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心提拉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51979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笔,特别涉及一种偏心提拉笔,包括内杆1、外杆2、笔芯3、复位弹簧4、机芯5和转动件6;机芯5上设有调节内槽51;调节内槽51内还设有回落辅助壁513、收芯限位壁514、出芯凸台515、出芯切换壁516、切换限位壁517和收芯切换壁518;出芯凸台515上设有出芯回落壁5151、出芯限位壁5152和出芯辅助壁5153,出芯回落壁5151和出芯限位壁5152之间形成出芯处B;回落辅助壁513和收芯限位壁514之间形成收芯处A;内杆1套接于外杆2内,机芯5一端固定于外杆2的尾部,另一端套接于内杆1内;内杆1上设有转动凸台11,转动件6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11上,转动件6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柱61,滑动柱61滑动固定于调节内槽51内。动固定于调节内槽51内。动固定于调节内槽51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偏心提拉笔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笔,特别涉及一种偏心提拉笔。

技术介绍

[0002]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笔的发展停滞不前,因为,笔的市场和规模都远比不上互联网之类的热门领域,但是,任何行业都需要有人深耕和改进,根据自身能力为国家,为社会提高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技术;
[0003]根据现有的笔的结构,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和问题,从设计到生产,金属到塑料开模,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笔不够稳定和快速的问题,提供一种偏心提拉笔。
[0005]为了实现所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偏心提拉笔:包括内杆1、外杆2、笔芯3、复位弹簧4、机芯5和转动件6;所述机芯5上设有调节内槽51;所述调节内槽51内还设有回落辅助壁513、收芯限位壁514、出芯凸台515、出芯切换壁516、切换限位壁517和收芯切换壁518;所述出芯凸台515上设有出芯回落壁5151、出芯限位壁5152和出芯辅助壁5153,所述出芯回落壁5151和出芯限位壁5152之间形成出芯处B;所述回落辅助壁513和收芯限位壁514之间形成收芯处A;
[0007]所述内杆1套接于外杆2内,所述机芯5一端固定于外杆2的尾部,另一端套接于内杆1内;
[0008]所述内杆1上设有转动凸台11,所述转动件6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11上,所述转动件6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柱61,所述滑动柱61滑动固定于调节内槽51内;
[0009]所述复位弹簧4和笔芯3皆装于内杆1内,所述复位弹簧4具体位于笔芯3和内杆1之间;
[0010]所述转动凸台11靠出芯切换壁516的下端偏移,从而满足当转动件6的长度较短时,也能正常使得转动件6和机芯5之间的位置切换。
[0011]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滑动柱61在调节内槽51内具备两种稳定的位置状态,分为为出芯状态此时滑动柱61停于出芯处B和收芯状态此时滑动柱61停于收芯处A;
[0012]所述出芯状态切换到收芯状态,则保持外杆2不动,将内杆1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滑动柱61上移,通过出芯切换壁516使得滑动柱61进入回落辅助壁513的上方,此时,从开外力,则受复位弹簧4的影响,所述滑动柱61会通过回落辅助壁513进一步滑落至收芯处A,此时,笔芯3为完全藏于内杆1的状态;
[0013]所述收芯状态切换到出芯状态,则保持外杆2不动,将内杆1向上移动,通过出芯辅助壁5153和出芯切换壁516,使得滑动柱61进入出芯回落壁5151的上方,此时,松开外力,则受复位弹簧4的影响,所述滑动柱61通过出芯回落壁5151进入出芯处B,则此时,笔芯3为露
出内杆1的状态。
[0014]作为本技术的优选:调节内槽51内还设有防脱限位壁512,为了满足使用数万次的操作次数,则结构的稳定性要更加稳固才行,为了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精度下降,从而导致滑道柱脱离调节内槽的情况发生,增加防脱限位壁,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0015]作为本技术的优选:调节内槽51内还设有进口台阶511,所述进口台阶511具备一定高度,具体高度低于防脱限位壁512。因为笔的整体长度有限,为笔芯的长度占据整体笔的大部分空间,则留给机芯的实际空间有限,故此,重复利用滑动柱61的进入口显得很有必要,通过进口台阶511可以确保滑动柱61可以更好的装入机芯的前提下,防止使用过程中,滑动柱61通过安装进入口脱离调节内槽,从而避免出现这种原因导致的故障。
[001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收芯处A的位置应当靠近出芯切换壁516侧,这样则回落辅助壁513和水平线的倾角可以更大,如此,滑动柱更容易回落,并且利于出芯时的上移;降低对出芯辅助壁5153和出芯切换壁516的要求。
[001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出芯辅助壁5153的下端点相对于收芯处A,应当比收芯处A尽量更靠近回落辅助壁513侧,如此,可以使得出芯辅助壁5153和水平线的倾角更小,同时,提高滑动柱61的出芯容错率。
[001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切换限位壁517的下端点相对于出芯处B,应当比出芯处B尽量更靠近出芯切换壁516侧,如此,可以使得收芯切换壁518和水平线的倾角更大,同时,提高滑动柱61的收芯容错率。
[001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切换限位壁517和出芯切换壁516之间形成出芯停留处C,所述出芯回落壁5151的上端点,相对于出芯停留处C尽量靠近出芯切换壁516的下端,从而提高滑动柱61回落出芯的容错率。
[0020]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内杆1上还设有压力凸台13;所述压力凸台13与转动件6之间至少产生以下四种效果,从而抵消重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0021]一、使得转动件6保持一定程度的弯曲产生一定程度的弯曲力;
[0022]二、滑动柱61紧贴调节内槽51的底面产生一定程度的摩擦力或压力;
[0023]三、通过压力凸台13自身的韧性,滑动柱61抵触调节内槽51底面后,使得压力凸台13产生一定的弯曲,从而利于压力凸台13的弯曲力;
[0024]四、通过压力凸台13或机芯5上增加其他结构,从而使得转动件6产生的任意效果弯曲力,回弹力,压力,磁吸力或摩擦力;
[0025]五、通过增加第三方部件如:弹片,弹性垫片,磁铁,垫圈,用于约束转动件6。
[0026]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出芯凸台515上还设有收芯辅助壁5154;
[0027]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外杆2上还设有笔夹21,所述笔夹21上还设有盖帽211;
[0028]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内杆1上还设有笔头部12,所述笔头部12可以优化装配笔芯和弹簧的过程,同时,还能极大的提高更换笔芯的便捷度;
[002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所述出芯限位壁5152的上端点,相对于收芯切换壁518的上端点,更靠近出芯处B侧,且所述芯限位壁5152的上端点和收芯切换壁518的上端点之间的距离尽量大,则可以提高滑动柱61收芯回落的容错率。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所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31]一、采用转动件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笔的空间有限,而笔芯的长度较长,故此,转动件不易太长,而转动件太短,则转动的角度会相应加大,而转动角度加大,则滑动柱在调节内槽的位移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转动件和出芯切换壁接触时,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出芯切换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和收芯切换壁接触时,则也是两者之间的夹角必须要大于90度,才有利于转动件通过收芯切换壁,否则容易卡死;而转动件较短时,则转动角度的加大,会导致转动件和出芯切换壁之间的夹角和转动件和收芯切换壁的夹角减少基于出芯切换壁与收芯切换壁和水平线的倾角不变的情况,而通过将转动凸台11靠出芯切换壁516的下端尽可能的偏移,则可以在其他参数不调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转动件和出芯切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心提拉笔,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杆(1)、外杆(2)、笔芯(3)、复位弹簧(4)、机芯(5)和转动件(6);所述机芯(5)上设有调节内槽(51);所述调节内槽(51)内还设有回落辅助壁(513)、收芯限位壁(514)、出芯凸台(515)、出芯切换壁(516)、切换限位壁(517)和收芯切换壁(518);所述出芯凸台(515)上设有出芯回落壁(5151)、出芯限位壁(5152)和出芯辅助壁(5153),所述出芯回落壁(5151)和出芯限位壁(5152)之间形成出芯处(B);所述回落辅助壁(513)和收芯限位壁(514)之间形成收芯处(A);所述内杆(1)套接于外杆(2)内,所述机芯(5)一端固定于外杆(2)的尾部,另一端套接于内杆(1)内;所述内杆(1)上设有转动凸台(11),所述转动件(6)一端套接于转动凸台(11)上,所述转动件(6)的另一端设有滑动柱(61),所述滑动柱(61)滑动固定于调节内槽(51)内;所述复位弹簧(4)和笔芯(3)皆装于内杆(1)内,所述复位弹簧(4)具体位于笔芯(3)和内杆(1)之间;所述转动凸台(11)靠出芯切换壁(516)的下端偏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心提拉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迎迎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市简系文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