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隔热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9998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9 14: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透明隔热薄膜,主要包括一基底层,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一硬涂层、一纳米银线层、以及一保护层,具有一内表面以及一外表面,其中,该硬涂层与该纳米银线层夹设于该基底层的该第一面以及该保护层的该内表面之间,当该基底层的该第二面的温度T1=50~100℃且达到热平衡时,该保护层的外表面的温度为T2(℃),两者的温差ΔT为T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透明隔热薄膜


[0001]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透明隔热薄膜,尤指用于制备触控面板的一种透明隔热薄膜。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使用者对于电子产品外观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朝着更轻、更薄的方向发展,由于电子产品薄型化的趋势,因散热的问题而导致电子产品表面温度不断的升高,尤其是大屏幕薄型显示面板,其散热问题在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封装电子设备过程中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3]为了解决此种高发热电子产品的发热问题,大多会在产品表面设置隔热薄膜,以隔绝热能,避免用户在触碰电子产品时,有产品过热等问题出现,而目前常于电子产品表面装贴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散热片,而常用的导热金属是银、铜、铝等,然而,金属散热片若欲达到更好的散热或隔热效果,需增加导热金属的添加量,而可能会影响到显示面板的光学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颖的透明隔热薄膜,包括:一基底层,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一硬涂层;一纳米银线层;以及一保护层,具有一内表面以及一外表面;其中,该硬涂层与该纳米银线层夹设于该基底层的该第一面以及该保护层的该内表面之间,当该基底层的该第二面的温度T1=50~100℃且达到热平衡时,该保护层的外表面的温度为T2(℃),两者的温差ΔT为T1

T2=0.15T1~0.35T1。
[0005]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明隔热薄膜的穿透率为85~99%;雾度为0.5~2.5%;以及对于波长为550nm的光反射率为0.5~2%。
[0006]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纳米银线层的面电阻值为10~150ops。
[0007]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基底层的第二面及该保护层的外表面两者的温度达到热平衡的所需时间少于5分钟。
[0008]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硬涂层设置于该基底层的该第一面上,该纳米银线层设置于该硬涂层上,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纳米银线层上。
[0009]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明隔热薄膜还包括一抗反射膜,具有一黏着面以及一触碰面,该抗反射膜通过该黏着面黏着于该保护层的该外表面上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另一种透明隔热薄膜,包括:一基底层,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一硬涂层;一纳米银线层;一保护层,具有一内表面以及一外表面,该保护层的内表面面对该纳米银线层;以及一抗反射膜,具有一黏着面以及一触碰面;其中,该硬涂层与该纳米银线层夹设于该基底层的该第一面以及该保护层的该内表面之间,该抗反射膜通过该黏着面黏着于该保护层的该外表面上,该基底层的该第二面表面的温度为T3=50~100℃且达热平衡时,该抗反射膜的该触碰面的温度为T4(℃),两者的温差ΔT为T3

T4=0.12T3~0.32T3。
[0011]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纳米银线层的面电阻值为10~40ops。
[0012]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硬涂层设置于该基底层的该第一面上;该纳米银线层设置于该硬涂层上;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纳米银线层上;以及该抗反射膜通过该黏着面黏着于该保护层的该外表面上。
[0013]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抗反射膜包括层迭的一高折射层、以及一低折射层。
[0014]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高折射层的折射率为1.6

1.7,该低折射层的折射率为1.3

1.4。
[0015]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该透明隔热薄膜的硬度≥2H。
[0016]另外,于本专利技术中所记载的“上”仅是用来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例如,一第一组件,设置于一第二组件“上”可包含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直接接触的情况,或者,亦可包含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之间有其他额外的组件,使得该第一组件与该第二组件之间并无直接的接触。
[0017]于本专利技术中所记载“达到热平衡”是指透明隔热薄膜中的各层之间无温度梯度的变化,举例而言,于本专利技术中,透明隔热薄膜的该基底层的第二面经加热至一固定温度并经过一段时间后,该保护层的外表面与该基底层的第二面的温度差维持不变时即为达到热平衡。
[0018]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透明隔热薄膜利用纳米银线作为导热材料,除了提供优异的散热及隔热效果以外,亦有优异的光学特性,并兼具高硬度,于高温高湿环境下,可避免纳米银线被破坏,有效提升储存安定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明隔热薄膜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透明隔热薄膜的剖面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透明隔热薄膜的安定性测试结果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000、2000:透明隔热薄膜
[0024]1:基底层
[0025]11:第一面
[0026]12:第二面
[0027]2:硬涂层
[0028]3:纳米银线层
[0029]4:保护层
[0030]41:内表面
[0031]42:外表面
[0032]5:抗反射膜
[0033]51:黏着面
[0034]52:触碰面
[0035]53:高折射层
[0036]54:低折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7]首先,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透明隔热薄膜1000的剖面图如图1的所示,包括一基底层1、一硬涂层2、一纳米银线层3、以及一保护层4,其中,该基底层1具有一第一面11及一第二面12,其厚度可为40~100μm,且可为本领域中常用的玻璃、蓝宝石、亚克力(PMMA)、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聚酰亚胺(Polyimide)、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AC film)、等透明材料,但并不受限于此。
[0038]该硬涂层2形成于该基底层1的该第一面11上,其厚度可为0.5~2.0μm,并可为本领域中常用的三聚氰胺系树脂、胺基甲酸乙酯系树脂、醇酸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或硅酮系树脂等硬化型树脂等材料所构成的硬化覆膜,但不受限于此。
[0039]该纳米银线层3形成于该硬涂层2上,且该纳米银线层3的面电阻值可为10~150ops(ohm per square,Ω/

)。
[0040]该保护层4形成于该纳米银线层3上以提供保护该纳米银线层3的作用,具有一内表面41以及一外表面42,该内表面41面对并接触该纳米银线层3,且其厚度可为40~100nm,并可使用本领域中常用于作为保护膜的材料,例如可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乙烯醇(PVA)、聚偏二氯乙烯(PVDC)、聚乙烯(PE)、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氨酯(PU)、玻璃纸、聚烯烃、环烯烃共聚物(COP)、聚四氟乙烯(PTFE)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明隔热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底层,具有一第一面以及一第二面;一硬涂层;一纳米银线层;以及一保护层,具有一内表面以及一外表面;其特征在于,该硬涂层与该纳米银线层夹设于该基底层的该第一面以及该保护层的该内表面之间,当该基底层的该第二面的温度T1=50~100℃且达到热平衡时,该保护层的外表面的温度为T2(℃),两者的温差ΔT为T1

T2=0.15T1~0.35T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隔热薄膜,其特征在于,该透明隔热薄膜的穿透率为85~99%;雾度为0.5~2.5%;以及对于波长为550nm的光反射率为0.5~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隔热薄膜,其特征在于,该纳米银线层的面电阻值为10~150ops。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隔热薄膜,其特征在于,该基底层的第二面及该保护层的外表面两者的温度达到热平衡的所需时间少于5分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隔热薄膜,其特征在于,该硬涂层设置于该基底层的该第一面上,该纳米银线层设置于该硬涂层上,该保护层设置于该纳米银线层上。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透明隔热薄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抗反射膜,具有一黏着面以及一触碰面,该抗反射膜通过该黏着面黏着于该保护层的该外表面上。7.一种透明隔热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底层,具有一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仲钦练修成张可欣
申请(专利权)人:天材创新材料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