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音器以及排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50734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消音器以及排气系统,所述消音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以及对应的第一内芯、第二内芯以及第三内芯;第一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以及由上述隔板分割而成的五个腔室;第二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隔板、第六隔板以及上述隔板分割而成的三个腔室;第三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七隔板、第八隔板和第九隔板以及由上述隔板分割而成的四个腔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消音器采用三壳体结构,通过多个隔板形成的多个腔室,包含高低频共振腔、扩张腔等多类型腔室,能够实现多频率段噪声削弱功能,满足宽频带良好的消音效果。足宽频带良好的消音效果。足宽频带良好的消音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音器以及排气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消音器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新型消音器以及具有该消音器的排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以及国家能源战略调整,市场对于传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消音器作为汽车排气系统的主要构成部件,分为抗性消音器、阻性消音器、阻抗复合消音器三类,结构较为复杂,用于发动机降噪以及高温废气排出,同时产生的背压会导致发动机动力性、燃油经济性下降。因此消音器结构需做好NVH性能与发动机性能的平衡。
[0003]为了充分验证汽车排气噪声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大小,从排气噪声维度更好的提升车内声品质,需要通过消音器对汽车排出的气体进行验证,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消音器大多采用单壳体结构,结构划分所形成的腔室类型较为有限,因此,存在消声频率范围不足且各频率段消声效果不均匀的问题,无法有效评估验证汽车排气噪声对车内噪声是否存在贡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多频段消声功能都比较好的多壳体结构消音器以及排气系统,能够有效评估验证汽车排气噪声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大小。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申请第一方面旨在提供一种消音器,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三壳体以及对应的第一内芯、第二内芯以及第三内芯;
[0007]所述第一内芯位于第一壳体内,该第一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以及由上述隔板分割而成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四腔室和第五腔室,所述第一壳体前端盖设置有进气管,第二隔板与第三隔板之间设置有第一芯管,第四隔板与第一壳体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芯管,所述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三隔板和第四隔板均匀设有穿孔,所述进气管、第一芯管、第二芯管分别在第一腔室、第三腔室、第五腔室之间均匀穿孔;
[0008]所述第二内芯位于第二壳体内,该第二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隔板、第六隔板以及由上述隔板分割而成的第六腔室、第七腔室和第八腔室,所述第五隔板与第二壳体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三芯管,第六隔板与第二壳体前端盖设置有第四芯管,第五隔板和第六隔板均匀设有穿孔,第四芯管在靠近第二壳体前端盖部分设置有套管,套管内部管路均匀穿孔,第三芯管在第六腔室之间均匀穿孔,第四芯管靠近第六隔板部分在第八腔室之间均匀穿孔;
[0009]所述第三内芯位于第三壳体内,该第三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七隔
板、第八隔板和第九隔板以及由上述隔板分割而成的第九腔室、第十腔室、第十一腔室和第十二腔室,所述第七隔板与第三壳体前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五芯管,第八隔板与第九隔板之间设置有第六芯管,第九隔板与第三壳体后端盖之间设置有排气管,该排气管入口延伸到第十一腔室中且端部封口,所述第七隔板和第八隔板均匀设有穿孔,所述第五芯管在第九腔室之间均匀穿孔,所述排气管位于第八隔板与第九隔板之间的管路在第十一腔室之间均匀穿孔;
[0010]所述第二芯管与第三芯管之间通过第一弯管连通,所述第四芯管与第五芯管之间通过第二弯管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腔室容积与第五腔室容积相同,所述第二腔室容积与第四腔室容积相同。
[0012]优选地,所述进气管与第四芯管内径相同,且均大于第二芯管内径。
[0013]优选地,所述第九隔板在半圆区域内均有设有穿孔。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七隔板与第八隔板之间的管路为弯管结构,所述排气管在第十二腔室中形成Z形弯折结构。
[0015]本申请第二方面旨在提供一种排气系统,包括上述的消音器,用于验证汽车的排气性能。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该消音器采用三壳体结构,通过多个隔板形成的12个腔室,包含高低频共振腔、扩张腔等多类型腔室,能够实现多频率段噪声削弱功能,满足宽频带良好的消声效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消音器结构俯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消音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消音器内芯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第三芯管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标记说明:1

第一壳体,2

第二壳体,3

第三壳体,4

第一腔室,5

第二腔室,6

第三腔室,7

第四腔室,8

第五腔室,9

第六腔室,10

第七腔室,11

第八腔室,12

第九腔室,13

第十腔室,14

第十一腔室,15

第十二腔室,16

第一隔板,17

第二隔板,18

第三隔板,19

第四隔板,20

第五隔板,21

第六隔板,22

第七隔板,23

第八隔板,24

第九隔板,25

进气管,26

第一芯管,27

第二芯管,28

第三芯管,29

第四芯管,30

第五芯管,31

第六芯管,32

排气管,33

套管,34

第一弯管,35

第二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3]如图1所示,为充分评估验证汽车排气噪声对车内噪声是否存在贡献,从排气噪声维度更好的提升车内声品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消音器,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以及第三壳体3以及对应的第一内芯、第二内芯以及第三内芯,其中第一壳体1一端为气流进口,另一端与第二壳体2的进气口通过第一弯管34连通,第二壳体2的出气口与第三壳体3进气
口通过第二弯管35连通。
[0024]具体地,第一内芯位于第一壳体1内,该第一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隔板16、第二隔板17、第三隔板18和第四隔板19以及由上述隔板分割而成的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5、第三腔室6、第四腔室7和第五腔室8。
[0025]所述第一壳体1前端盖设置有进气管25,用于接受汽车发送机排出的气体,第二隔板17与第三隔板18之间设置有第一芯管26,第四隔板19与第一壳体1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芯管27。
[0026]第一隔板16、第二隔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音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以及第三壳体(3)以及对应的第一内芯、第二内芯以及第三内芯;所述第一内芯位于第一壳体(1)内,该第一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隔板(16)、第二隔板(17)、第三隔板(18)和第四隔板(19)以及由上述隔板(16~19)分割而成的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5)、第三腔室(6)、第四腔室(7)和第五腔室(8),所述第一壳体(1)前端盖设置有进气管(25),第二隔板(17)与第三隔板(18)之间设置有第一芯管(26),第四隔板(19)与第一壳体(1)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二芯管(27),所述第一隔板(16)、第二隔板(17)、第三隔板(18)和第四隔板(19)均匀设有穿孔,所述进气管(25)、第一芯管(26)、第二芯管(27)分别在第一腔室(4)、第三腔室(6)、第五腔室(8)之间均匀穿孔;所述第二内芯位于第二壳体(2)内,该第二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五隔板(20)、第六隔板(21)以及由上述隔板(20、21)分割而成的第六腔室(9)、第七腔室(10)和第八腔室(11),所述第五隔板(20)与第二壳体(2)后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三芯管(28),第六隔板(21)与第二壳体(2)前端盖设置有第四芯管(29),第五隔板(20)和第六隔板(21)均匀设有穿孔,第四芯管(29)在靠近第二壳体(2)前端盖部分设置有套管(33),套管(33)内部管路均匀穿孔,第三芯管(28)在第六腔室(9)之间均匀穿孔,第四芯管(29)靠近第六隔板(21)部分在第八腔室(11)之间均匀穿孔;所述第三内芯位于第三壳体(3)内,该第三内芯包括从进气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七隔板(22)、第八隔板(23)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之营李思袁杰张凯高若辉
申请(专利权)人:朗德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