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4900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12 15: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流路扩大部(23),流路随着从进气上游侧接近进气下游侧而扩大;入口集管部(22),连接到流路扩大部(23)的下游端,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芯部(10),从入口集管部(22)沿横向延伸的多个管(11)沿上下方向排列而成;以及整流板(25),在流路扩大部(23)中从进气上游侧朝向进气下游侧延伸,并且至少进气下游侧的端部朝向入口集管部(22)的下端侧弯曲延伸。端部朝向入口集管部(22)的下端侧弯曲延伸。端部朝向入口集管部(22)的下端侧弯曲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中冷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中冷器。

技术介绍

[0002]通常,搭载在车辆上的中冷器具有:纵长的入口集管部;将从入口集管部沿横向延伸的多个管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而成的芯部;以及连接各管的纵长的出口集管部。这种中冷器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

13319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在上述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在将上游侧的进气管和入口集管部连接的流路扩大部处设置有整流板。然而,文献1记载的整流板仅沿大致横向延伸,存在不能将进气充分地分配给相对于该整流板位于下方的管的可能性。
[0008]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将进气有效地分配给各管的中冷器。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0]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的特征在于包括:流路扩大部,流路随着从进气上游侧接近进气下游侧而扩大;入口集管部,连接到所述流路扩大部的下游端,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芯部,从所述入口集管部沿横向延伸的多个管沿所述上下方向排列而成;以及第一整流板,在所述流路扩大部中从所述进气上游侧朝向所述进气下游侧弯曲延伸。
[0011]此外,还可以包括:第二整流板,在所述流路扩大部内的所述第一整流板的上方从所述进气上游侧朝向所述进气下游侧延伸。从所述第一整流板的下游侧端部起的预定范围也可以在所述流路扩大部中以越朝向下方就越远离所述第二整流板的方式弯曲延伸。所述第一整流板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整流板的所述预定范围上方的至少一部分范围内与所述第二整流板平行地延伸。所述第一整流板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所述入口集管部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的下方。
[0012]专利技术的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能够将进气有效地分配给各管的中冷器。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的立体图。
[0015]图2是局部剖切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0016]图3是示意性的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的主要部分的进气流动的剖切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进行说明。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它们的名称和功能也相同。因此,不再重复对它们的详细说明。
[0018]图1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1的立体图。
[0019][整体结构][0020]中冷器1例如通过与行驶风进行热交换来冷却搭载在未图示的车辆上的发动机的进气。具体而言,中冷器1包括:芯部10,进行进气和外部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进气导入部20,将来自未图示的增压器的进气导入到芯部10;以及进气导出部30,将进气从芯部10导出到未图示的发动机。
[0021]芯部10通过将沿横向延伸并且使进气流通的多个管11沿上下方向并列配置而构成。横向例如是车辆的宽度方向。芯部10包括:该多个管11;夹装在各管11之间的多个外翅片12;入口板13;以及出口板14。入口板13是将各管11的进气上游端插通到未图示的多个贯通孔并进行固定的纵长的板。出口板14是将各管11的进气下游端插通到未图示的多个贯通孔并进行固定的纵长的板。
[0022]入口板13和出口板14的长度方向与多个管11的轴向正交。换句话说,入口板13和出口板14设置成使长度方向成为与各管11排列的方向相同的方向。
[0023]进气导入部20包括:入口管部21、入口集管部22、流路扩大部23、上侧整流板24、以及下侧整流板25。入口管部21是连接到增压器侧的进气管41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入口集管部22是安装在芯部10的入口板13上的纵长中空状的部位。
[0024]流路扩大部23是将入口管部21和入口集管部22平滑地连接的曲面中空状的部位。流路扩大部23形成为,随着从进气入口侧接近进气出口侧,进气的流路面积扩大。具体而言,流路扩大部23包括:第一流路23A,连接到入口管部21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流路23B,在芯部10的侧方连接到第一流路23A并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0025]第二流路23B从入口集管部22的上端侧到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从车辆宽度方向连接到入口集管部22的侧面。此外,入口管部21与第一流路23A的连接位置比入口集管部22的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向上方偏移。关于上侧整流板24和下侧整流板25的细节将在后面描述。
[0026]进气导出部30包括出口集管部32和流路缩小部33。出口集管部32是安装在芯部10的出口板14上的纵长中空状的部件。流路缩小部33是将连接到发动机侧的进气管42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出口管部31、出口管部31和出口集管部32平滑地连接的曲面中空状的部位。
[0027]流路缩小部33形成为,随着从进气入口侧接近进气出口侧,进气的流路面积缩小。流路缩小部33的进气上游端从出口集管部32的上端侧到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从车辆的宽度方向连接到出口集管部32的侧面。此外,出口管部31与流路缩小部33的连接位置比出口集管部32的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向上方偏移。
[0028]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部10以多个管11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垂直方向)成为预定角度地倾斜的姿势搭载在车辆上。具体而言,芯部10的多个管11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车辆上下方向朝向入口管部21和出口管部31侧倾斜。此外,入口管部21和出口管部31连接成,相对于芯部10,管的轴心方向和各管11的排列方向形成的角度为锐角。由此,可以有
效地抑制包括芯部10、入口管部21和出口管部31在内的整个中冷器1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
[0029][整流板][0030]图2是局部剖切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冷器1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的立体图。
[0031]如图2所示,上侧整流板2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整流板)设置在流路扩大部23内,并且形成为以沿着流路扩大部23的形状的方式在俯视时从入口管部21侧朝向芯部10的侧方弯曲。
[0032]上侧整流板24的上游端部24A在第一流路23A内设置成使得其板平面与第一流路23A的上侧内周面分离并且大致平行地延伸。此外,上侧整流板24的下游端部24B,在入口集管部22的长度方向(垂直方向)的中心上方的第二流路23B内,其板平面与管11的进气流动方向(管11的轴向)大致平行地延伸。下游端部24B设置成与管11的进气上游端隔开预定间隙。
[0033]下侧整流板2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整流板)设置在流路扩大部23内的上侧整流板24下方。下侧整流板25形成为,至少一部分的区域沿着流路扩大部23的形状在俯视时从入口管部21侧朝向芯部10的侧方弯曲。
[0034]从下侧整流板25的上游端部25A起的预定范围,在上侧整流板24的上游端部24A下方的第一流路23A内,其板平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中冷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流路扩大部,流路随着从进气上游侧接近进气下游侧而扩大;入口集管部,连接到所述流路扩大部的下游端,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芯部,从所述入口集管部沿横向延伸的多个管沿所述上下方向排列而成;以及第一整流板,在所述流路扩大部中从所述进气上游侧朝向所述进气下游侧延伸,并且至少所述进气下游侧的端部朝向所述入口集管部的下端侧弯曲延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整流板,在所述流路扩大部内的所述第一整流板的上方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宇野雄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