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661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包括支柱和筒体,所述支柱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所述支柱均匀设置在筒体的下端,所述筒体顶部设置有封盖,所述筒体上部形状为圆柱形,所述筒体下部形状为锥台形,所述筒体上部外侧壁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进药口,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将污水沿旋流筒的切向形成旋流,使得污水中的颗粒悬浮物螺旋下沉,污水中的较轻的物料在中部形成螺旋上浮,同时,通过第一进药口和第二进药口向旋流筒内通入絮凝剂,进一步对污水中的废料进行沉淀,经过双重处理可以将污水中的废物料充分留存进行沉淀,使得废物料与水充分分离,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净化效果好。净化效果好。净化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尤其是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

技术介绍

[0002]浓缩减量单元是一种提高废水离子浓度,减少固化蒸发水量,减少末端固化系统负荷的有效手段。目前传统的浓缩减量单元主要有膜浓缩及多效蒸发类浓缩,但是各类技术均有各自的不足,膜浓缩存在运行成本高,预处理要求高等;多效蒸发工艺设备投资大,操作复杂,易堵塞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包括支柱和筒体,所述支柱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所述支柱均匀设置在筒体的下端,所述筒体顶部设置有封盖,所述筒体上部形状为圆柱形,所述筒体下部形状为锥台形,所述筒体上部外侧壁设置有第一进水口和第一进药口,所述第一进水口通过管道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进药口通过管道与外部的药剂管道连通,所述筒体下部外侧壁设置有第一清洗口和第二清洗口,所述第一清洗口和第二清洗口均通过管道与外部供水管道连通,所述筒体底部中间设置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通过外部管道与泥浆泵连通,所述筒体上部内侧壁设置有卡块,所述筒体内部同心设置有反应筒,所述反应筒卡接在卡块内,所述反应筒侧壁靠上位置设置有出液管和第一安装口,所述反应筒内设置有抽液管,所述抽液管上端与出液管连通,所述反应筒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口,所述反应筒内侧壁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块,所述反应筒内部同心设置有旋流筒,所述旋流筒为锥台结构,所述旋流筒下端卡接在第二安装口内并且穿过第二安装口延伸到反应筒外部,所述旋流筒上端卡接在两个连接块之间,所述旋流筒上端侧壁开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旋流筒下端侧壁开设有第二进药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第一进水口之间通过进水管道连通,所述进水管道穿过第一安装口,且所述第一安装口与进水管道接触处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二进药口与第一进药口之间通过进药管道连通,所述旋流筒顶部设置有端盖,所述端盖上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下端深入到旋流筒内部,所述筒体侧壁顶部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内开设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与出液管连通,所述出液口通过管道连通到外部。
[0005]具体工作时,将污水通过管道以及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通入旋流筒内,进入的污水沿旋流筒的切向形成旋流,使得污水中的颗粒悬浮物螺旋下沉,污水中的较轻的物料在中部形成螺旋上浮,与此同时,通过第一进药口和第二进药口向旋流筒内通入絮凝剂,一方面加速颗粒悬浮物聚集形成较大的悬浮物下沉,另一方面可以将较小的悬浮物进行聚集形成较大的颗粒沉淀,进一步对污水中的废料进行沉淀,经过双重处理可以将污水中的废物料充分留存进行沉淀,使得废物料与水充分分离,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净化效果好,
充分净化后的水经过溢流口排出到反应筒内,沉淀后的颗粒经旋流筒的底部出口落入到筒体内逐渐下沉到筒体底部堆积起来,每隔一段时间用泥浆泵将堆积起来的沉淀通过排渣口排出到筒体外部,防止沉淀长期堆积在筒体底部造成处理污水的能力下降,在处理沉淀时,可以通过第一清洗口和第二清洗口向筒体内通入清水辅助泥浆泵对筒体底部进行清理,有效提高筒体的使用寿命,处理效果好,同时,净化后的水通过抽液管、出液管和出液口流出作进一步使用,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能源。
[0006]优选的,所述筒体的锥台形侧壁上开设有维修口,所述维修口垂直筒体的锥台形侧壁开设,所述维修口端部活动设置有密封盖,当筒体底部处理不干净造成排渣口堵塞时,打开维修口通过人工对筒体进行充分清理,防止筒体堵塞造成设备损坏。
[0007]优选的,所述密封盖中部设置有拉手,方便打开维修口对筒体进行清理。
[0008]优选的,所述卡块端面为弧形,所述卡块的弧形端面与反应筒的外圆周面匹配,可以将反应筒稳固地卡接在卡块内,防止反应筒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口与旋流筒卡接处设置有密封圈,防止处理后的清水从接触处渗出,密封效果好。
[0010]优选的,所述第二进药口垂直于旋流筒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沿着旋流筒的切向设置,使得进入到旋流筒内的污水形成旋流,提高颗粒悬浮物的凝聚效率,同时,絮凝剂斜向上通入到旋流筒内可以防止絮凝剂较快的排出到旋流筒外部,反应更充分,提高絮凝剂的利用率。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1、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将污水沿旋流筒的切向形成旋流,使得污水中的颗粒悬浮物螺旋下沉,污水中的较轻的物料在中部形成螺旋上浮,与此同时,通过第一进药口和第二进药口向旋流筒内通入絮凝剂,一方面加速颗粒悬浮物聚集形成较大的悬浮物下沉,另一方面可以将较小的悬浮物进行聚集形成较大的颗粒沉淀,进一步对污水中的废料进行沉淀,经过双重处理可以将污水中的废物料充分留存进行沉淀,使得废物料与水充分分离,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净化效果好。
[0013]2、絮凝剂斜向上通入到旋流筒内可以防止絮凝剂较快的排出到旋流筒外部,反应更充分,提高絮凝剂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三维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整体结构剖视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整体结构轴测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中的反应筒和旋流筒连接关系三维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中的反应筒和旋流筒连接关系正视图;
[0020]图7为本技术中的反应筒和旋流筒连接关系剖视图;
[0021]图8为本技术中的旋流筒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2]图9为本技术中的旋流筒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支柱;2、筒体;21、第一进水口;22、第一进药口;23、第一清洗口;24、第二
清洗口;25、排渣口;26、维修口;3、封盖;4、卡块;5、反应筒;51、出液管;52、第一安装口;53、第二安装口;54、抽液管;55、连接块;6、旋流筒;61、第二进水口;62、第二进药口;7、端盖;8、溢流口;9、固定块;91、出液口;10、密封盖;11、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阅图1

9,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包括支柱1和筒体2,所述支柱1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所述支柱1均匀设置在筒体2的下端,所述筒体2顶部设置有封盖3,所述筒体2上部形状为圆柱形,所述筒体2下部形状为锥台形,所述筒体2 上部外侧壁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1和第一进药口22,所述第一进水口21通过管道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泥旋流浓缩塔,包括支柱(1)和筒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1)设置有三个,且三个所述支柱(1)均匀设置在筒体(2)的下端,所述筒体(2)顶部设置有封盖(3),所述筒体(2)上部形状为圆柱形,所述筒体(2)下部形状为锥台形,所述筒体(2)上部外侧壁设置有第一进水口(21)和第一进药口(22),所述筒体(2)下部外侧壁设置有第一清洗口(23)和第二清洗口(24),所述筒体(2)底部中间设置有排渣口(25),所述筒体(2)上部内侧壁设置有卡块(4),所述筒体(2)内部同心设置有反应筒(5),所述反应筒(5)卡接在卡块(4)内,所述反应筒(5)侧壁靠上位置设置有出液管(51)和第一安装口(52),所述反应筒(5)内设置有抽液管(54),所述抽液管(54)上端与出液管(51)连通,所述反应筒(5)底部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安装口(53),所述反应筒(5)内侧壁上设置有两个连接块(55),所述反应筒(5)内部同心设置有旋流筒(6),所述旋流筒(6)为锥台结构,所述旋流筒(6)下端卡接在第二安装口(53)内并且穿过第二安装口(53)延伸到反应筒(5)外部,所述旋流筒(6)上端卡接在两个连接块(55)之间,所述旋流筒(6)上端侧壁开设有第二进水口(61),所述旋流筒(6)下端侧壁开设有第二进药口(62),所述第二进水口(61)与第一进水口(21)之间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飞跃黄贤赠金显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瑞拓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