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47201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及车辆,所述乘员防护装置包括固定于顶棚的防护网模块和固定于所述防护网模块下方副仪表板或地板对应位置的锁紧模块;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适于伸缩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适于从顶棚下伸并锁固于所述锁紧模块,并适于回缩至顶棚。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后排中间乘员位置前方设置可从顶棚伸展至副仪表板或地板位置的舱内防护网,可在碰撞事故时阻挡乘员从座位上向前飞出,提高乘坐安全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动车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行驶过程中,在后排中间乘客不系安全带,或者儿童无保护地站在后排中间乘客位置的情况下,如果发生碰撞事故,后排中间位置的乘客会从前排两个座椅的中间通道飞出。另外,很多商用车仍然使用的两点式安全带对后排乘员的约束效果不好,即使系有安全带也容易在剧烈碰撞时松脱,从而使乘员从座位上飞出。一旦乘员飞出座位,必然导致不可控的人身损害,严重影响乘员的人身安全。
[0003]由此,后排中间位乘员的乘坐安全性亟待提高。由于目前对碰撞安全起引导作用的官方评价机构尚没有对后排中间乘员乘坐安全性的考核,加之成本限制,导致主机厂往往忽略后排中间乘员的乘坐安全性问题,即现有的车辆基本没有设置后排中间乘员的乘坐安全防护装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在后排中间乘员位置前方设置可从顶棚伸展至副仪表板或地板位置的舱内防护网,可在碰撞事故时阻挡乘员从座位上向前飞出,提高乘坐安全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包括固定于顶棚的防护网模块和固定于所述防护网模块下方副仪表板或地板对应位置的锁紧模块;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适于伸缩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适于从顶棚下伸并锁固于所述锁紧模块,并适于回缩至顶棚。
[0006]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套设有驱动轮,第二端固定有卡环;所述中心轴上套设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轮上,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卡环上;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一侧周向连接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外壁上沿轴向连接有所述防护网,所述防护网适于随着所述转筒的转动而缠绕于其上或从其上边释放边向下伸展。
[0007]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m个限位孔,所述转筒的端面上轴向设有m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限位孔匹配卡合;m≥1。
[0008]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卡槽,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嵌于所述卡槽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卡环的端面与所述中心轴的端面齐平,二者的结合处轴向开设有n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满嵌有限位块;n≥1。
[0010]进一步地,n个所述限位块固定在端片基座上。
[00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的圆柱面外壁上周向固设有一圈锁止卡齿,所述锁止卡齿的正下方设有碰撞感应卡止机构,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适于在碰撞时卡住所述锁止卡齿
以阻止所述驱动轮转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包括锁止卡条,所述锁止卡条通过卡条连接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卡条支架上,所述锁止卡条的正下方设有感应棒底座,所述感应棒底座上活动安装有感应棒并顶住所述锁止卡条,所述感应棒适于在碰撞时沿着所述锁止卡条的长度方向发生倾斜运动以抬升所述锁止卡条,抬升高度大于所述锁止卡条与所述锁止卡齿之间的垂直间距,以使所述锁止卡条卡住所述锁止卡齿。
[0013]进一步地,所述锁止卡条与所述感应棒的接触面为凹弧面。
[0014]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轮上轴向设有加载槽。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中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穿过所述驱动轮后固定于外侧的端板上。
[0016]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的活动末端连接有用于防护网伸展或回收操作的展收操控组件,所述展收操控组件包括固定条及其上固定的x个锁舌;所述锁紧模块包括x个锁扣,所述锁舌与所述锁扣配合锁固;x≥1。
[0017]进一步地,所述锁扣隐藏于副仪表内或地板下方,相应地,所述防护网安装于所述锁扣的正上方的顶棚位置。
[0018]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底座,所述中心轴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位于顶棚内饰内,或者露于顶棚内饰外并与其融为一体。
[0019]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为箱式底座,所述中心轴容纳于所述箱式底座内;所述箱式底座的底面上开设有防护网行进槽。
[0020]进一步地,所述锁舌的厚度大于所述防护网行进槽的宽度。
[0021]进一步地,所述箱式底座的底面上还开设有展收操控组件回收就位槽。
[0022]进一步地,所述锁舌上面向所述防护网行进槽的一面,和/或所述防护网行进槽的槽口两侧与所述锁舌接触的区域覆盖有一层缓冲垫。
[0023]进一步地,所述锁紧模块还包括x个支架,所述锁扣固定于所述支架的顶部。
[0024]进一步地,所述防护网由尼龙、涤纶、丙纶、锦纶和聚酯中的至少一种合成纤维织成,并经过用以提高韧性的热处理。
[0025]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机、伸展按钮、回收按钮和控制器,所述电机、锁紧模块、伸展按钮和回收按钮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驱动轮连接至所述电机,所述锁紧模块具有可自动开合的电子锁;当按下所述伸展按钮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轮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使防护网往下伸展,同时所述电子锁打开,当该电子锁感应到所述防护网就位后则闭合锁固所述防护网,同时电机停转;当按下所述回收按钮时,所述电子锁打开以释放所述防护网,同时所述电机带动所述驱动轮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使防护网往上回收,当防护网达到预设回收位置时电机停转,同时所述电子锁闭合。
[002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
[00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8]可实现后排中间位置乘员的安全防护,有效限制碰撞事故时乘员的前出位移,提高事故时的人身安全性。对于没有后排乘员的碰撞工况,也可有效防止后方的内饰飞溅物等物体飞向前排乘员,保护前排乘员。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一;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防护网回收状态);
[0031]图3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防护网展开状态);
[0032]图4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位置布局示意图二;
[0033]图5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端的局部放大图;
[0035]图7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端的爆炸图;
[0036]图8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弹簧固定端的爆炸图;
[0037]图9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锁紧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11为本专利技术乘员防护装置一个实施例中加载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中:
[0041]A

防护网模块;B

锁紧模块;C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于顶棚的防护网模块和固定于所述防护网模块下方副仪表板或地板对应位置的锁紧模块;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适于伸缩的防护网,所述防护网适于从顶棚下伸并锁固于所述锁紧模块,并适于回缩至顶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模块包括中心轴,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可转动地套设有驱动轮,第二端固定有卡环;所述中心轴上套设有螺旋弹簧,所述螺旋弹簧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轮上,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卡环上;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一侧周向连接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外壁上沿轴向连接有所述防护网,所述防护网适于随着所述转筒的转动而缠绕于其上或从其上边释放边向下伸展。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m个限位孔,所述转筒的端面上轴向设有m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限位孔匹配卡合;m≥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上面向所述中心轴的侧壁上轴向开设有卡槽,所述螺旋弹簧的一端嵌于所述卡槽内。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的端面与所述中心轴的端面齐平,二者的结合处轴向开设有n个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满嵌有限位块;n≥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n个所述限位块固定在端片基座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的圆柱面外壁上周向固设有一圈锁止卡齿,所述锁止卡齿的正下方设有碰撞感应卡止机构,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适于在碰撞时卡住所述锁止卡齿以阻止所述驱动轮转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感应卡止机构包括锁止卡条,所述锁止卡条通过卡条连接轴可转动地安装在卡条支架上,所述锁止卡条的正下方设有感应棒底座,所述感应棒底座上活动安装有感应棒并顶住所述锁止卡条,所述感应棒适于在碰撞时沿着所述锁止卡条的长度方向发生倾斜运动以抬升所述锁止卡条,抬升高度大于所述锁止卡条与所述锁止卡齿之间的垂直间距,以使所述锁止卡条卡住所述锁止卡齿。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卡条与所述感应棒的接触面为凹弧面。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轮上轴向设有加载槽。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员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轴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中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双冯玲兵李鹏唐善政
申请(专利权)人:优跑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