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4544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包括第一镁管、设置于第一镁管上的热电偶,所述第一镁管内设置两用于热电偶安装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镁管底部且位于两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一凹槽;可根据实际的测温点位置需要,选择第一凹槽的深度,满足更多需求,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单头加热管的测温点只能位于底部的问题,而且还克服了当测温点位于中部时,需要两段第一镁管进行拼接所带来的问题。要两段第一镁管进行拼接所带来的问题。要两段第一镁管进行拼接所带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


[0001]本技术涉及加热管的
,特别是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

技术介绍

[0002]热电偶是温度测量仪表中常用的测温元件,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二次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
[0003]现有的单头加热管为了测量温度,一般将热电偶的测温点设置于加热管底部或者中间位置,采用此方式会带来以下缺点:
[0004]第一,将第一镁管沿着中心线的方向直接贯穿两个孔用于安装热电偶,此时热电偶的测温点只能位于加热管底部;
[0005]第二,目前为了将热电偶的测温点设置于中部位置,大多采用就是将第一镁管均匀分开两截,但这样做法发热线必须分两次去绕线,相当于将两段绕线好的镁棒接在一起,整个周期相对于繁琐。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设计了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包括第一镁管、设置于第一镁管上的热电偶,所述第一镁管内设置两用于热电偶安装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镁管底部且位于两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一凹槽,使得热电偶的测温点位于第一凹槽内,可根据实际的测温点位置需要,选择第一凹槽的深度,满足更多需求。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镁管上还设置两个用于端子插入的第二通孔。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的两端仅连通第一通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镁管的底部还设置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深度。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呈圆柱状,且所述第二凹槽侧壁连通两第一通孔与两第二通孔。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等于1mm。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第二镁管。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镁管两侧设置用于避让端子插入的弧形凹槽。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镁管外表面设置加热丝,且加热丝呈螺旋状缠绕于第一镁管外表面。
[0017]本技术的单头加热管通过在第一镁管底部且位于两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一凹槽,使得热电偶的测温点位于第一凹槽内,可根据实际的测温点位置需要,选择第一凹槽的深度,满足更多需求,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单头加热管的测温点只能位于底部的问题,而且还克服了当测温点位于中部时,需要两段第一镁管进行拼接所带来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9]其中: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第一镁管的底部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第一镁管的仰视图;
[002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第二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第二镁管的俯视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装配后的仰视图;
[0025]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第一镁管的仰视图;
[0026]图7是本技术图7的剖视图A

A。
[0027]标号说明:
[0028]10、第一镁管;11、第一通孔;12、第一凹槽;13、第二通孔;14、第二凹槽;20、第二镁管;21、弧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0]实施例1
[0031]请参阅图1至5,是作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包括第一镁管10、设置于第一镁管10上的热电偶,第一镁管10内设置两用于热电偶安装的第一通孔11,第一镁管10底部且位于两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凹槽12,使得热电偶的测温点位于第一凹槽12内,可根据实际的测温点位置需要,选择第一凹槽12的深度,满足更多需求。
[0032]第一镁管10上还设置两个用于端子插入的第二通孔13;同时为了使得第一凹槽12的深度足够深,且便于对较深的第一凹槽12进行加工,第一镁管10的底部还设置第二凹槽14,且所述第一凹槽11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14深度,以便于对第一凹槽12进行加工,其中,第二凹槽14呈圆柱状,且第二凹槽14侧壁连通两第一通孔11与两第二通孔12。由于两热电偶的连接处会有一测温点,因此第一凹槽12深度大于第二凹槽14深度,可保证该测温点位于第一凹槽内。
[0033]本技术,所述第二凹槽14的深度大于等于1mm,且可根据第一凹槽12的深度进行选择第二凹槽14深度,例如需要位于第一镁管10底部约5mm处,可设置第一凹槽12深度为5mm,第二凹槽14深度为4mm即可,使得热电偶更加真实的感测加热管和环境的温度,防止水位过低,造成事故发生。
[0034]第二凹槽14内设置第二镁管20,主要是因为在镁棒在制作过程,充填完镁粉会去做一个缩管动作,例如让第一镁管10外径由10mm变成8mm之类,这样第一镁管10在缩管过程中,力量不够会破损,所以第二凹槽14内设置第二镁管20用来加强力量用的。
[0035]第二镁管20两侧设置用于用于避让端子插入的弧形凹槽21,便于端子穿过,第二通孔13的直径可等于弧形凹槽21的内径。
[0036]第一镁管10外表面设置加热丝,且加热丝呈螺旋状缠绕于第一镁管10外表面,且本技术的第一镁管10可直接用于现有的单头加热管结构,仅仅是针对热电偶的测温点进行改进。
[0037]实施例2
[0038]请参阅图6至7,是作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该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第一凹槽12的深度不同,且无需采用第二镁管20进行填充,具体的,第一凹槽12的侧壁仅连通两第一通孔11,即第一凹槽12位于两第一通孔11之间,宽度与第一通孔11的内径可以一致;且优选的,第一凹槽12的深度小于10mm,例如第一凹槽12为0.8cm宽,深5

6mm的槽。
[0039]综上所述,本技术的单头加热管通过在第一镁管底部且位于两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一凹槽,使得热电偶的测温点位于第一凹槽内,可根据实际的测温点位置需要,选择第一凹槽的深度,满足更多需求,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单头加热管的测温点只能位于底部的问题,而且还克服了当测温点位于中部时,需要两段第一镁管进行拼接所带来的问题。
[0040]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镁管(10)、设置于第一镁管(10)上的热电偶,所述第一镁管(10)内设置两用于热电偶安装的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镁管(10)底部且位于两第一通孔(11)之间设置第一凹槽(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镁管(10)上还设置两个用于端子插入的第二通孔(1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12)的两端仅连通第一通孔(1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热电偶的单头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镁管(10)的底部还设置第二凹槽(14),且所述第一凹槽(12)的深度大于第二凹槽(14)深度。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冠志陈棋祥申家壮
申请(专利权)人:中日电热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