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轮动平衡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40111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9: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叶轮动平衡工装,传动件为管状结构,其前端处内径变小在前端处内壁形成一向内台阶;传动件后端用于固定于动平衡机,前端用于与叶轮后端面固定连接;动平衡拉杆的后端帽体置于传动件内并同传动件前端处内壁的向内台阶贴合,动平衡拉杆的杆体穿过叶轮中心通孔,杆体前端到达叶轮中心通孔前端处,同动平衡螺母螺纹配合连接并限位,动平衡螺母后端面与叶轮前端面紧密贴合,模拟叶轮和导风轮之间中心拉杆的连接。通过调节动平衡螺母的位置改变动平衡拉杆的预应力,模拟叶轮工作状态。该叶轮动平衡工装,结构简单,安全精度极高,易于装配。易于装配。易于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叶轮动平衡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燃气轮机
,特别涉及一种叶轮动平衡工装。

技术介绍

[0002]燃气轮机是国家能源与国防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能源动力装备领域中的最高端产品,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小型燃机轮机应用面广,需求量大,是分布式供能、天然气发电、工业驱动、军用电源、车船动力的核心装备,对调整国家能源布局、经济发展及军事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0003]排风轮作为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在高温高压气体的作用下高速旋转,通过中心拉杆对外做功。在排风轮正常工作时,微小的不平衡量会引起排风轮的横向振动,并使转子受到不必要的动载荷,严重时甚至损坏整个燃气轮机,因此排风轮的动平衡至关重要。同时,在排风轮动平衡时,要充分考虑燃气轮机的结构特点,严格执行企业标准,采用工装安装。
[0004]离心式通风机应用广泛,在工厂、矿井、隧道、冷却塔、车辆、船舶和建筑物的通风、排尘和冷却;在锅炉和工业炉窑的通风和引风;空气调节设备和家用电器设备中的冷却和通风;谷物的烘干和选送;风洞风源和气垫船的充气和推进等众多领域中均大量应用。
[0005]叶轮如1所示,叶轮的动平衡主要通过配重方法完成,一种方法是在叶轮3的轮盖32和轮盘35上采用焊接或者螺栓紧固等方式增加配重块;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钻孔或去除材料等方法。两种方法均能将叶轮的不平衡量控制在理论数据以内。以上两种方法的弊端是,无论采用加重或去重,都将造成平滑的叶轮3表面多出许多配种块或者许多孔洞,其一凹凸不平的表面对气体造成扰动和阻力,不利于提高风机的工作效率;其二叶轮表面多出或缺失的部分在叶轮旋转时与气体不断摩擦,此时极易产生气动噪声甚至啸叫。
[0006]另外一种叶轮3的动平衡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使用动平衡机对叶轮进行动平衡试验,根据动平衡机的指示,确定叶轮3需要平衡的相位和需要的平衡质量;
[0008]步骤2,分别在叶轮3的轮盘35与轮盖32径向边缘的相位处钻取若干数量的配重孔洞;
[0009]步骤3,计算铅水配重的重量;
[0010]步骤4,在配重孔洞中灌注铅水配重,并使用铝焊封堵配重孔洞;
[0011]步骤5,使用动平衡机对叶轮3进行动平衡试验,检测叶轮3的不平衡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结果为是,进入下一步,结果为否,进入步骤1;
[0012]步骤6,结束动平衡试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1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叶轮动平衡工装,用于叶轮的动平衡试验,结构简单,安全精度极高,易于装配。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叶轮动平衡工装,其包括传动件1、动平衡拉杆2及动平衡螺母4;
[0015]叶轮3后部为轮盘35;
[0016]轮盘35后端面中央一体成型有向后凸出的装配环31;
[0017]叶轮中央形成有前后向叶轮中心通孔;
[0018]叶轮3、轮盘35、装配环31及叶轮中心通孔同轴线;
[0019]所述传动件1为管状结构,其前端处内径变小,在前端处内壁形成一向内台阶;
[0020]所述传动件1,其前端同轴固定到所述装配环31;
[0021]所述动平衡拉杆2,由后端帽体21及杆体构成;
[0022]所述后端帽体21的外径大于所述杆体的外径;
[0023]所述杆体前端部形成有外螺纹;
[0024]所述后端帽体21置于传动件1内并同传动件1前端处内壁的向内台阶贴合;
[0025]所述杆体左右向穿过叶轮中心通孔,杆体前端到达叶轮中心通孔前端处;
[0026]所述动平衡螺母4,其外径大于叶轮中心通孔内径;
[0027]所述动平衡螺母4,形成有开口朝后的内螺纹孔;
[0028]所述动平衡螺母4内螺纹孔同所述杆体前端部外螺纹配合连接;
[0029]所述动平衡螺母4的后端面与叶轮3前端面贴合;
[0030]通过旋转所述动平衡螺母4,调节动平衡螺母4的前后位置,改变动平衡拉杆2的预应力,模拟叶轮3工作状态。
[0031]较佳的,所述叶轮3为燃气轮机排风轮。
[0032]较佳的,所述传动件1的前端同所述装配环31螺栓连接、插接或齿连接。
[0033]较佳的,所述动平衡螺母4由后部柱台同前部帽体构成;
[0034]所述前部帽体的外径大于叶轮中心通孔内径;
[0035]所述后部柱台外径小于叶轮中心通孔内径,并形成有开口朝后的内螺纹孔;
[0036]所述动平衡螺母4内螺纹孔同所述动平衡拉杆2杆体前端部外螺纹配合连接;
[0037]所述后部柱台探入到所述叶轮中心通孔内;
[0038]所述前部帽体后端面与叶轮3前端面贴合。
[0039]较佳的,叶轮动平衡工装还包括一弹性垫圈;
[0040]所述弹性垫圈,其外径大于叶轮中心通孔内径,其内径小于动平衡螺母4前部帽体外径并大于后部柱台外径;
[0041]所述弹性垫圈套设在后部柱台外,前后两侧分别贴合前部帽体及叶轮3前端面。
[0042]较佳的,所述传动件1由同轴设置的前部凹齿盘11与传动管体构成;
[0043]所述凹齿盘11的外周向前凸起形成一套筒,该套筒的内壁形成有一圈前后向内齿;
[0044]所述装配环31外周形成有一圈前后向外齿;
[0045]所述凹齿盘11的套筒套设在所述装配环31外,通过套筒内壁的内齿同装配环31外周的外齿配合,使所述传动件1前端同轴固定到所述装配环31。
[0046]较佳的,所述装配环3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叶轮中心通孔内径。
[0047]本技术的叶轮动平衡工装,传动件1为管状结构,其前端处内径变小在前端处
内壁形成一向内台阶;传动件1后端用于固定于动平衡机,前端用于与叶轮3后部的轮盘35固定连接;动平衡拉杆2的后端帽体置于传动件1内并同传动件1前端处内壁的向内台阶贴合,动平衡拉杆2的杆体穿过叶轮中心通孔,杆体前端到达叶轮中心通孔前端处,同动平衡螺母4螺纹配合连接并限位,动平衡螺母4后端面与叶轮3前端面紧密贴合,模拟叶轮3和导风轮之间中心拉杆的连接。通过调节动平衡螺母4的位置改变动平衡拉杆2的预应力,模拟叶轮3正常工作状态。该叶轮动平衡工装,主要用于叶轮3的动平衡试验,结构简单,安全精度极高,易于装配。
附图说明
[00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技术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9]图1是叶轮剖面示意图;
[0050]图2是本技术的叶轮动平衡工装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51]附图标记说明:
[0052]1传动件;11凹齿盘;2动平衡拉杆;21后端帽体;4动平衡螺母;3叶轮;31装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轮动平衡工装,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传动件(1)、动平衡拉杆(2)及动平衡螺母(4);叶轮(3)后部为轮盘(35);轮盘(35)后端面中央一体成型有向后凸出的装配环(31);叶轮中央形成有前后向叶轮中心通孔;叶轮(3)、轮盘(35)、装配环(31)及叶轮中心通孔同轴线;所述传动件(1)为管状结构,其前端处内径变小,在前端处内壁形成一向内台阶;所述传动件(1),其前端同轴固定到所述装配环(31);所述动平衡拉杆(2),由后端帽体(21)及杆体构成;所述后端帽体(21)的外径大于所述杆体的外径;所述杆体前端部形成有外螺纹;所述后端帽体(21)置于传动件(1)内并同传动件(1)前端处内壁的向内台阶贴合;所述杆体左右向穿过叶轮中心通孔,杆体前端到达叶轮中心通孔前端处;所述动平衡螺母(4),其外径大于叶轮中心通孔内径;所述动平衡螺母(4),形成有开口朝后的内螺纹孔;所述动平衡螺母(4)内螺纹孔同所述杆体前端部外螺纹配合连接;所述动平衡螺母(4)的后端面与叶轮(3)前端面贴合;通过旋转所述动平衡螺母(4),调节动平衡螺母(4)的前后位置,改变动平衡拉杆(2)的预应力,模拟叶轮(3)工作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动平衡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3)为燃气轮机排风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轮动平衡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1)的前端同所述装配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康文阳阳吴福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和兰透平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