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尾喷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5535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36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尾喷管,属于发动机领域。尾喷管的芯层的每组重复组件的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与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一组重复组件;一组重复组件的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重复组件的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芯层;柔性层其铺设于芯层,在其间隙所在位置处形成折痕以形成发动机尾喷管;每组重复组件上设置有通孔,松紧索依次穿过相邻的通孔,当松紧索放松或拉紧时,能够改变尾喷管的管口的直径大小;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机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本申请结构简单、零件数目少、质量轻、可靠性强、所需驱动力小、驱动方式简单。驱动方式简单。驱动方式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尾喷管


[0001]本申请涉及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尾喷管。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尾喷(英文:Engine Exhaust,简称:EE)是飞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作用为排除燃烧室内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废气,同时也利用喷射气体的强大反推力为飞机提供动力。当燃气在喷管中的膨胀比达到10~20以上时,采用可调节的尾喷管可以提升10%~50%推力。
[0003]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尾喷管常用的有可调节的收敛形尾喷管,如多鱼鳞片式、双鱼鳞片式、移动尾椎体式和启动调节式等,火箭发动机常用的有机械弹射尾喷管。这些尾喷管结构复杂、零件繁多、质量大、可靠性低、所需驱动力较大以及驱动方式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发动机尾喷管,能够解决现有尾喷管结构复杂、零件繁多、质量大、可靠性低、所需驱动力较大以及驱动方式复杂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尾喷管,包括柔性层、芯层、松紧索和铰接机构;所述芯层包括多组重复组件,每组所述重复组件包括第一三角形板和四边形组板;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与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一组所述重复组件;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所述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芯层,其中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自身的第一边相对;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柔性层的形状与所述芯层的形状相似,其铺设于所述芯层,所述柔性层在所述间隙所在位置处形成折痕以形成发动机尾喷管;每组所述重复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的所在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松紧索依次穿过相邻的通孔,当所述松紧索放松或拉紧时,能够改变所述发动机尾喷管的靠近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的所在侧的管口的直径大小;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机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四边形组板包括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一条腰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与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一组所述重复组件;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所述梯形板的另一条腰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所述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所述芯层;所述梯形板的上底与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平齐,所述梯形板的上底所在侧设置所述通孔;所述梯形板的底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其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底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机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四边形组板包括第二三角形板和第三三角形板;所述第二三角形板的第二边与所述第三三角形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
以形成所述四边形组板;所述第二三角形板的第一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与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第三三角形板的第二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所述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芯层;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与所述第三三角形板的第三边平齐,所述第三三角形板的第三边所在侧设置所述通孔;所述第二三角形板的第三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其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二三角形板的第三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结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四边形组板包括第四三角形板和第五三角形板;所述第四三角形板的第二边与所述第五三角形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所述四边形组板;所述第四三角形板的第一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与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第五三角形板的第二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所述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芯层;所述第五三角形板的第三边所在侧设置所述通孔;所述第四三角形板的第三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其位于同一平面,所述第四三角形板的第三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结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层包括两层柔性子层;两层所述柔性子层平行设置,所述芯层设置于两层所述柔性子层之间,且两层所述柔性子层均在所述间隙所在位置处形成折痕。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柔性层采用氧化铝陶瓷纤维布制作而成。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芯层由铁镍合金材料制作而成。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松紧索包括形状记忆合金丝。
[001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尾喷管,包括柔性层、芯层、松紧索和铰接机构。芯层包括多组重复组件,每组重复组件包括第一三角形板和四边形组板。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与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一组重复组件。一组重复组件的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重复组件的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芯层,其中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自身的第一边相对。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位于同一平面。柔性层的形状与芯层的形状相似,其铺设于芯层,柔性层在间隙所在位置处形成折痕以形成发动机尾喷管。每组重复组件的靠近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的所在侧设置有通孔,松紧索依次穿过相邻的通孔,当松紧索放松或拉紧时,能够改变发动机尾喷管的靠近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的所在侧的管口的直径大小。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机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本申请的发动机尾喷管,在实际实用时,将发动机尾喷管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好之后,通过放松或拉紧松紧索即可实现发动机尾喷管背离发动机主体装置这侧的管口的直径大小的调节,进而实现发动机尾喷管的收敛与扩张。本申请的发动机尾喷管结构简单、折叠结构一体化强、零件数目少、质量轻、可靠性强、所需驱动力小、驱动方式简单、机械故障率低。重复组件周期性拼接并通过柔性层和芯层复合一体化整体结构,实现折痕处的往复折叠和展开。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尾喷管适用于各类航空航天发动机尾喷。相比于固定的圆柱形发动机尾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尾喷管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调节发动机尾喷管的截面积,进而改变发动机尾喷口的气动特性,从而达到降低飞行器船尾阻力、噪声或者最大化动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尾喷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的结构形成的发动机尾喷管;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尾喷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层、芯层、松紧索和铰接机构;所述芯层包括多组重复组件,每组所述重复组件包括第一三角形板和四边形组板;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与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一组所述重复组件;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所述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芯层,其中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自身的第一边相对;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位于同一平面;所述柔性层的形状与所述芯层的形状相似,其铺设于所述芯层,所述柔性层在所述间隙所在位置处形成折痕以形成发动机尾喷管;每组所述重复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的所在侧设置有通孔,所述松紧索依次穿过相邻的通孔,当所述松紧索放松或拉紧时,能够改变所述发动机尾喷管的靠近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的所在侧的管口的直径大小;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机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边形组板包括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一条腰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一边与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一组所述重复组件;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所述梯形板的另一条腰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二边与另一组所述重复组件的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二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使多组所述重复组件围成管状的所述芯层;所述梯形板的上底与所述第一三角形板的第三边平齐,所述梯形板的上底所在侧设置所述通孔;所述梯形板的底边作为所述四边形组板的第三边,其位于同一平面,所述底边所在端部通过铰接机构与发动机主体装置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尾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边形组板包括第二三角形板和第三三角形板;所述第二三角形板的第二边与所述第三三角形板的第一边彼此间隔开平行设置形成间隙以形成所述四边形组板;所述第二三角形板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继宏王骏贾东升许英杰黄彬王亮迪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