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5469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及方法,其系统包括坡耕地和反刍动物畜圈,坡耕地上设有果树种植区和牧草种植区,反刍动物畜圈包括墙体、围栏和过道;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春秋两季种植牧草的方式,秋季种植冬牧草,可满足所养殖的牛羊鹿等反刍动物冬、春两季所需,春季种植夏牧草,可满足所养殖的反刍动物夏、秋两季所需,养殖动物所产生的粪便,可直接施用在果树根的四周,也可春、秋两季撒播牧草之前,倾倒在坡耕地地表,所产生的粪便可满足经果林和牧草所需,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养殖的成本,另外反刍动物所产生的农家肥中含大量有机质,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柱状、片状等不良结构。片状等不良结构。片状等不良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林业特色产业发展
,尤其涉及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我国西南岩溶区的成土母岩以碳酸盐岩石为主,该类成土母岩所发育的土壤有以下特点:成土速度慢,土层薄,土被不连续,呈碱性,土壤肥力差等,此地区年平均侵蚀模数小,但允许土壤侵蚀模数仅为 500t/km2.a,耕地多为坡耕地,为减少土壤侵蚀,经果林发展为该地区的一个特色产业,经果林能起到加固山坡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
[0003]现有林下养殖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有林下养殖小型家禽、混种耐阴性中药材、混和种殖菌材等为主,林下养殖反刍动物的较少,而由于小型家禽活动需要的空间较大,对地表的扰动较大,导致容易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使地表产生板结,影响土壤入渗率,虽然小型家禽粪便能增加地表有机质含量,但土壤地表结构被破坏,土壤对家禽排泄物转化吸收率较小,另外,林下养殖家禽还容易患传染病,可能会造成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因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及方法,解决现有的林下养殖的方法比较单一,林下养殖反刍动物的较少,容易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以及可能会造成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包括坡耕地和反刍动物畜圈,所述反刍动物畜圈修建于坡耕地附近交通便利的位置,所述坡耕地上设有果树种植区和牧草种植区,所述反刍动物畜圈包括墙体、围栏和过道,所述围栏对称设于墙体内部两侧,所述过道设于两组围栏之间,所述过道两侧均设有食槽,所述围栏远离食槽的一侧设有排便槽,所述排便槽的出口端连接有蓄粪池,所述围栏内养殖有反刍动物并通过呈等距设置的栅栏分隔。
[0006]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墙体顶端设有屋顶,所述排便槽顶端设有水篦子,所述蓄粪池位于墙体外部。
[0007]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食槽内部底端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上放置有滤网,所述排水口底端连接有排水管并安装有控制阀。
[0008]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坡耕地上种植落叶果树作为果树种植区,并在春季于落叶果树的株间行距间撒播夏牧草作为牧草种植区,收获落叶果树的果实后在牧草种植区撒播冬牧草,用栅栏隔开反刍动物畜圈的围栏,形成隔间,并在每个隔间养殖一头反刍动物,在过道把牧草种植区种植的牧草粉碎后倒入食槽中,待反刍动物吃完草料后向食槽倒水,供反刍动物饮用,待反刍动物排便后将粪便铲入排便槽,并汇入蓄粪池中,待蓄粪池蓄满或需要施肥时用桶装载,然后放到农用车中载到坡
耕地上进行施肥。
[0009]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落叶果树和反刍动物的种类根据养殖户当地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选择,所述反刍动物选自牛、羊或鹿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0]进一步改进在于:若坡耕地位于离集市远及交通落后的地区,则果树种植区种植果实易储备和运输的果树,若坡耕地位于交通便利的乡镇地区,则果树种植区种植果实无法长期储备和运输的果树。
[0011]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牧草种植区在春季种植的夏牧草选自高丹草、苏丹草或牧用高粱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牧草种植区在秋季种植的冬牧草选自黑麦草或苜蓿中的一种或两种。
[0012]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蓄粪池中的反刍动物粪便作为肥料施用时,在撒播牧草前做基肥,收割牧草后作追肥,在落叶果树休眠和萌芽期用作基肥,在落叶果树的花期及挂果期作追肥。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春秋两季种植牧草的方式,秋季种植冬牧草,可满足所养殖的牛羊鹿等反刍动物冬、春两季所需,春季种植夏牧草,可满足所养殖的反刍动物夏、秋两季所需,养殖动物所产生的粪便,可直接施用在果树根的四周,也可春、秋两季撒播牧草之前,倾倒在坡耕地地表,所产生的粪便可满足经果林和牧草所需,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同时节约了养殖的成本,另外反刍动物所产生的农家肥中含大量有机质,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柱状、片状等不良结构,同时可避免养殖小型家禽容易造成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系统的坡耕地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系统的反刍动物畜圈俯视剖视图
[0017]其中:1、坡耕地;2、果树种植区;3、牧草种植区;4、墙体; 5、围栏;6、过道;7、食槽;8、排便槽;9、蓄粪池;10、栅栏; 11、水篦子;12、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实施例一
[0020]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包括坡耕地1和反刍动物畜圈,反刍动物畜圈修建于坡耕地1附近交通便利的位置,坡耕地1上设有果树种植区2和牧草种植区3,反刍动物畜圈包括墙体4、围栏5和过道6,围栏5对称设于
墙体4内部两侧,过道6设于两组围栏5之间,过道6两侧均设有食槽7,围栏5远离食槽7的一侧设有排便槽8,排便槽8的出口端连接有蓄粪池9,围栏5内养殖有反刍动物并通过呈等距设置的栅栏10分隔。
[0021]墙体4顶端设有屋顶,排便槽8顶端设有水篦子11,蓄粪池9 位于墙体4外部。
[0022]食槽7内部底端设有排水口12,排水口12上放置有滤网,排水口12底端连接有排水管并安装有控制阀。
[0023]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4]根据养殖户当地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进行选择待种植落叶果树和待养殖反刍动物的种类,若坡耕地1位于离集市远及交通落后的地区,则果树种植区2种植果实易储备和运输的果树,本实施例种植的落叶果树为核桃树和板栗树,养殖的反刍动物为牛;
[0025]在坡耕地1上种植核桃树和板栗树作为果树种植区2,并在春季于落叶果树的株间行距间撒播高丹草作为牧草种植区3,收获落叶果树的果实后在牧草种植区3撒播黑麦草,冬牧草不耐高温,气温高时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在春末撒播夏牧草,四季均有新鲜的牧草,且填补了冬季牧草的空缺;
[0026]用栅栏10隔开反刍动物畜圈的围栏5,形成隔间,并在每个隔间养殖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坡耕地(1)和反刍动物畜圈,所述反刍动物畜圈修建于坡耕地(1)附近交通便利的位置,所述坡耕地(1)上设有果树种植区(2)和牧草种植区(3),所述反刍动物畜圈包括墙体(4)、围栏(5)和过道(6),所述围栏(5)对称设于墙体(4)内部两侧,所述过道(6)设于两组围栏(5)之间,所述过道(6)两侧均设有食槽(7),所述围栏(5)远离食槽(7)的一侧设有排便槽(8),所述排便槽(8)的出口端连接有蓄粪池(9),所述围栏(5)内养殖有反刍动物并通过呈等距设置的栅栏(10)分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4)顶端设有屋顶,所述排便槽(8)顶端设有水篦子(11),所述蓄粪池(9)位于墙体(4)外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食槽(7)内部底端设有排水口(12),所述排水口(12)上放置有滤网,所述排水口(12)底端连接有排水管并安装有控制阀。4.应用于权利要求1的一种喀斯特地区经果林林下反刍动物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坡耕地(1)上种植落叶果树作为果树种植区(2),并在春季于落叶果树的株间行距间撒播夏牧草作为牧草种植区(3),收获落叶果树的果实后在牧草种植区(3)撒播冬牧草,用栅栏(10)隔开反刍动物畜圈的围栏(5),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爽吴茂宏何俊许林政贺彬李青青刘丹徐东马攀攀潘小染
申请(专利权)人:铜仁市林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