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置物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3496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6 1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一种能兼顾提高吊货网使用状态中行李安放于车身的安放性能,以及提高与置物室的使用目的相匹配的后备箱板的布局自由度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所述置物室结构具备后备箱板(5)、安装在后备箱板(5)并能卡止覆盖行李的吊货网(14)的钩构件(8)、构成置物室的内侧面的内装构件(6)以及被卡合部(9),其中,被卡合部(9)设于内装构件(6)且能与钩构件(8)卡合,并在与钩构件(8)卡合的状态下制约后备箱板(5)在上下方向的移动。钩构件(8)能切换为与被卡合部(9)卡合的卡合状态以及该卡合已解除的非卡合状态,且通过钩构件(8)卡止吊货网(14)来保持卡合状态。(14)来保持卡合状态。(14)来保持卡合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置物室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置物室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在将行李放置在车辆置物室的情况下,一般会使用吊货网来防止行李在车辆行驶中移动。
[0003]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置物室结构具备配置在置物室的地板上方的后备箱板,在后备箱板设有能卡止设在吊货网周缘的钩的被卡止部。在该置物室结构中,在吊货网从上方覆盖了载置于后备箱板的行李的状态下,使该吊货网的钩卡止在后备箱板的被卡止部,由此得以防止行李在车辆行驶中移动。
[0004]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35767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置物室结构中,通过将吊货网侧的钩卡止在后备箱板的被卡止部来将行李固定在后备箱板,但当车辆在阶梯差大的路面等行驶时,行李及后备箱板会一起进行振动。因此存在如下担忧,即,因后备箱板与覆盖置物室内侧面的内装构件(Interior parts)的接触而在座舱内产生异响,甚至因与后备箱板的接触而使内装构件受损。
[0006]此外,近年来,为提高置物室的便利度,提出了后备箱板的正反两面都能使用的双面结构、后备箱板的高度能够改变的置物室结构等各种置物室结构,也出现了提高后备箱板布局自由度的需求。
[0007]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能兼顾提高吊货网使用状态中行李安放于车身的安放性能,以及提高与置物室的使用目的相匹配的后备箱板的布局自由度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
[0008]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后备箱板,配置在构成置物室地面的地板的上方,并能装载行李;钩构件,安装在所述后备箱板,并能卡止覆盖所述行李的吊货网;内装构件,构成所述置物室的内侧面;被卡合部,其设于所述内装构件且能与所述钩构件卡合,在与所述钩构件卡合的状态下制约所述后备箱板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其中,所述钩构件能切换为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以及该卡合已解除的非卡合状态,且通过所述钩构件卡止所述吊货网来保持所述卡合状态。
[000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被卡合部设在构成置物室的内侧面的内装构件,安装在后备箱板的钩构件能切换为与该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以及该卡合已解除的非卡合状态。
钩构件通过覆盖行李的吊货网被钩构件卡止来保持该卡合状态。通过保持该卡合状态,能够制约后备箱板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在该技术方案中,后备箱板及行李二者均为通过钩构件固定在内装构件的状态,因此,能在车辆行驶时抑制行李和后备箱板因振动而活动。
[0010]另外,在钩构件和被卡合部的卡合已解除的非卡合状态下,后备箱板不受内装构件束缚,能自由改变配置,如正反翻转、改变高度位置等,因此,能够提高与置物室的使用目的相匹配的后备箱板的布局自由度。
[0011]在上述车辆的置物室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钩构件具有卡止所述吊货网的网卡止部、以及与所述内装构件侧的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
[00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钩构件通过其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卡合而转变为卡合状态,并在覆盖行李的吊货网已卡止在钩构件的网卡止部时保持该卡合状态,由此能够制约后备箱板在上下方向的移动。
[0013]在上述车辆的置物室结构中,优选为,还具备设于所述内装构件并支撑所述后备箱板的第1支撑部、以及在较该第1支撑部而言的下方的位置支撑所述后备箱板的第2支撑部,所述被卡合部分别设在所述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
[00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即使在通过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之中任意一者对后备箱板进行支撑的状态下,也能使后备箱板侧的钩构件与被卡合部卡合,并能够将后备箱板和行李固定在内装构件。
[0015]在上述车辆的置物室结构中,优选为,在所述后备箱板形成从该后备箱板的正面贯通至反面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所述钩构件配置为能切换为所述卡合状态和所述非卡合状态,并且在所述卡合状态下向所述后备箱板的所述正面和所述反面这两个面突出,并能通过从该后备箱板突出的部分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
[001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钩构件以能切换为卡合状态和非卡合状态的方式安装于从后备箱板的正面贯通至反面的开口部的内部。在卡合状态时,钩构件向后备箱板的正面和反面这两个面突出,并能通过从该后备箱板突出的部分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由此,即使将后备箱板的正面和反面之中任意一者朝向上方使用,也能从后备箱板的上方使吊货网卡止在钩构件。
[0017]在上述车辆的置物室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钩构件安装在所述后备箱板且旋转自如,由此能切换为所述卡合状态和所述非卡合状态。
[001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钩构件安装在后备箱板且旋转自如,通过钩构件旋转从而能切换为卡合状态和非卡合状态。因此,钩构件的支撑部分的结构简单,并且能轻松进行使钩构件在非卡合状态和卡合状态之间切换的操作。
[0019]上述车辆的置物室结构中,优选为,所述钩构件安装在所述后备箱板,且在与所述吊货网卡止时从所述非卡合状态转变为所述卡合状态。
[002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钩构件在与吊货网卡止时从非卡合状态转变为卡合状态,因此无需进行使钩构件从非卡合状态转变为卡合状态的手动操作。
[0021]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车辆的置物室结构,能兼顾提高吊货网使用状态中行李安放于车身的安放性能,以及提高与置物室的使用目的相匹配的后备箱板的布局自由度。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的结构斜视示意说明图;图2是在图1中构成座舱内侧面的内装构件所设置的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以及在各支撑部所设置的被卡合部的放大斜视图;图3是图2的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以及在各支撑部所设置的被卡合部的主视图;图4是图1的后备箱板的俯视图;图5是图1的后备箱板的后视图;图6是图1中在后备箱板侧端的开口部所设置的钩构件与在内装构件所设置的被卡合部卡合的作业的斜视说明图;图7是钩构件介由框构件设于图1中后备箱板的侧端的开口部而成的结构的放大斜视图;图8是图1置物室结构中的后备箱板的一例布局的说明图,即,后备箱板的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配置在同一高度的状态的截面说明图;图9是图1置物室结构中的后备箱板的另一例布局的说明图,即,后备箱板的前侧部分配置在上层的第1支撑部、后侧部分配置在下层的第2支撑部、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在上下方向上层叠的状态的截面说明图;图10是图1置物室结构中的后备箱板的又一例布局的说明图,即,后备箱板的前侧部分配置在上层的第1支撑部、后侧部分配置在下层的第2支撑部的车辆后方侧、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呈阶梯状配置的状态的截面说明图;图11是图1置物室结构中的后备箱板的又一例布局的说明图,即,后备箱板的前侧部分配置在下层的第2支撑部、后侧部分配置在上段的第1支撑部的车辆后方侧、前侧部分与后侧部分呈阶梯状配置的状态的截面说明图;图12是图1置物室结构中的后备箱板的又一例布局的说明图,即,后备箱板的前侧部分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置物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备箱板,配置在构成置物室的地面的地板的上方,并能装载行李;钩构件,安装在所述后备箱板,并能卡止覆盖所述行李的吊货网;内装构件,构成所述置物室的内侧面;被卡合部,设于所述内装构件且能与所述钩构件卡合,在与所述钩构件卡合的状态下制约所述后备箱板在上下方向的移动;其中,所述钩构件能切换为与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以及该卡合已解除的非卡合状态,且通过所述钩构件卡止所述吊货网来保持所述卡合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钩构件具有卡止所述吊货网的网卡止部以及与所述内装构件侧的所述被卡合部卡合的卡合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1支撑部,设于所述内装构件并支撑所述后备箱板;第2支撑部,在较该第1支撑部而言的下方的位置支撑所述后备箱板;其中,所述被卡合部分别设于所述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1支撑部,设于所述内装构件并支撑所述后备箱板;第2支撑部,在较该第1支撑部而言的下方的位置支撑所述后备箱板;其中,所述被卡合部分别设于所述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置物室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备箱板形成有从该后备箱板的正面贯通至反面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所述钩构件配置为能切换为所述卡合状态和所述非卡合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真治宫本圭太川浦贵文桑村骏平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