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4130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2: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设置在绝缘基座内并与线缆的内导体电性接触的信号端子,以及设置在绝缘基座外侧并与线缆的屏蔽层电性接触的屏蔽壳。其中,信号端子包括基板、位于基板下方的接触部、位于基板后端的U型卡接部、位于基板前端的过渡段以及与过渡段相接并向后延伸的折弯部。当同轴线缆连接器装配线缆时,内导体穿过U型卡接部与信号端子电性连接,弯折折弯部内导体被夹持在U型卡接部与折弯部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具有高精度与高接触稳定性。度与高接触稳定性。度与高接触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线缆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在诸多电子产品与电子设备中,例如数字家电、安防监控、定位导航、自助服务终端等等,都采用的有微型同轴线缆连接器。随着对于传输速度与传输精度要求的提高,对于同轴线缆连接器的连接精度以及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同轴线缆连接器中信号端子与线缆一般通过点焊固定在一起,对于焊接工艺要求极高,在实际工业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焊接不良导致同轴线缆连接器出现接触不良,信号传输精度低等问题。
[0003]因此,亟需一种高精度,高接触稳定性的同轴线缆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在满足产品小型化的发展需求下,具有接触稳定性高,精度高等性能。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内的信号端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外侧的屏蔽壳,其中:
[0007]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下方的接触部,位于所述基板后端的U型卡接部,位于所述基板前端的过渡段,以及与所述过渡段相接并向后延伸的折弯部;
[0008]所述信号端子与线缆的内导体电性接触,所述屏蔽壳与所述线缆的屏蔽层电性接触;
[0009]当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装配线缆时,所述内导体穿过所述U型卡接部与所述信号端子电性连接,弯折所述折弯部,所述内导体被夹持在所述U型卡接部与所述折弯部之间。
[0010]优选地,所述U型卡接部的底部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线缆接触部。
[0011]优选地,所述U型卡接部的两侧侧壁上设有向内凸起的第二线缆接触部。
[0012]优选地,所述折弯部上设有向下凸起的第三线缆接触部。
[0013]优选地,所述折弯部上设有向下延伸的舌片结构。
[0014]优选地,所述基板上设有第一通孔结构,当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装配好线缆弯折所述折弯部后,所述第一通孔结构位于所述舌片结构的正下方。
[0015]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呈U型结构,所述第一通孔结构位于所述U型结构的底部。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在信号端子的基板的后端设置U型卡接部,基板的前端设置的过渡段向后延伸形成折弯部,线缆的内导体穿过U型卡接部,限制其左右发生晃动,向下弯折折弯部,使其末端位于U型卡接部的槽内,从而使得内导体被夹持在U型卡接部与折弯部之间,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不仅有利于提高同轴线缆连接器的接触稳定性,还有助于提高其精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轴线缆连接器(未扣合)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轴线缆连接器(未扣合)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轴线缆连接器(扣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轴线缆连接器(扣合)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轴线缆连接器(扣合)的第一剖面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同轴线缆连接器(扣合)的第二剖面示意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信号端子(未弯折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信号端子(弯折折弯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信号端子与线缆固定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0为图9所示信号端子与线缆固定在一起后的剖面示意图。
[0027]附图说明:100、绝缘基座;110、绝缘本体;120、压盖部;200、屏蔽壳;210、接合部;220、上盖体;300、信号端子;310、基板;311、第一通孔结构;320、接触部;330、U型卡接部;331、第一线缆接触部;332、第二线缆接触部;340、过渡段;350、折弯部;351、第三线缆接触部;352、舌片结构;400、线缆;410、内导体;420、绝缘层;430、屏蔽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9]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同轴线缆连接器由于焊接不良导致的接触不良、信号传输精度低的技术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上、上方、上侧、顶或顶部指的是同轴线缆连接器与对接连接器配合连接时同轴线缆连接器所在的方向,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下、下方、下侧、底或底部;后、后方或后端指的是线缆相对于信号端子所在的方向,与之相反的方向为前、前方或前端。
[0030]如图1至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
[0031]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100、设置在绝缘基座100内的信号端子300,以及设置在绝缘基座100外侧的屏蔽壳300。与同轴线缆连接器相接的线缆400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导体410、绝缘层420以及屏蔽层430,一般而言,在屏蔽层430的外侧往往还设有包覆层。同轴线缆连接器装配好线缆400的状态下,信号端子300与内导体410电性相接,屏蔽壳200与屏蔽层430电性相接。
[0032]其中,信号端子300包括基板310,位于基板310下方的接触部320,位于基板310后端的U型卡接部330,位于基板310前端的过渡段340,以及与过渡段340相接并向后延伸的折弯部350。接触部320用于与对接连接器(图中未示出)进行电性接触以传输信号和/或电力。当同轴线缆连接器装配好线缆400时,其内导体410穿过U型卡接部330,U型卡接部330限制内导体410在左右方向上发生晃动或者脱离信号端子300,此时弯折折弯部350,使其末端位于U型卡接部330的槽内,内导体410被夹持在U型卡接部330的底部与折弯部350之间,从而
可以确保同轴线缆连接器与线缆400之间形成稳定的电性接触。此外,U型卡接部330也易于进行点焊,以进一步确保同轴线缆连接器与线缆之间形成稳固的电性接触。
[0033]示例性的,在一具体实施方式当中,绝缘基座100包括绝缘本体110与压盖部120,屏蔽壳200包括接合部210与上盖体220,信号端子300包括基板310、接触部320、U型卡接部330、过渡段340与折弯部350。绝缘本体110位于接合部210的内部,接触部320位于绝缘本体110内并暴露于其底面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实现电性接触以传输信号和/或电力,接合部210与对接连接器的屏蔽结构电性接触以提高电磁屏蔽性能,防止发生信号泄露或者信号干扰。当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座,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内的信号端子以及设置在所述绝缘基座外侧的屏蔽壳,其中:所述信号端子包括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下方的接触部,位于所述基板后端的U型卡接部,位于所述基板前端的过渡段,以及与所述过渡段相接并向后延伸的折弯部;所述信号端子与线缆的内导体电性接触,所述屏蔽壳与所述线缆的屏蔽层电性接触;当所述同轴线缆连接器装配线缆时,所述内导体穿过所述U型卡接部与所述信号端子电性连接,弯折所述折弯部,所述内导体被夹持在所述U型卡接部与所述折弯部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卡接部的底部上设有向上凸起的第一线缆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海伟赖小林尹绪引
申请(专利权)人: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