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7845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8:32
烹调器(1)具备:有底筒状的锅(10),其具有底壁部(11)、筒状的周壁部(12)、以及与底壁部(11)和周壁部(12)相连的连续部(13);以及加热部(50),其空开间隔地配置于锅(10)的外表面侧。加热部(50)具有:内侧线圈(51),其以对周壁部(12)以外的至少底壁部(11)进行感应加热的方式配置于比周壁部(12)靠锅(10)的轴线(A)侧;和外侧线圈(55),其以对至少周壁部(12)进行感应加热的方式配置于相对于轴线(A)比内侧线圈(51)靠外侧。内侧线圈(51)的形状和外侧线圈(55)的形状不同。圈(55)的形状不同。圈(55)的形状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调器


[0001]本技术涉及烹调器。

技术介绍

[000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饭煲(烹调器),通过多个线圈对收容于主体内的锅进行感应加热。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感应加热烹调器,通过多个线圈对配置在平坦的加热面上的锅进行感应加热。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烹调方法,将在周向上空开间隔配置的多个线圈中的2个作为一组线圈组,对多组线圈组单独地进行控制。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242912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

14947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8]在专利文献1、2的烹调器中,由于仅是将形状相同的线圈沿锅的周向排列配置,因此通过感应加热而产生的锅内的对流的流动方向仅为锅的径向。此外,在如引用文献2那样将对置的2个线圈作为一组线圈组而进行控制的情况下,2个线圈所引起的2个对流相互抵消,有时反而使烹调物的搅拌效率下降。因此,在引用文献1、2的烹调器中,在锅内产生的对流对烹调物的搅拌效率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0009]本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通过线圈的感应加热而在锅内产生的对流对烹调物的搅拌效率的烹调器。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本技术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烹调器,其具备:有底筒状的锅,其具有底壁部、筒状的周壁部、以及与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周壁部相连的连续部;以及加热部,其空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锅的外表面侧,所述加热部具有:内侧线圈,其配置于比所述周壁部靠所述锅的轴线侧;以及外侧线圈,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轴线比所述内侧线圈靠外侧,所述内侧线圈的形状和所述外侧线圈的形状不同。
[0012]具有形状和配置不同的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周壁部以外的至少底壁部由内侧线圈进行感应加热,至少周壁部由外侧线圈进行感应加热。通过内侧线圈的感应加热而产生的对流的流动方向成为沿着锅的轴线的方向,通过外侧线圈的感应加热而产生的对流的流动方向成为沿着锅的径向的方向。这样流动方向不同的2种对流不会相互抵消,在碰撞后分流。其结果,能够提高通过线圈的感应加热而在锅内产生的对流对烹调物的搅拌效率。
[0013]技术效果
[0014]在本技术的烹调器中,能够提高通过线圈的感应加热而在锅内产生的对流对烹调物的搅拌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器的概略剖视图。
[0016]图2是示出相对于锅的线圈的配置和控制部的结构的框图。
[0017]图3是图2的内侧线圈的主视图。
[0018]图4是图2的外侧线圈的主视图。
[0019]图5A是示出对内侧线圈和外侧线圈进行通电时的对流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0]图5B是从上方观察图5A的对流的示意图。
[0021]图6A是示出沿周向配置有相同线圈的烹调器的对流的示意性剖视图。
[0022]图6B是从上方观察图6A的对流的示意图。
[0023]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的配置的仰视图。
[0024]图8是图7的外侧线圈的主视图。
[0025]图9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线圈的配置的仰视图。
[0026]图10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线圈的配置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按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第一实施方式)
[0029]图1示出作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烹调器之一的煮饭器1。煮饭器1具备煮饭锅10、收容煮饭锅10的煮饭器主体20、以及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于煮饭器主体20的盖体30,是在煮饭器主体20内配置有多个线圈51、55作为煮饭锅10的加热部50的多线圈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形状不同的两种线圈51、55配置于煮饭锅10的径向的不同位置,从而实现在煮饭锅10内产生的对流对做饭用米(烹调物)的搅拌效率提高。
[0030]首先,对煮饭器1的概要进行说明。
[0031]参照图1,煮饭锅10是具有底壁部11、筒状的周壁部12、以及与底壁部11和周壁部12相连的连续部13的有底筒状,从煮饭锅10的轴线A延伸的方向观察为圆形状。该煮饭锅10由磁性材料构成,通过冲压加工或铸造而成型。
[0032]参照图1以及图2,底壁部11具有:中央部11a、以及与中央部11a的外侧相连的外周部11b。
[0033]中央部11a从轴线A延伸的方向观察为圆形状,中心位于轴线A上,并沿水平方向平坦地延伸。所谓平坦地延伸的中央部11a,并不限于在几何学上严格意义上平坦地延伸的结构,只要是通过加热而产生的对流沿着轴线A流动的范围,也可以稍微弯曲。
[0034]外周部11b从轴线A延伸的方向观察为圆环状,从径向的内侧朝外侧向上侧倾斜。外周部11b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向下稍微鼓出的曲面形状,但也可以是从下端到上端呈直线状延伸的倒圆锥形状。外周部11b相对于中央部11a的倾斜角度为5度以上且30度以下。所谓弯曲的外周部11b的倾斜角度,定义为将外周部11b的下端与上端连结的虚拟线(未图示)相对于中央部11a倾斜的角度。此外,所谓稍微鼓出的曲面形状,是指为近似于直线的曲率。
[0035]周壁部12是与底壁部11的外形对应的形状的筒状,具有扩开部12a、以及与扩开部12a的上端相连的上侧部12b。
[0036]扩开部12a是从下端到上端直径渐增的筒状。扩开部12a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向径向
外侧稍微鼓出的曲面形状,但也可以是从下端到上端呈直线状延伸的倒圆锥筒状。扩开部12a相对于中央部11a的倾斜角度为60度以上且90度以下。所谓弯曲的扩开部12a的倾斜角度,定义为将扩开部12a的下端与上端连结的虚拟线(未图示)相对于中央部11a倾斜的角度。扩开部12a的上端比后述的水位线14的最大煮饭容量位置14a高。
[0037]上侧部12b是直径一样的圆筒状,在上端具备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但是,上侧部12b也可以是从下侧向上侧直径渐增的倒圆锥筒状,还可以是向径向外侧稍微鼓出的曲面形状。
[0038]连续部13是从下侧向上侧直径渐增的筒状,内周部与底壁部11的外周部11b相连,外周部与扩开部12a相连。连续部13的剖面形状是向下且向径向外侧鼓出的圆弧状。
[0039]在这样构成的煮饭锅10的内表面设置有水位线14。最大煮饭容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Cup)的位置14a优选设定为相对于煮饭锅10的总高度为50%(1/2)以上且66%(2/3)以下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60%(3/5)的位置。
[0040]参照图1,煮饭器主体20具备外封装体21,该外封装体21在图1中位于右侧的背部具有铰链连接轴22。在外封装体21的上表面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在该开口的下侧形成有以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有底筒状的锅,其具有底壁部、筒状的周壁部、以及与所述底壁部和所述周壁部相连的连续部;以及加热部,其空开间隔地配置于所述锅的外表面侧,所述加热部具有:内侧线圈,其配置于比所述周壁部靠所述锅的轴线侧;以及外侧线圈,其配置于相对于所述轴线比所述内侧线圈靠外侧,所述内侧线圈的形状和所述外侧线圈的形状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部具有中央部、以及与所述中央部的外侧相连的外周部,所述内侧线圈配置为与从所述中央部跨越到所述连续部的区域对应,所述外侧线圈配置为与从所述外周部跨越到所述周壁部的区域对应。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轴线延伸的方向观察的所述锅的形状为圆形,从所述轴线延伸的方向观察的所述内侧线圈是具有沿所述锅的径向延伸的长轴、以及沿所述锅的周向延伸的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拓海长谷川晋平
申请(专利权)人:象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