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制备与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50578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制备和应用。该固体脂质纳米粒包载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卵磷脂和三油酸甘油酯等多种脂质作为脂质材料,通过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低剂量抗血管生成药物起效初期能引起肿瘤暂时性血管正常化的作用,结合脂质纳米载体包载并缓慢释放药物的特点,制备了能够使抗血管生成剂在肿瘤部位保持长时间、低浓度的脂质纳米粒,延长血管正常化效应的窗口期,实现了对肿瘤血管系统的重塑,为抗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策略。为抗肿瘤治疗研究提供新策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制备与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制药领域,涉及一种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及制备与应用, 是一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及脂质纳米粒在血管正常化研究和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恶性肿瘤,即癌症,目前仍是侵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对于肿瘤组 织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所处的组织环境,即肿瘤微环境,对于肿瘤生长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肿瘤异常的血管系统是导致肿瘤微环境低氧、低pH和高间充质压的原因之一,进一 步促进肿瘤恶化转移、抑制免疫细胞浸润、促进肿瘤产生对化疗和放疗的抗性。早期针对肿 瘤血管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直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通过抑制新血管的形成、破坏现有血 管、抑制氧气和营养的瘤内运输,以“饥饿疗法”消灭肿瘤。然而实际研究结果发现抗血管 生成疗法疗效不足,这主要是因为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较多,已有研究致力于开发多靶点 抑制剂,但仍很难避免代偿性途径的激活,使肿瘤组织产生耐药性;同时,有研究发现,过 高剂量的抗血管生成阻断可能使肿瘤血管被过度修剪,肿瘤血管系统的过度破坏导致渗漏加 重,反而促进肿瘤细胞通过血管间空隙外溢、出逃,导致了肿瘤的恶化转移。疗效不足、耐 药性和促进肿瘤恶化转移等问题限制了传统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发展。
[0003]随着肿瘤血管生成过程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学者发现:低剂量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作用初期能够减小血管尺寸和曲折度、诱导内皮细胞转向成熟表型、积极募集周细胞、使 基底膜正常化,从而诱导肿瘤血管暂时性地向更成熟、完整的表型变化,即短时间内促进血 管正常化。然而,低剂量抗血管生成剂的起效时间短,血管正常化窗口期窄,无法对肿瘤组 织产生显著影响;而更长久、更稳定的血管正常化窗口期有助于为后续疗法提供稳定、持续 性递送的通道,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助治疗效率;此外,长时间的血管正常化可能带来肿瘤微 环境的重塑,从而对肿瘤生长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实现长期、稳定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成 为了相关研究新的探索方向。
[0004]固体脂质纳米粒由甘油三酯、复合甘油酯等天然或合成的脂质材料制备,粒径在 50~1000nm之间。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药物载体能够延长药物半衰 期,促进药物体内长循环;其结构中的疏水性脂质核心可包裹难溶性药物;其亲水

疏水结构, 能够避开网状内皮系统的识别和清除。使用固体脂质纳米粒作为纳米载体负载抗血管生成药 物,可利用肿瘤细胞对脂质的需求将载体递送至肿瘤血管系统,并在肿瘤组织实现滞留和富 集;随后利用载体对药物的缓释作用,控制抗血管生成剂在肿瘤组织维持长时间、低浓度的 血管生成干预作用,实现长期肿瘤血管正常化。各项研究表明,肿瘤组织血管正常化降低了 组织间充质压,增加了灌注、氧合、免疫细胞浸润和药物递送,改善肿瘤微环境。此外,脂 质纳米粒的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结构稳定,易于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该纳米粒
以 抗血管生成药物为核心,表面包被一种或多种脂质材料,使纳米粒具备药物缓释的功能,能 够延长血管正常化窗口期,实现肿瘤血管正常化。所述促肿瘤血管正常化固体脂质纳米粒通 过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核心为抑制血管生成的亲脂性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纳米粒表 面包被的脂质重量为所负载药物的4~20倍,粒径为100~800nm。
[0006]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其中包含两种制备方法:
[0007]方法一为“一步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将脂质材料和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2)将步骤(2)得到的有机相在加热条件下注入到水相中,经过搅拌、离心和冷冻干 燥得到所述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固体脂质纳米粒。
[0008]方法二为“两步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将脂质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2)将步骤(1)得到的有机相在加热条件下注入到水中,经过搅拌、探头超声、旋转 蒸发、水浴超声分散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脂质粉末;(3)将步骤(2)得到固体脂质粉末再分散于水中,得到水相;(4)将脂溶性的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5)将步骤(4)得到的有机相在加热条件下注入到水相中,经过搅拌、离心和冷冻干 燥得到所述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
[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脂质材料选用单硬脂酸甘油酯、卵磷脂、硬脂酸或三油酸甘油酯 中的一种。有机溶剂为二甲亚砜、甲醇、N,N

二甲基甲酰胺或乙醇中的一种。所述的抗血管 生成抑制剂为脂溶性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选用凡德他尼、舒尼替尼或索拉菲尼。 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与脂质材料的重量百分比为5%~25%。选用卵磷脂与三油酸甘油酯作为脂 质材料组合时,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卵磷脂和三油酸甘油酯的最优质量比为6:22.5:7.5,此 时,得到的脂质纳米粒中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负载量达到16%(质量百分比)。
[0010]本专利技术方法得到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为100~800nm。
[0011]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制备抗肿 瘤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固体脂质纳米粒负载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实现了在体内促进肿瘤血 管正常化的药效学效应。实验证明,通过上述步骤方案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促进人脐静脉 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血管正常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上调。此外,本 专利技术提供的固体脂质纳米粒能促进模型小鼠体内肿瘤组织的血管系统周细胞覆盖率增加、改 善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
[0012]绝大部分实体瘤中均存在大量因血管生成导致的异常血管系统,其成为了肿瘤恶化 转移的原因之一。因此,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的治疗策略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可应用于多种 实体肿瘤的治疗。同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固体脂质纳米粒将固体脂质 纳米粒应用于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研究中,创新性地利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缓释功能,通过负 载抗血管生成剂,解决了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诱导血管正常化的时短、效率低,以及血管 过度破坏易引发肿瘤转移的问题;而且体内外实验表明,本专利技术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固体脂 质纳米粒可延长肿瘤血管正常化窗口期,实现稳定正常化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肿瘤微环境, 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转移,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附图说明
[0013]图1A为实施例1中制备的负载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的脂质纳米粒的透射电镜图, 图1B为室温静置0h、24h、48h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粒径分析图,表明实施例1中制备的 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0014]图2为实施例2中脂质纳米粒包载凡德他尼随时间释放曲线。
[0015]图3为实施例3中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模型细胞,负载凡德他尼的脂质纳米粒 的细胞血管生成与正常化相关蛋白VEGFR1、VEGFR2表达的Wester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该纳米粒以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药物为核心,表面包被一种或多种脂质材料,所述抗血管生成抑制剂为脂溶性抗血管生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表面包被的脂质材料重量为所负载药物的4~20倍,粒径为100~800nm。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两种方法获得,方法一为“一步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将脂质材料和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2)将步骤(1)得到的有机相在加热条件下注入到水相中,经过搅拌、离心和冷冻干燥得到所述的促肿瘤血管正常化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二为“两步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将脂质材料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得到有机相;(2)将步骤(1)得到的有机相在加热条件下注入到水中,经过搅拌、探头超声、旋转蒸发、水浴超声分散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脂质粉末;(3)将步骤(2)得到固体脂质粉末再分散于水中,得到水相;(4)将脂溶性的抗血管生成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弘沈若昱李沛蓉孟廷廷胡富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