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机构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28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1-03 10:54
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撑机构及电子设备,其中支撑机构包括底板、连接板、支撑板以及变速箱。连接板与底板转动连接,以相对底板展开或闭合。支撑板通过变速箱与连接板转动连接,并位于连接板背向底板一侧。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的连接包括啮合态和解耦态,当连接板相对于底板在第一夹角之内转动时,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啮合态,连接板通过变速箱驱动支撑板转动,且支撑板的转动速度大于连接板的转动速度;当连接板相对于底板在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之间转动时,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解耦态,支撑板相对于底板静止。本申请支撑机构可以通过支撑板对连接板形成稳定支撑,并允许连接板在支撑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其与底板之间的相对角度。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撑机构及电子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撑机构,以及一种包括该支撑机构的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以笔记本电脑、智能平板等为代表的电子设备,通常需要通过键盘和触控板等装置实现输入功能。在输入的过程中,笔记本电脑的屏幕或智能平板相对于键盘等装置呈打开状态,二者之间的夹角通常大于90度,屏幕或平板的重心因远离键盘而存在后仰的趋势,需要对其提供支撑。
[0003]目前的支撑机构多采用固定角度的形式,用户无法对屏幕或平板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且支撑机构多为手动打开,用户需要在翻转屏幕或平板的同时,架设支撑机构形成支撑,才能开展后续的输入步骤,操作不够便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机构,能够在翻转屏幕或平板的过程中自动形成支撑,并能够在支撑稳定后进一步调整屏幕或平板的倾斜角度。同时,本申请还涉及一种包括该支撑机构的电子设备。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支撑机构,包括底板、连接板、支撑板以及变速箱;连接板与底板转动连接,以相对底板展开或闭合;支撑板通过变速箱与连接板转动连接,且支撑板位于连接板背向底板的一侧;
[0006]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的连接包括啮合态和解耦态;在连接板相对底板由闭合打开至第一夹角的过程中,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啮合态,连接板通过变速箱驱动支撑板转动,且支撑板的转动速度大于连接板的转动速度;在连接板相对底板由第一夹角打开至第二夹角的过程中,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解脱态,连接板不驱动支撑板转动,其中,第二夹角大于第一夹角。
[0007]本申请支撑机构通过连接板与底板的转动连接,实现了连接板可相对于底板转动打开的功能。而通过连接板和支撑板的转动连接,可以使得连接板在转动打开的过程中,支撑板也在变速箱的驱动下一同转动。因为在变速箱的作用下,连接板相对于底板在第一夹角之内转动时,支撑板的转动速度更快,因此支撑板可以在连接板转动至第一夹角时,转动至与底板相对更大的角度处,从而对连接板形成支撑,避免连接板的重心位于支撑机构之外。
[0008]而在连接板相对于底板转动至第一夹角之外后,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解耦,连接板可以进一步相对于底板转动以调节倾斜角度,而支撑板则与底板的位置相对固定,可以对调节倾斜角度的连接板形成可靠支撑,并使得连接板的重心始终位于支撑机构内,防止支撑机构后仰翻转。
[0009]可以理解的,在连接板收回的过程中,当连接板在第二夹角与第一夹角之间转动
时,支撑板与连接板之间依然处于相互解耦的状态。而在连接板转回至第一夹角之内时,支撑板则再次随连接板联动,并在更快转速的作用下与连接板一同收回底板处。
[0010]本申请支撑机构在对连接板实现可靠支撑的同时,实现了连接板的倾斜角度可调。同时本申请支撑机构还可以仅通过连接板的角度调整,自动实现支撑板的打开和收回动作,操作更便捷,并提升了用户体验。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变速箱包括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输入轴与连接板固定连接,输出轴与支撑板固定连接,中间轴沿自身长度方向包括相对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输出轴与第二齿轮配合传动,输入轴与第一齿轮配合传动,且第一齿轮的齿数小于第二齿轮的齿数,以使得支撑板的转动速度大于连接板的转动速度。
[0012]在本实现方式中,变速箱通过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的配合,实现了连接板与支撑板之间的转动动作传递。且通过设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数差,可以实现支撑板的转动速度大于连接板的转动速度效果。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齿轮的齿数为第二齿轮齿数的一半。
[0014]在本实现方式中,设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齿数的比例,可以使得支撑板的转动速度大致为连接板转动速度的两倍,由此可以使得支撑板在转动至与底板形成180度夹角时,连接板处于与底板之间大致90度夹角的效果。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且输入轴与中间轴配合处,沿圆周方向设有啮合部和解耦部,当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啮合态时,啮合部与第一齿轮相互啮合;当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解耦态时,解耦部相对于第一齿轮滑动。
[0016]在本实现方式中,变速箱通过输入轴与中间轴的配合,来实现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的啮合态和解耦态的转换动作。因为啮合部与解耦部沿圆周方向排布,当输入轴转动至啮合部与中间轴配合时,二者形成啮合,并可以传递转动动力;当输入轴转动至解耦部与中间轴配合时,二者形成滑动,输入轴的转动动力不再传递给中间轴,使得支撑板与连接板之间的联动动作解脱。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轴与中间轴配合处,还设有第一凸肩,第一凸肩沿输入轴的长度方向位于啮合部的一侧,中间轴对应第一凸肩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当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解耦态时,第一凸肩伸入第一凹槽中,并防止中间轴相对于输入轴反转。
[0018]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凸肩与第一凹槽的配合,可以防止中间轴相对于输入轴反转,进而保证支撑板相对于底板的位置,使得支撑板能持续对连接板提供可靠支撑。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凸肩位于啮合部和解耦部背离第一齿轮一侧。
[0020]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一凸肩的位置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凹槽位于第一齿轮背离第二齿轮一侧,中间轴的形状更便于加工制作,可以降低支撑机构的成本。
[00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轴与中间轴配合处,还设有第二凸肩,第二凸肩沿输入轴的长度方向也位于啮合部的一侧,中间轴对应第二凸肩的位置设有第二凹槽,当变速箱与支撑板之间处于解耦态时,第二凸肩与第二凹槽配合,以限制输入轴相对于底板的转动角度。
[0022]在本实现方式中,第二凸肩与第二凹槽的配合,可以限制输入轴相对于底板的转动角度,也即限定了连接板与底板之间的最大转动角度。防止连接板与支撑板形成接触干
涉。
[00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凸肩位于第一凸肩与啮合部和解耦部之间。
[0024]在本实现方式中,因为第一凹槽的结构较第二凹槽更靠近中间轴的几何中心处,因此设置第一凹槽位于第二凹槽背离啮合部和解耦部处,可以使得第一凹槽位于中间轴的相对外侧。此时更利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加工制作,可以进一步降低支撑机构的成本。
[00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入轴的转动轴线与输出轴的转动轴线共线。
[0026]在本实现方式中,设置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转动轴线也共线,可以缩小变速箱的体积。
[00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变速箱还设有阻尼件,阻尼件套设于输入轴上,用于实现连接板相对于底板转动的过程中的定位。
[0028]在本实现方式中,阻尼件套设于输入轴上,其与连接板实现了联动。阻尼件有助于连接板在相对于底板的转动过程中,于任意转动角度悬停,并保持连接板的位置稳定。
[002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变速箱包括壳体和第一限位件,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均收容于壳体的内腔中,第一限位件套设于输入轴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连接板、支撑板以及变速箱;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转动连接,以相对所述底板展开或闭合;所述支撑板通过所述变速箱与所述连接板转动连接,且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连接板背向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变速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的连接包括啮合态和解耦态;在所述连接板相对所述底板由闭合打开至第一夹角的过程中,所述变速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处于所述啮合态,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变速箱驱动所述支撑板转动,且所述支撑板的转动速度大于所述连接板的转动速度;在所述连接板相对所述底板由第一夹角打开至第二夹角的过程中,所述变速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处于解脱态,所述连接板不驱动所述支撑板转动,其中,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一夹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包括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中间轴沿自身长度方向包括相对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二齿轮配合传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第一齿轮配合传动,且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小于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以使得所述支撑板的转动速度大于所述连接板的转动速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且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配合处,沿圆周方向设有啮合部和解耦部,当所述变速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处于所述啮合态时,所述啮合部与所述第一齿轮相互啮合;当所述变速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处于所述解耦态时,所述解耦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齿轮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配合处,还设有第一凸肩,所述第一凸肩沿所述输入轴的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啮合部的一侧,所述中间轴对应所述第一凸肩的位置设有第一凹槽,当所述变速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处于所述解耦态时,所述第一凸肩伸入所述第一凹槽中,并防止所述中间轴相对于所述输入轴反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配合处,还设有第二凸肩,所述第二凸肩沿所述输入轴的长度方向也位于所述啮合部的一侧,所述中间轴对应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海宇李瑞凡安炀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