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602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9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床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动床,包括床板和床架,所述床架上设置有床板和靠墙机构;所述床板包括:背部板,所述靠墙机构驱动所述背部板相对于所述床架翻转并同时带动所述背部板朝首部方向移动;所述靠墙机构包括:连杆组件和驱动器,所述背部板的尾部通过连杆组件与所述床架的首部连接,所述驱动器的首部与所述床架铰接,所述驱动器的尾部与所述连杆组件铰接。该种电动床,通过在电动床上设置靠墙机构驱动背部板向上翻转,且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均与连杆固定座、前框架相连,使得背部板在转动的过程中受连杆组件的作用做靠墙、背部抬升的运动,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上下滑轨结构时发生单边轮脱轨、单边轮共振的问题。振的问题。振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床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床
,具体为一种电动床。

技术介绍

[0002]电动床在使用的过程中,一般具有背部板翻转的功能,由于腰部床板是固定不动的,其背部板翻转的时候,都是需要背部床板沿着背部床板与腰部床板之间的较接点进行翻转,这样会导致背部床板的端部与墙体之间留下间隙,影响整体的美观及使用的舒适度。一些具有靠墙机构的电动床采用上下框滑动的结构,但上下框由于焊接变形、焊接误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框架的个轮子无法保证在同一水平面,在开启震动器时,易出现单边轮共振现象,产生噪音;且上下框结构安装时,下框导轨上表面通常存在缺口便于下框架安装,但是这些缺口缺影响了整个下框架的强度,具体表现为在床面受到剧烈冲击时,下框架导轨板缺口处开始变形,影响下框架内宽尺寸,严重的甚至造成上框架单边轮脱轨,存在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具有靠墙结构的电动床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有靠墙结构的电动床,具备通过在前框架上设置靠墙机构,且通过靠墙机构驱动转动背部板,使得背部板在转动的同时靠近墙体,进而解决了背部床板沿着背部床板与腰部床板之间的较接点进行翻转时与墙体之间留下间隙的问题,由此提升整体美观以及使用舒适度等优点,解决了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
[0005](二)技术方案
[0006]为实现上述通过在前框架上设置靠墙机构,且通过靠墙机构驱动转动背部板,使得背部板在转动的同时靠近墙体,进而解决了背部床板沿着背部床板与腰部床板之间的较接点进行翻转时与墙体之间留下间隙的问题,由此提升整体美观以及使用舒适度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电动床包括:床板和床架,所述床架上设置有床板和靠墙机构;其中,所述床板包括:背部板,所述靠墙机构驱动所述背部板相对于所述床架翻转并同时带动所述背部板朝首部方向移动;所述靠墙机构包括:连杆组件和驱动器,所述背部板的尾部通过连杆组件与所述床架的首部连接,所述驱动器的首部与所述床架铰接,所述驱动器的尾部与所述连杆组件铰接。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连杆固定座、连接杆、连杆支架和翻转支架;其中,所述连杆固定座固设于所述背部板的尾部;所述连杆支架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和所述连杆支架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连杆固定座和所述床架的首部铰接并呈“八”字形结构;所述翻转支架的首部与所述背部板滑动相抵,所述翻转支架的尾部与所述连杆支架或所述床架铰接;所述驱动器的尾部与所述翻转支架铰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固定座包括:第一连杆固定座和第二连杆固定座,所述第一连杆固定座和所述第二连杆固定座间隔并列设置,所述第一连杆固定座的尾部与所述连接杆的尾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固定座的首部与所述连杆支架的尾部铰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支架呈“H”型结构,所述翻转支架的首部设有抵触在所述背部板上的滚轮,所述驱动器的首部与所述翻转支架的中部横杆铰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床板还包括:下身板,所述背部板与所述下身板依序设于所述床架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下身板包括:臂部板、固定板、腿部板和脚部板,所述床架包括:前框架和后框架;其中,所述背部板与所述臂部板依序设于所述前框架上,所述臂部板与所述前框架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器的尾部与所述前框架的尾部铰接;所述固定板、所述腿部板和所述脚部板依序铰接设于所述后框架上,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后框架的首部固定连接;所述前框架与所述后框架可折叠连接。
[0013]进一步地,还包括:腿部翻转机构,所述腿部翻转机构驱动所述腿部板相对于所述后框架翻转。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脚部连杆,所述脚部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框架和所述脚部板铰接。
[0015]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支架的首部与所述背部板滑动相抵的位置位于沿首部至尾部方向的所述连杆组件的左侧。
[0016]进一步地,所述前框架与所述后框架沿首部至尾部方向的长度相等。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9]1、该种带有靠墙结构的电动床,通过在床架上设置靠墙机构,且通过靠墙机构驱动转动背部板,使得背部板在转动的同时靠近墙体,取代传统靠墙电动床的上、下框滑轮滑轨结构,进而解决了背部床板沿着背部床板与腰部床板之间的较接点进行翻转时与墙体之间留下间隙的问题,装配更加紧密,较上下框架而言,间隙更小,可变形量更低,并提升整体美观以及使用舒适度。
[0020]2、该种带有靠墙结构的电动床,靠墙机构采用连杆组件的连接方式与背部板相连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上、下框结构产生噪音、强度下降存在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
[0021]3、取消整个上框架以连杆组件代替,材料用量更为节省;在产品制程,减少焊接件在制造过程中的比重,增加冲压件的比重,零件一体成型,工艺简单,零部件精度更高,组装难度更低,整体结构降低制造成本。由于驱动器安装位置更加靠前,驱动器安装的尺寸增加;驱动器运动的轨迹变为圆周运动,驱动器伸出的每一行程对于背部板的抬升以及向前运动效果更为明显,靠墙距离增大,背部板升起的角度也更加大。驱动器的力臂在运动过程,处于一直增大过程,纵观床架运动的整个过程,对驱动器的负荷更小,驱动器使用寿命更长,减少售后维修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仰视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侧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A

首部、B

尾部;
[0026]1‑
床板、2

床架、3

连杆组件、4

驱动器、5

脚部连杆;
[0027]11

背部板、12

臂部板、13

固定板、14

腿部板、15

脚部板、21

前框架、 22

后框架;
[0028]31

连杆固定座、32

连接杆、33

连杆支架、34

翻转支架、311

第一连杆固定座、312

第二连杆固定座、331

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参阅图1和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板和床架,所述床架上设置有床板和靠墙机构;其中,所述床板包括:背部板,所述靠墙机构驱动所述背部板相对于所述床架翻转并同时带动所述背部板朝首部方向移动;所述靠墙机构包括:连杆组件和驱动器,所述背部板的尾部通过连杆组件与所述床架的首部连接,所述驱动器的首部与所述床架铰接,所述驱动器的尾部与所述连杆组件铰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包括:连杆固定座、连接杆、连杆支架和翻转支架;其中,所述连杆固定座固设于所述背部板的尾部;所述连杆支架的长度大于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和所述连杆支架的两端均分别与所述连杆固定座和所述床架的首部铰接并呈“八”字形结构;所述翻转支架的首部与所述背部板滑动相抵,所述翻转支架的尾部与所述连杆支架或所述床架铰接;所述驱动器的尾部与所述翻转支架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固定座包括:第一连杆固定座和第二连杆固定座,所述第一连杆固定座和所述第二连杆固定座间隔并列设置,所述第一连杆固定座的尾部与所述连接杆的尾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固定座的首部与所述连杆支架的尾部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支架呈“H”型结构,所述翻转支架的首部设有抵触在所述背部板上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华锋张佳垚王剑
申请(专利权)人:麒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