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4851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及电子设备,包括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第二和第三透镜之间设有光学变焦元件;第一、第三和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余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一和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中置式光学变焦元件与多片透镜进行光学组合,从而缩小了镜头的前端体积;同时,通过对各透镜的屈折力及面型进行合理搭配,在实现自动变焦的同时满足了限制镜头前段最大有效镜的要求,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的解析力。头的解析力。头的解析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及电子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子产品发展和创新及对电子产品的轻薄需求,如今掀起了全面屏的热潮,一种新型对焦方式的镜头应运而生,这种镜头搭载了Tlens(可调焦透镜),Tlens在通电状态下表面曲率会发生变化,可以使镜头捕捉到更佳的画面,相比传统的马达对焦,Tlens同时优化了整体的尺寸和结构、减少了机械运动及带来的高功耗,实现前置可变焦的高像素镜头。
[0003]现有技术中,由于Tlens需要与其他透镜相配合才能够达到实际的拍摄需求,为了确保成像质量,通常采用多片透镜与Tlens相组合,这导致镜头的长度过大,难以适应如今消费市场对电子设备的轻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及电子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多片透镜与Tlens相组合,这导致镜头的长度过大,难以适应如今消费市场对电子设备的轻薄需求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包括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光学变焦元件、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
[0007]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8]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009]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
[0010]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0011]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
[0012]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
[0013]2.0<f/EPD;
[0014]其中,f为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焦距,EPD为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入瞳直径。
[0015]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
[0016]0.1<R11/R12<0.5;
[0017]其中,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18]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
[0019]3.0<(R21+R22)/(R21

R22)<5.4;
[0020]其中,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22为所述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21]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
[0022]0.05<Tlens/TTL<0.1;
[0023]其中,Tlens为所述光学变焦元件的厚度,TTL为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总长。
[0024]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
[0025]15.0<f3/CT3<30.0;
[0026]其中,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CT3为所述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0027]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
[0028]4.70<f4/CT4<6.05;
[0029]其中,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焦距,CT4为所述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0030]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
[0031]2.3<R52/Yc52<3.2;
[0032]其中,R52为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Yc52为所述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
[0033]可选地,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
[003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自动变焦透镜组件。
[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及电子设备,采用中置式光学变焦元件与多片透镜进行光学组合,从而缩小了镜头的前端体积;同时,通过对各透镜的屈折力及面型进行合理搭配,在实现自动变焦的同时满足了限制镜头前段最大有效镜的要求,从而显著提高了镜头的解析力。
附图说明
[00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38]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示意图;
[0039]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00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球差曲线图;
[0041]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示意图;
[0042]图5由左至右依序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00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球差曲线图;
[0044]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示意图;
[0045]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像散和畸变曲线图;
[004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的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球差曲线图。
[0047]上述图中:P1、第一透镜;P2、第二透镜;P3、光学变焦元件;P4、第三透镜;P5、第四透镜;P6、第五透镜;P7、红外滤光片;STO、光阑;S1、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2、第一透镜的像侧表面;S3、第二透镜的物侧面;S4、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S5、第三透镜的物侧面;S6、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S7、第四透镜的物侧面;S8、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S9、第五透镜的物侧面;S10、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S11、成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8]为使得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0050]此外,术语“长”“短”“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光学变焦元件、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所述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均为凹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2.0<f/EPD;其中,f为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焦距,EPD为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的入瞳直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0.1<R11/R12<0.5;其中,R11为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R12为所述第一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变焦透镜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变焦透镜组件满足如下条件:3.0<(R21+R22)/(R21

R22)<5.4;其中,R21为所述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肖怡陈天谋袁嘉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旭业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