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34134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包括脱碳主塔,脱碳副塔,连接管和支撑杆,所述的连接管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的右侧下部,另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的左侧下部;所述的支撑杆横向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和脱碳副塔之间的上部位置;所述的连接管的左侧呈喇叭状设置;所述的脱碳主塔和脱碳副塔通过连接管相互连通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述的支撑杆的设置有利于将脱碳主塔和脱碳副塔进行连接固定,保持两者之间的相互连接,增强稳定性;所述的连接管的左侧倾斜角度设置在度至度,能根据流体仿真效果,可以减少压力损失,并且烟气流经的更加顺畅;所述的除雾器能够消除99%以上的液滴,降低了烟气中持液量。降低了烟气中持液量。降低了烟气中持液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尾气处理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船舶碳排放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船舶碳排放量跟燃油的消耗量密切相关,一切影响船舶燃油消耗量的因素同样都能影响船舶的碳排放量。
[0003]2023年1月1日起,IMO将限制船舶碳排放,将会对船舶开展碳强度等级计算,目前最常用的是降速和加装碳捕集脱碳装置,以胺液和淡水混合液为洗涤介质,通过海水与烟气发生反应,起到将船舶尾气脱碳的目的。在脱碳塔主塔与副塔之间连接处容易导致烟气流体形成湍流,导致进气效果不好,从而影响脱碳效果。
[0004]另外,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13731134A,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船载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的装置及方法,用于解决船舶运输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包括船端系统和岸端系统,其中船端系统包括:脱碳塔、循环池、固液分离器、喷雾干燥器、储罐。
[0005]但是传统常规化工塔器设计中,主塔和副塔连接以管道直接连接方式,会导致压降比较大,流动效果差,并且冷却水在副塔区域冷却烟气后,一部分冷却水会随着烟气流入主塔,导致烟气中持液量过大、过饱和。
[0006]由鉴于此,专利技术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在副塔与主塔连接处采用喇叭口连接方式,可以减少压力损失,并且烟气流经的更加顺畅。
[0008]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包括脱碳主塔,脱碳副塔,连接管和支撑杆,所述的连接管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的右侧下部,另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的左侧下部;所述的支撑杆横向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和脱碳副塔之间的上部位置;所述的连接管的左侧呈喇叭状设置;所述的脱碳主塔和脱碳副塔通过连接管相互连通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的脱碳主塔又包括进入接管,主塔人孔门和主塔排废缓冲斗,所述的进入接管焊接在脱碳主塔的上部并与其内部相连通;所述的主塔人孔门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的左侧并与其内部相连通;所述的主塔排废缓冲斗一体化设置在脱碳主塔的下部。
[0010]优选的,所述的脱碳副塔又包括排放连接法兰,副塔人孔门和副塔排废缓冲斗,所述的排放连接法兰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的上部;所述的副塔人孔门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副塔排废缓冲斗一体化设置在脱碳副塔的下部。
[0011]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管的内部右侧位置螺栓连接有除雾器。
[0012]优选的,所述的连接管的左侧倾斜角度设置在18度至30度。
[0013]优选的,所述的主塔排废缓冲斗的下部螺栓连接有排放管。
[0014]优选的,所述的副塔排废缓冲斗的下部螺栓连接有排放管。
[0015]优选的,所述的除雾器能够消除99%以上的液滴。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所述的支撑杆的设置有利于将脱碳主塔和脱碳副塔进行连接固定,保持两者之间的相互连接,增强稳定性;
[0018]所述的连接管的左侧倾斜角度设置在度至度,能根据流体仿真效果,可以减少压力损失,并且烟气流经的更加顺畅;所述的除雾器能够消除99%以上的液滴,降低了会导致压降比较大,流动效果差的问题,并且冷却水在副塔区域冷却烟气后,减少了一部分冷却水会随着烟气流入主塔内,降低了烟气中持液量。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局部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
[0022]1、脱碳主塔;11、进入接管;12、主塔人孔门;13、主塔排废缓冲斗;2、脱碳副塔;21、排放连接法兰;22、副塔人孔门;23、副塔排废缓冲斗;3、连接管;31、除雾器;4、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0024]实施例:
[0025]如附图1至附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包括脱碳主塔1,脱碳副塔2,连接管3和支撑杆4,所述的连接管3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1的右侧下部,另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2的左侧下部;所述的支撑杆4横向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1和脱碳副塔2之间的上部位置;所述的连接管3的左侧呈喇叭状设置;所述的脱碳主塔1和脱碳副塔2通过连接管3相互连通设置。
[0026]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脱碳主塔1又包括进入接管11,主塔人孔门12和主塔排废缓冲斗13,所述的进入接管11焊接在脱碳主塔1的上部并与其内部相连通;所述的主塔人孔门12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1的左侧并与其内部相连通;所述的主塔排废缓冲斗13一体化设置在脱碳主塔1的下部。
[0027]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脱碳副塔2又包括排放连接法兰21,副塔人孔门22和副塔排废缓冲斗23,所述的排放连接法兰21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2的上部;所述的副塔人孔门22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2的左侧下部位置;所述的副塔排废缓冲斗23一体化设置在脱碳副塔2的下部。
[0028]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管3的内部右侧位置螺栓连接有除雾器31。
[0029]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管3的左侧倾斜角度设置在18度至30度。
[0030]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主塔排废缓冲斗13的下部螺栓连接有排放管。
[0031]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副塔排废缓冲斗23的下部螺栓连接有排放管。
[0032]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除雾器31能够消除99%以上的液滴。
[0033]工作原理
[0034]本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支撑杆4将脱碳主塔1和脱碳副塔2进行连接固定;所述的支撑杆4的设置有利于将脱碳主塔1和脱碳副塔2进行连接固定,保持两者之间的相互连接,增强稳定性;
[0035]烟气排放管通过进入接管11进入到脱碳主塔1的内部,经过连接管3和除雾器31的净化处理后进入到脱碳副塔2内即可,最后通过排放连接法兰21上部排放管排出即可;
[0036]所述的连接管3的左侧倾斜角度设置在18度至30度,能根据流体仿真效果,可以减少压力损失,并且烟气流经的更加顺畅;所述的除雾器31能够消除99%以上的液滴,降低了会导致压降比较大,流动效果差的问题,并且冷却水在副塔区域冷却烟气后,减少了一部分冷却水会随着烟气流入主塔内,降低了烟气中持液量。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其特征在于,该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包括脱碳主塔(1),脱碳副塔(2),连接管(3)和支撑杆(4),所述的连接管(3)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1)的右侧下部,另一端螺栓连接在脱碳副塔(2)的左侧下部;所述的支撑杆(4)横向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1)和脱碳副塔(2)之间的上部位置;所述的连接管(3)的左侧呈喇叭状设置;所述的脱碳主塔(1)和脱碳副塔(2)通过连接管(3)相互连通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船用碳捕集吸收塔装置的进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脱碳主塔(1)又包括进入接管(11),主塔人孔门(12)和主塔排废缓冲斗(13),所述的进入接管(11)焊接在脱碳主塔(1)的上部并与其内部相连通;所述的主塔人孔门(12)螺栓连接在脱碳主塔(1)的左侧并与其内部相连通;所述的主塔排废缓冲斗(13)一体化设置在脱碳主塔(1)的下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颖高云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太海碳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