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道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40267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包括透水路面层、多个雨水口和排水暗沟。多个所述雨水口沿所述透水路面层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雨水口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倾斜设置;所述排水暗沟设在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下方,所述排水暗沟沿所述透水路面层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排水暗沟与多个所述雨水口中的至少一者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可有效对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提高传统雨水管网防涝风险能力。雨水管网防涝风险能力。雨水管网防涝风险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道路和排水
,尤其是涉及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对于城市道路的排水,现有技术中是在级配碎石层内底部每隔一段距离设置有渗管,渗透至渗管内的水由渗管引至雨水口。但在实际排水及渗水过程中,距离渗管较远的雨水不能很好的流向渗管,从而造成道路透水性不足,影响道路的整体透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有效对路面雨水进行收集外排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包括:
[0005]透水路面层;和
[0006]多个雨水口,多个所述雨水口沿所述透水路面层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雨水口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倾斜设置;和
[0007]排水暗沟,所述排水暗沟设在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下方,所述排水暗沟沿所述透水路面层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排水暗沟与多个所述雨水口中的至少一者连通。
[000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结构简单,可有效对雨水进行下渗和收集,并能促进下渗的雨水排至雨水口,削减雨水径流量,减少路面积水,延缓径流流速,提高传统雨水管网防涝风险能力,同时减少因地面湿滑而引起的车胎打滑、摔跤等安全隐患。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上表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倾斜设置,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上表面具有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下方,所述排水暗沟和每个所述雨水口在所述透水路面层的宽度方向上邻近所述第一端部。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水路面层包括:
[0011]上透水混凝土层和下透水混凝土层,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位于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的下方,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的骨料粒径大于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的骨料粒径,其中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的上表面构成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上表面;以及
[0012]级配碎石层,所述级配碎石层位于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的下方,所述排水暗沟位于所述级配碎石层的下方。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还包括防渗土工布,所述防渗土工布设在所述透水路面层的下方,所述防渗土工布的一部分铺设在所述排水暗沟的内壁面或外壁面。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暗沟的横截面轮廓为圆弧形。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暗沟和多个所述雨水口在所述透水路面层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每个所述排水暗沟包括多个暗沟段,多个所述暗沟段和多个所述雨水口在所述透水路面层的长度方向上交替设置,每个所述暗沟段与相应的两个所述雨水口中的至少
一者连通。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应的两个所述雨水口中的所述至少一者上开设有进水通孔,所述排水暗沟与所述进水通孔连通。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暗沟内铺设有砂砾石层,所述排水暗沟与所述进水通孔之间设有第一渗水土工布。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暗沟和多个所述雨水口在所述透水路面层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开地设置,所述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还包括多个导水管,每个所述导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水暗沟连通,多个所述导水管的另一端一一对应地与多个所述雨水口连通。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水暗沟内铺设有砂砾石层,每个所述导水管与所述排水暗沟之间设有第二渗水土工布。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的A

A剖视图;
[0022]图3是图1的B

B剖视图;
[0023]图4是图1的C

C截面视图;
[0024]图5是本技术另外的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0025]图6是图5的D

D剖视图。
[0026]附图标记:
[0027]海绵城市道路系统100;
[0028]透水路面层1,第一端部101,第二端部102,上透水混凝土层11,第二透水混凝土层12,级配碎石层13;
[0029]雨水口2,进水箅21、井筒22,进水通孔23;
[0030]排水暗沟3,暗沟段31;
[0031]防渗土工布4,第二渗水土工布5,第一渗水土工布6,导水管7,连接管10。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3]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100,包括透水路面层1、多个雨水口2和排水暗沟3。多个雨水口2沿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雨水口2设有连接管10,连接管10倾斜设置。排水暗沟3设在透水路面层1的下方,排水暗沟3沿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延伸,即排水暗沟3的长度方向与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一致。排水暗沟3与多个雨水口2中的至少一者连通。
[0034]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通过在透水路面层1的下方设置沿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排水暗沟3,从而可以利用排水暗沟3有效地在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上对透水路面层1下渗的雨水进行收集,避免在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上存在下渗雨水难以收集排出的问题,避免透水路面层1的上表面发生积水,从而可减少因地面积水湿滑
而引起的车胎打滑、摔跤等安全隐患。而排水暗沟3与雨水口2连通能够将排水暗沟3内收集的雨水排放到雨水口2中,避免排水暗沟3发生积水,连接管10倾斜设置便于雨水从雨水口2流出,并且雨水口2的数量为多个,可迅速收集下渗至排水暗沟3内的雨水,也能够消减雨水径流量、延缓径流流速,提高海绵城市道路系统的防涝的抗风险能力。
[0035]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能够对透水路面层1上的雨水进行收集,并促进下渗的雨水排出路面,减少路面积水,提高道路系统的防涝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减少因地面湿滑而引起的车胎打滑、摔跤等安全隐患。
[0036]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更加容易理解,以图1至图4为例对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进行说明。在图1所示的方向中,前后方向与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相同,左右方向与透水路面层1的宽度方向相同。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包括透水路面层1、多个雨水口2和排水暗沟3。透水路面层1具有透水功能,雨水可以下渗。透水路面层1在其宽度方向上倾斜、在其长度方向上倾斜,更利于雨水在下渗过程中的汇集。多个雨水口2沿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雨水口2设有连接管10,连接管10连接至雨水管网中的雨水检查井。连接管10倾斜设置,每个连接管10的该一端(与雨水口2连通的端部)高于该连接管10的该另一端(与雨水检查井连接的端部),连接管10的倾斜度为1.0%,连接管10可以采用DN3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水路面层(1);和多个雨水口(2),多个所述雨水口(2)沿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雨水口(2)设有连接管(10),所述连接管(10)倾斜设置;和排水暗沟(3),所述排水暗沟(3)设在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下方,所述排水暗沟(3)沿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排水暗沟(3)与多个所述雨水口(2)中的至少一者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上表面在其宽度方向上倾斜设置,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上表面具有在其宽度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部(101)和第二端部(102),所述第一端部(101)位于所述第二端部(102)的下方,所述排水暗沟(3)和每个所述雨水口(2)在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宽度方向上邻近所述第一端部(1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路面层(1)包括:上透水混凝土层(11)和下透水混凝土层(12),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12)位于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11)的下方,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12)的骨料粒径大于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11)的骨料粒径,其中所述上透水混凝土层(11)的上表面构成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上表面;以及级配碎石层(13),所述级配碎石层(13)位于所述下透水混凝土层(12)的下方,所述排水暗沟(3)位于所述级配碎石层(13)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渗土工布(4),所述防渗土工布(4)设在所述透水路面层(1)的下方,所述防渗土工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梦琪段景晓赵华金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