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5363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反应釜、搅拌桨、外盘管、内循环管及冷却机构,反应釜包括釜体和套设在釜体外的夹套,釜体外壁设有螺旋外盘管,内循环管包括上下间隔的多个横管、多个U形连管,横管与连管依次间隔连通并构成连续S型结构,横管包括环形环管部,搅拌桨包括多个上下间隔的桨叶,冷却机构包括箱体、设于箱体内的可旋转冷却桨、两组对称分布于冷却桨两侧的连续S型交换管,两组交换管的内端相互连通,外盘管进口端、内循环管进口端、外盘管出口端、内循环管出口端与箱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反应釜的内外同步降温及热传导、搅拌散热相结合的吸热后冷却液的快速热交换,提升了降温冷却效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高生产效率。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聚合物生产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对于结构型阻燃三聚氰胺类聚醚多元醇的制备,需要经历75

80℃羟甲基化反应、减压蒸馏调pH、90~130℃亲核取代开环反应、降温至室温调pH至碱性再蒸馏、加苯酚再冷却至室温后再调pH至5~9等过程(详见专利CN202011550713.7),也就是说制备过程中需要经历多次的升温、降温过程。聚醚多元醇的合成是一个剧烈放热的过程,而当前的聚合反应釜多为带有外螺旋冷媒盘管的装置(如专利CN201620638840.5中所述),仅能对反应釜表面进行冷却,降温过程速度慢、冷却时间较长,并不能够实现快速降温,影响生产效率。此外,反应釜中流出的冷媒通常通过冷却器进行冷却,只是单纯的依靠原始冷媒与吸热后冷媒(反应釜中流出)的热传导进行热交换,需要设置很长的热交换流道以增加接触面积,冷却时间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实现了反应釜的内外同步降温及热传导、搅拌散热相结合的吸热后冷却液的快速热交换,提升了降温冷却效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反应釜、转动设于反应釜内的搅拌桨、外盘管、内循环管及冷却机构,所述反应釜包括釜体和固定套设在釜体外的夹套,所述釜体外壁设有螺旋外盘管,所述内循环管包括上下间隔的多个横管、多个U形连管,所述横管与连管依次间隔连通并构成连续S型结构,所述横管包括位于中心的环形环管部,所述搅拌桨包括多个上下间隔的桨叶,所述桨叶位于环管部内圈,所述冷却机构包括箱体、设于箱体内的可旋转冷却桨、两组对称分布于冷却桨两侧的连续S型交换管,两组所述交换管的内端相互连通,所述外盘管进口端、内循环管进口端与箱体连通,所述外盘管出口端、内循环管出口端与箱体连通。
[0006]所述横管还包括连通在环管部两侧的直管部,所述直管部与连管连通。
[0007]所述横管两侧的直管部分别穿过釜体,所述连管设于夹套内。
[0008]所述交换管一端伸出箱体构成外端,所述交换管另一端位于箱体内构成内端。
[0009]所述冷却桨包括转轴和间隔固定在转轴上的转叶,所述交换管包括背向转轴方向弯曲的内弯管部、面向转轴方向弯曲的外弯管部及连通内弯管部与外弯管部的接管部,所述内弯管部及与内弯管部两端连接的接管部一并处于相邻两转叶之间。
[0010]所述交换管与箱体内腔构成供外盘管、内循环管中流出冷却液流通的交换腔。
[0011]所述箱体出口通过第一连通管与外盘管进口端、内循环管进口端连通,所述箱体
入口通过第二连通管与外盘管出口端、内循环管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连通管上连接有出液泵。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外盘管、内循环管相结合的结构设计,实现内、外同步降温,提升了降温冷却效率,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通过流至箱体内吸热后冷却液与交换管内冷却液的热传导换热及冷却桨对吸热后冷却液的搅拌散热,提升外盘管、内循环管中流出冷却液的冷却效率,进一步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
[0014]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5]图3为图1中B

B向的部分剖面图。
[0016]图中:反应釜1、釜体11、夹套12、搅拌桨2、桨叶21、第一电机22、外盘管3、内循环管4、横管41、环管部411、直管部412、连管42、冷却机构5、箱体51、交换管52、内弯管部521、外弯管部522、接管部523、管口部524、内接管部525、交换腔53、第二电机54、冷却桨6、转轴61、转叶62、第一连通管7、第二连通管8、出液泵9。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8]如图1~图3所示,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反应釜1、转动设于反应釜1内的搅拌桨2、外盘管3、内循环管4及冷却机构5,搅拌桨2通过第一电机22驱动转动;所述反应釜1包括釜体11和固定套设在釜体11外的夹套12,釜体11外壁与夹套12内壁构成空腔,所述釜体11外壁设有螺旋外盘管3,外盘管3被夹套12包覆在内。外盘管3、内循环管4内均通入冷却液。
[0019]所述内循环管4包括上下间隔的多个横向设置的横管41、多个U形连管42,连管42呈横放的U形;所述横管41与连管42依次间隔连通并构成连续S型结构。所述横管41包括位于中心的环形环管部411,所述横管41还包括连通在环管部411两侧的直管部412,所述横管41两侧的直管部412分别穿过釜体11,所述连管42设于夹套12内,所述直管部412与连管42连通。
[0020]多个横管41由上至下间隔设置,多个连管42呈之字形分布,以图1为参照,若一连管42位于上方左侧,则与其间隔的另一连管42位于下方右侧或上方右侧。位于中间的横管41一端通过连管42与位于其上方的横管41一端连通,该中间的横管41另一端通过连管42与位于其下方的横管41另一端连通。
[0021]所述搅拌桨2包括多个上下间隔的桨叶21,所述桨叶21位于环管部411内圈。环管部411内径尺寸大于桨叶21旋转范围,桨叶21可以顺利通过环管部411内圈,优选的,多个桨叶21与多个环管部411为上下相互间隔设置。通过该设置可以增加横管41与反应物料的接触,促进热交换,同时在不影响搅拌的情况下实现搅拌桨2的拆装。
[0022]所述冷却机构5包括箱体51、设于箱体51内的可旋转冷却桨6、两组对称分布于冷却桨6两侧的连续S型交换管52,两组所述交换管52的内端相互连通,所述外盘管3进口端、内循环管4进口端与箱体51连通,所述外盘管3出口端、内循环管4出口端与箱体51连通。两
组交换管52连通形成外界冷却液的流道。所述交换管52一端伸出箱体51构成外端,所述交换管52另一端位于箱体51内构成内端。冷却机构5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相互连通的多组。
[0023]所述冷却桨6包括转轴61和间隔固定在转轴61上的转叶62,冷却桨6通过第二电机54驱动旋转,所述交换管52包括背向转轴61方向弯曲的内弯管部521、面向转轴61方向弯曲的外弯管部522及连通内弯管部521与外弯管部522的接管部523,内弯管部521靠近转轴61,外弯管部522靠近箱体51内壁,所述内弯管部521及与内弯管部521两端连接的接管部523一并处于相邻两转叶62之间。本技术中,交换管52还包括管口部524和内接管部525,管口部524穿出箱体51并与位于最外端的外弯管部522连通,两组交换管52最内端的外弯管部522通过内接管部525连通。
[0024]所述交换管52与箱体51内腔构成供外盘管3、内循环管4中流出冷却液流通的交换腔53。箱体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包括反应釜(1)、转动设于反应釜(1)内的搅拌桨(2)、外盘管(3)、内循环管(4)及冷却机构(5),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1)包括釜体(11)和固定套设在釜体(11)外的夹套(12),所述釜体(11)外壁设有螺旋外盘管(3),所述内循环管(4)包括上下间隔的多个横管(41)、多个U形连管(42),所述横管(41)与连管(42)依次间隔连通并构成连续S型结构,所述横管(41)包括位于中心的环形环管部(411),所述搅拌桨(2)包括多个上下间隔的桨叶(21),所述桨叶(21)位于环管部(411)内圈,所述冷却机构(5)包括箱体(51)、设于箱体(51)内的可旋转冷却桨(6)、两组对称分布于冷却桨(6)两侧的连续S型交换管(52),两组所述交换管(52)的内端相互连通,所述外盘管(3)进口端、内循环管(4)进口端与箱体(51)连通,所述外盘管(3)出口端、内循环管(4)出口端与箱体(51)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管(41)还包括连通在环管部(411)两侧的直管部(412),所述直管部(412)与连管(42)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反应釜冷却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管(41)两侧的直管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泓程曾伟向忠邵戈羽杨明明邵一洲徐德文朱宇柔涂成程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助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