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结构及动力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2566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1:28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冷板结构及动力电池包,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液冷板结构用于对电池本体进行散热,液冷板结构包括:液冷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液冷管路,其配置于第一侧,且第一液冷管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第二液冷管路,其配置于第二侧,且第二液冷管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第一液冷管路设置于液冷本体的第一侧,第二液冷管路设置于液冷本体的第二侧,使得液冷板结构进行工作时,冷却液能够分别流向第一液冷管路及第二液冷管路,能够分别对电池本体进行散热,有效地提升了均温性效果,有利于对电池本体的温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利于对电池本体的温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利于对电池本体的温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板结构及动力电池包


[0001]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冷板结构及动力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终端用户是否满意,随着应用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的性能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所以,全方位地测试评价动力电池的能力,提供安全可靠的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0003]在相关的技术中,液冷板作为动力电池进行冷却中的重要结构,当车辆行驶于特殊的工况,例如高速爬坡和大功率快充等叠加工况时,将会导致温差很大,从而影响到整车的动力性及续航里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板结构及动力电池包,可有效地提升液冷板结构的均温性效果,有利于将动力电池包的温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冷板结构,所述液冷板结构用于对电池本体进行散热,所述液冷板结构包括:液冷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液冷管路,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且所述第一液冷管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第二液冷管路,其配置于所述第二侧,且所述第二液冷管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
[0007]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第一液冷管路设置于液冷本体的第一侧,第二液冷管路设置于液冷本体的第二侧,使得液冷板结构进行工作时,冷却液能够分别流向第一液冷管路及第二液冷管路,能够分别对电池本体进行散热,有效地提升了均温性效果,有利于对电池本体的温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管路设置成常开模式,所述第二液冷管路设置成可调节模式,使得能够结合实际的行车工况,对第二液冷管路进行适应性调节,实现最佳的热管理控制策略,确保电池单体的使用安全,也可延长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管路配置于所述液冷本体靠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液冷管路配置于所述液冷本体背离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
[0010]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实际的行车工况,对第二液冷管路进行适应性调节,实现对温差精准的控制,达到最佳的热管理控制策略,确保电池单体的使用安全,也可延长电池单体的使用寿命。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一出水口均配置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靠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有利于第一液冷管路的布置以及节约生产成本。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水口及所述第二出水口均配置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靠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有利于第二液冷管路的布置以及节约生产成本,同时也有利于
第一液冷管路及第二液冷管路的管控,提高产品的空间利用率。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管路包括第一进液水路及第一出液水路,所述第一进液水路与所述第一出液水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水路设置有至少两路,两路所述第一进液水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一出液水路设置有至少两路,两路所述第一出液水路并联设置。
[0014]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将第一进液水路并联设置成两路,第一出液水路并联设置成两路,有利于对第一液冷管路内的冷却液流动进行优化改善,实现与电池本体之间良好地导热效果。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管路包括第二进液水路及第二出液水路,所述第二进液水路与所述第二出液水路连通,所述第二进液水路设置有至少两路,两路所述第二进液水路并联设置,所述第二出液水路设置有至少两路,两路所述第二出液水路并联设置。
[0016]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将第二进液水路并联设置成两路,第二出液水路并联设置成两路,有利于对第二液冷管路内的冷却液流动进行优化改善,实现与电池本体之间良好地导热效果。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结构还包括液冷上盖,所述液冷上盖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且所述液冷上盖配置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背离所述液冷本体的一侧。
[0018]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液冷上盖连接于液冷本体上,且能够对第一液冷管路形成遮盖,有利于对第一液冷管路形成保护的同时,也有利于对电池本体的热管理控制。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板结构还包括液冷下盖,所述液冷下盖与所述液冷本体连接,且所述液冷下盖配置于所述第二液冷管背离所述液冷本体的一侧。
[0020]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液冷下盖连接于液冷本体上,且能够对第二液冷管路形成遮盖,有利于对第二液冷管路形成保护的同时,也有利于对电池本体的热管理控制。
[0021]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本体;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冷板结构,所述液冷板结构配置于所述电池本体的下方。
[0022]在上述实现的过程中,将液冷板结构设置于电池本体的下方,能够通过液冷板结构的第一液冷管路及第二液冷管路,使得电池本体始终处于最合理的温度范围内,确保电池本体的使用安全,从而确保行车安全,同时也可延长电池本体的使用寿命。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本体包括若干电池单体或若干电池模组。
[0024]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6]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液冷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液冷板结构的冷却液流动远离示意图。
[0028]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液冷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
[0030]100、液冷板结构;101、液冷本体;1021、第一进水口;1022、第一出水口;1031、第二进水口;1032、第二出水口;104、液冷上盖;105、液冷下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0032]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使用者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33]应注意到:相似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结构用于对电池本体进行散热,所述液冷板结构包括:液冷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及第二侧;第一液冷管路,其配置于所述第一侧,且所述第一液冷管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及第一出水口;第二液冷管路,其配置于所述第二侧,且所述第二液冷管路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及第二出水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设置成常开模式,所述第二液冷管路设置成可调节模式。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配置于所述液冷本体靠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液冷管路配置于所述液冷本体背离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水口及所述第一出水口均配置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靠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水口及所述第二出水口均配置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靠近所述电池本体的一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冷管路包括第一进液水路及第一出液水路,所述第一进液水路与所述第一出液水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液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炳许俊海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