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车身控制模块,所述车身控制模块与所述照明灯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照明灯;所述照明组件还包括用于检测环境光线的感光模块,所述感光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仪表罩上,和/或,所述感光模块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前风挡玻璃上;所述感光模块与所述车身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车身控制模块设置有预设阈值,当环境光线的强度大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照明灯关闭;当环境光线的强度小于等于所述预设阈值时所述车身控制模块控制所述照明灯开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罩上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靠近所述前风挡玻璃设置,所述感光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槽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内轮廓和所述感光模块的外轮廓基本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平王志成刘智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