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位斜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6161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5 16: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行位斜顶模具,包括前模、后模、行位及斜顶机构,所述斜顶机构设置有弹性件,其安装在所述行位内设置的限位孔内,所述斜顶后座后端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其前端外侧与所述斜顶杆尾端活动连接,所述斜顶杆前端设置有斜顶块,其顶端与所述后模设置的斜顶阻块贴合;所述行位可前后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后模上,所述前模上设置有行位推动装置,在开模时所述推动装置带动行位向后移动,以使得所述斜顶杆向前顶出,带动所述斜顶块沿着所述斜顶阻块的表面向内侧滑动后脱离,这样可以实现倒扣产品自动脱模,使倒扣处不会产生变形,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更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同时更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同时更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位斜顶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尤其涉及一种在行位上设置斜顶机构的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注塑件是通过前模及后模合模后模腔内注塑成型的,而某些具有倒扣的产品,倒扣设计在端部开口内壁处,因此,在设计模具时,一般需将斜顶设置为向内脱扣走向。然而,这种设计收到行位的影响,在无法在后模上设计斜顶机构的情况下,使用没有斜顶机构的模具去注塑带倒扣的产品,会使产品无法自动脱模,这样人工脱模就会使产品倒扣发生变形,严重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位斜顶模具,其是将斜顶设计在行位上,可避免产品倒扣发生变形,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行位斜顶模具,包括前模、后模、行位及斜顶机构,所述前模设置于所述后模上且两者之间形成模腔,所述斜顶机构包括弹性件、斜顶后座和斜顶杆,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行位内设置的限位孔内,所述斜顶后座后端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所述斜顶后座前端外侧与所述斜顶杆尾端活动连接,所述斜顶杆的前端设置有斜顶块,所述斜顶块深入到所述模腔内,其顶端与所述后模设置的斜顶阻块贴合;所述行位可前后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后模上,所述前模上设置有行位推动装置,在开模时所述推动装置带动行位向后移动,以使得所述斜顶杆向前顶出,带动所述斜顶块沿着所述斜顶阻块的表面向内侧滑动后脱离。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新型实用通过在所述行位内设置所述斜顶机构及后模上设置的斜顶阻块,使所述斜顶沿着所述斜顶阻块的表面向内侧滑动,而所述前模上设置有行位推动装置,且所述行位可前后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后模上,从而使得所述斜顶机构可以完全抽出所述模腔,这样可以实现倒扣产品自动脱模,使倒扣处不会产生变形,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更提高了产品合格率。
[0006]较佳地,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斜导柱定位块和斜导柱,所述斜导柱定位块固定安装在所述前模上,所述斜导柱定位块设置有向外倾斜的容置孔,所述斜导柱由上向下穿过所述容置孔,其尾端插入所述行位设置的导向容置孔,所述导向容置孔与所述容置孔角度一致。通过设置所述斜导柱,可以使所述后模在开模时能带动所述行位向后移动,从而达到驱动所述斜顶杆的目的。
[0007]较佳地,所述后模上设置有前后走向的滑槽,所述行位通过底部设置的滑块安装在所述滑槽内。
[0008]较佳地,所述限位孔包括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弹性件设置在第一限位孔中,所述斜顶底座和斜顶杆设置在第二限位孔内。
[0009]具体地,所述第二限位孔孔径大于第一限位孔孔径,所述斜顶底座抵卡在第一限
位孔孔口外。这样可使所述斜顶杆深入到所述模腔内的距离稳定,使其在注塑时不受所述弹性件的震动影响,发生位置偏移。
[0010]较佳地,所述斜顶杆上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内设置有限位装置。
[0011]较佳地,所述第二限位孔外侧设置有限位装置安装孔。
[0012]较佳地,所述限位装置为限位杠丝。
[0013]较佳地,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0014]较佳地,所述斜顶机构在所述行位两侧对称设置。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行位斜顶模具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行位斜顶模具顶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图2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8]图中标记:1前模、11推动装置、111斜导柱定位块、1111容置孔、 112斜导柱、2后模、21斜顶阻块、22滑槽、3行位、31限位孔、311 第一限位孔、312第二限位孔、3121安装孔、32导向容置孔、33滑块、4斜顶机构、41弹性件、42斜顶底座、43斜顶杆、431斜顶块、 432限位装置、5模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0]如图1

3所示,本技术的行位斜顶模具,包括前模1、后模2、行位3及斜顶机构4,所述前模1设置于所述后模2上且两者之间形成模腔5,所述斜顶机构4对称地设置于所述行位3的两侧,所述斜顶机构4包括弹性件41、斜顶后座42和斜顶杆43,所述弹性件41安装在所述行位3内设置的限位孔31内,所述斜顶后座42后端与所述弹性件41固定连接,其前端外侧与所述斜顶杆43尾端活动连接,所述斜顶杆43的前端设置有斜顶块431,所述斜顶块 431深入到所述模腔5内,其顶端与所述后模2设置的斜顶阻块21 贴合;所述后模2上设置有前后走向的滑槽22,所述行位3通过底部设置的滑块33安装在所述滑槽22内,所述前模1上设置有行位推动装置11,在开模时所述推动装置11带动行位向3后移动,以使得所述斜顶杆43向前顶出,带动所述斜顶块431沿着斜顶阻块21的表面向内侧滑动后脱离。
[0021]所述推动装置11包括斜导柱定位块111和斜导柱112,所述斜导柱定位块111固定安装在所述前模1上,所述斜导柱定位块111设置有向外倾斜的容置孔1111,所述斜导柱112由上向下穿过所述容置孔111,其尾端插入所述行位3设置的导向容置孔32,所述导向容置孔32与所述容置孔1111角度一致。通过设置所述斜导柱112,可以使所述后模2在开模时能带动所述行位3向后移动,从而达到驱动所述斜顶杆43的目的。
[0022]所述限位孔包31括第一限位孔311和第二限位孔312,所述第二限位孔312孔径大于第一限位孔311孔径,所述弹性件41设置在第一限位孔311中,所述斜顶底座42和斜顶杆43设置在第二限位孔 312内,所述斜顶底座42抵卡在第一限位孔311孔口外,所述弹性件 41为压缩弹簧。这样可使所述斜顶杆43深入到所述模腔5内的距离稳定,使其在注塑时不受所述压缩弹簧的震动影响,发生位置偏移。
[0023]所述斜顶杆43上在所述第二限位孔312内设置有限位装置432,所述限位装置432为限位杠丝,所述第二限位孔312外侧设置有限位装置安装孔3121。
[0024]开模时,所述后模2后退离开所述前模1,这时,所述后模2带动所述行位3,所述行位3收到所述导向容置孔32内所述斜导柱112 的限制,使其沿着所述后模2上设置的滑槽22向后移动。在此过程中,所述弹性件41深入到所述第二限位孔312中,而所述斜顶底座 42受其推动,带动所述斜顶杆43向前深入,此时所述斜顶块431沿着斜顶阻块23向内侧滑动而脱离注塑件的倒扣。当所述行位3继续后退时,所述斜顶块431受到限位装置432的限制,使其跟随所述行位3完全退出所述模腔5,使注塑件完全脱模。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新型实用通过在所述行位3内设置所述斜顶机构4及后模上设置的斜顶阻块21,使所述斜顶块431沿着所述斜顶阻块21的表面向内侧滑动,而所述前模1上设置有行位推动装置11,且所述行位3可前后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后模2上,从而使得所述斜顶机构4可以完全抽出所述模腔5,这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位斜顶模具,包括前模、后模、行位及斜顶机构,所述前模设置于所述后模上且两者之间形成模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机构包括弹性件、斜顶后座和斜顶杆,所述弹性件安装在所述行位内设置的限位孔内,所述斜顶后座后端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所述斜顶后座前端外侧与所述斜顶杆尾端活动连接,所述斜顶杆的前端设置有斜顶块,所述斜顶块深入到所述模腔内,其顶端与所述后模设置的斜顶阻块贴合;所述行位可前后活动的安装在所述后模上,所述前模上设置有行位推动装置,在开模时所述推动装置带动行位向后移动,以使得所述斜顶杆向前顶出,带动所述斜顶块沿着所述斜顶阻块的表面向内侧滑动后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位斜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包括斜导柱定位块和斜导柱,所述斜导柱定位块固定安装在所述前模上,所述斜导柱定位块设置有向外倾斜的容置孔,所述斜导柱由上向下穿过所述容置孔,其尾端插入所述行位设置的导向容置孔,所述导向容置孔与所述容置孔角度一致。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克刚谢敏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纳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