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5399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沿岩溶长度方向,将岩溶地表划分为多个连续施工区域;对每个施工区域,先在边界线上进行防护孔布孔,进行区域注浆帷幕施工,帷幕注浆施工完成后,再对边界线内部区域进行布注浆加固孔,最后进行内部充填注浆;防护孔采用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形成止水帷幕,首先对上部进行注浆,再向深部逐段推进,钻、注交替,利用孔口管止浆;加固孔注浆采用后退式注浆工艺,形成连续的注浆帷幕;内部充填钻孔区域采用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和孔内混合注浆工艺,根据破碎岩体不同深度段的加固要求,通过定域输浆管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过定域输浆管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过定域输浆管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岩溶充填
,具体涉及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
技术介绍
,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0003]岩溶区域注浆施工一般以惰性材料形成的浆液,以一定注浆压力注入溶洞、溶腔或是破碎溶蚀裂隙等。
[0004]在注浆加固过程中,岩溶区域的溶洞、溶腔以及破碎溶蚀裂隙等注浆很难完全密实,裂隙中布满空气、水或是黄泥杂质,传统的岩溶区注浆方法以钻机钻孔,注浆泵加压,把配置好的水泥浆液注入地层裂隙或是洞穴中,驱逐地层中裂隙中的空气、水或是黄泥等杂质并充填裂隙。
[0005]该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固地层,保障开挖稳定,但由于注浆工程是隐蔽工程,其注浆压力和注浆量难以实际掌握,浆液扩散距离不均,很难控制整个区域均匀注浆加固,一方面浆液容易发生跑浆,另一方面也无法完全充填裂隙,若注浆后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极易导致岩溶区施工时候发生危险,如加固不当时,TBM掘进隧道穿越地层时发生掘进姿态偏移,甚至是载头卡机情况,也不利于后续施工建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解决注浆过程中浆液扩散距离不均,易发生跑浆或难以密实充填待加固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该注浆工艺能有效增强加固区域周边地层的挤密程度,限制加固区充填浆液扩散范围,增强挤密效果,平衡注浆效果与施工成本之间的矛盾,确保注浆效果。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9]沿岩溶长度方向,将岩溶地表划分为多个连续施工区域;
[0010]对每个施工区域,先在边界线上进行防护孔布孔,进行区域注浆帷幕施工,帷幕注浆施工完成后,再对边界线内部区域进行布注浆加固孔,最后进行内部充填注浆;
[0011]防护孔采用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形成止水帷幕,首先对上部进行注浆,再向深部逐段推进,钻、注交替,利用孔口管止浆;
[0012]加固孔注浆采用后退式注浆工艺,形成连续的注浆帷幕;
[0013]内部充填钻孔区域采用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和孔内混合注浆工艺,根据破碎岩体不同深度段的加固要求,通过定域输浆管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使浆液在可控初凝时间内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后,黏度增长并将稳定在一特定黏度值保持设定时间。
[0014]上述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或多种实施例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5]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与技术,沿着岩溶发育待加固区工作面,结合物探资料和地质情况,将待加固区划分为多个连续的区域,依次对每个岩溶区域布设防
护孔并注浆施工形成连续的注浆帷幕,内排钻孔区域以分段注浆工艺、保压注浆工艺和深部控域工艺完全充填岩溶地貌内部溶洞、溶腔或是破碎溶蚀裂隙,控制深部注浆浆液扩散范围、扩散距离及浆液凝胶时间,该方法保障了浆液扩散损失率,实现了浆液扩散距离的可控化,能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浆液凝胶时间,具有初、终凝可控,扩散控制好等优点,较好的实现了区域扩散加固,保障了有效注浆。
[0016]根据精细化物探和钻孔取芯的分析结果,按照不同部位及溶洞、断层发育情况对其分区域进行加固,以帷幕钻孔形成注浆帷幕,控制充填浆液的扩散范围,每区段内不同的溶洞发育情况设置不同的注浆参数,结合地应力分布规律,采用不同的注浆工艺进行施作注浆施工,过程中动态调整注浆参数,实现精细化施工,防止产生不均匀变形,及时判断浆液跑浆扩散情况,采用量

压双控原则进行注浆过程的控制,并以帷幕防护孔作为排气孔排出裂隙内空气、水或是黄泥杂质。
附图说明
[0017]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与技术施工方法流程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钻孔结构示意图(a),(b)为套管和注浆管的相对位置主视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施工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后退式保压注浆工艺施工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施工图。
[0023]其中,1、套管;2、注浆管;3、隔压膨胀膜袋;4、第一段注浆区域;5、第二段注浆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专利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0025]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26]沿岩溶长度方向,将岩溶地表划分为多个连续施工区域;
[0027]对每个施工区域,先在边界线上进行防护孔布孔,进行区域注浆帷幕施工,帷幕注浆施工完成后,再对边界线内部区域进行布注浆加固孔,最后进行内部充填注浆;
[0028]防护孔采用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形成止水帷幕,首先对上部进行注浆,再向深部逐段推进,钻、注交替,利用孔口管止浆;
[0029]加固孔注浆采用后退式注浆工艺,形成连续的注浆帷幕;
[0030]内部充填钻孔区域采用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和孔内混合注浆工艺,根据破碎岩体不同深度段的加固要求,通过定域输浆管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使浆液在可控初凝时间内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后,黏度增长并将稳定在一特定黏度值保持设定时间。
[0031]隧道轴向两侧的防护孔采用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防止浆液不均匀扩散和一次成孔注浆造成塌孔卡钻,浆液达不到预期扩散加固范围,提高整体加固效果;其他非防护孔区
域的注浆加固孔采用是后退式注浆工艺,对其进行注浆施工,形成连续的注浆帷幕,减少大量复钻。
[0032]内部充填钻孔区域采用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及孔内混合注浆工艺,实现浆液在可控初凝时间内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后,黏度增长并将稳定在某一特定黏度值保持较长时间,控制深部注浆浆液扩散范围、扩散距离及浆液凝胶时间,达到较好的扩散加固效果。
[0033]防护孔在非防护孔区加固过程中,作为排气孔和排泥孔,内部充填注浆时裂隙内的空气、水和黄泥等杂质通过防护孔排出地表。
[003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岩溶地表划分施工区域时,根据综合物探和地质钻孔调研治疗,确定注浆治理范围和探测范围;根据物探反馈岩溶区域范围、岩溶发育情况及隧道上方的既有建筑物,进行注浆加固治理区域范围划分。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岩溶区域隧道中轴线两侧进行均匀布孔,相邻两排孔采用梅花形错开布置。
[0036]优选的,进行均匀布孔时,避开地标建筑物。
[0037]在一些实施例中,内部充填钻孔施工过程中,施工中间排钻孔时,采用较高压注浆,施工内部充填钻孔时,采用低压渗透充填方式进行注浆。
[0038]在一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沿岩溶长度方向,将岩溶地表划分为多个连续施工区域;对每个施工区域,先在边界线上进行防护孔布孔,进行区域注浆帷幕施工,帷幕注浆施工完成后,再对边界线内部区域进行布注浆加固孔,最后进行内部充填注浆;防护孔采用前进式分段注浆工艺形成止水帷幕,首先对上部进行注浆,再向深部逐段推进,钻、注交替,利用孔口管止浆;加固孔注浆采用后退式注浆工艺,形成连续的注浆帷幕;内部充填钻孔区域采用深部定域控制注浆工艺和孔内混合注浆工艺,根据破碎岩体不同深度段的加固要求,通过定域输浆管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使浆液在可控初凝时间内进入深部注浆薄弱区后,黏度增长并将稳定在一特定黏度值保持设定时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其特征在于:在对岩溶地表划分施工区域时,根据综合物探和地质钻孔调研治疗,确定注浆治理范围和探测范围;根据物探反馈岩溶区域范围、岩溶发育情况及隧道上方的既有建筑物,进行注浆加固治理区域范围划分。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其特征在于:沿岩溶区域隧道中轴线两侧进行均匀布孔,相邻两排孔采用梅花形错开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岩溶密实充填注浆工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继文赵笃坤周昆刘人太徐树军朱志敬马晨阳徐先杰伍雨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