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插头、充电插座、车辆、充电桩及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20052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17
本公开涉及一种充电插头、充电插座、车辆、充电桩及充电系统,该充电插头包括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第一极柱的外表面用于与充电插座的插孔的内壁面接触,第一极柱的外表面和插孔的内壁均设置为导电面,第二极柱上设置有插槽,插槽的内壁用于与充电插座的插块的外表面接触,插槽的内壁和充电插座的插块的外表面均设置为导电面;其中,第一极柱和第二极柱中一者用于与车辆的电池的正极或充电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另一者用于与电池的负极或充电电源的负极电连接。该充电插头的第一极柱的外表面和第二极柱的插槽的内壁的面积大,允许流通的电流大,充电效率高。充电插头用于和充电插座接触的表面的电阻小,充电插头的产热小,安全性高。安全性高。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插头、充电插座、车辆、充电桩及充电系统


[0001]本公开涉及充电连接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充电插头、充电插座、车辆、充电桩及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动车辆的发展,人们对电动车辆的续航能力和充电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动车辆的充电时间会影响用户对电动车辆的使用,而现有的电动车辆的充电装置通常有着电流大小的限制,而无法实现超大功率的充电,电动汽车的充电效率低且充电时间长,对用户的使用造成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插头、充电插座、车辆、充电桩及充电系统,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插头,包括:
[0005]第一极柱,所述第一极柱的外表面用于与充电插座的插孔的内壁面接触,所述第一极柱的外表面和所述插孔的内壁均设置为导电面;
[0006]第二极柱,所述第二极柱上设置有插槽,所述插槽的内壁用于与充电插座的插块的外表面面接触,所述插槽的内壁和充电插座的插块的外表面均设置为导电面;
[0007]其中,所述第一极柱和所述第二极柱中的一者用于与车辆的电池的正极或充电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另一者用于与所述电池的负极或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电连接。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极柱的内部具有中空部,且所述中空部的一端开放;
[0009]所述第二极柱绝缘设置在所述中空部内,所述插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极柱面向中空部的开放端的端面。
[0010]可选地,所述插槽形成为径向尺寸沿远离所述端面的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插槽,所述锥形插槽用于与所述充电插座上呈锥形的所述插块的形状适配。
[0011]可选地,所述充电插头上设置有第一磁吸结构,所述第一磁吸结构用于与所述充电插座上的第二磁吸结构吸合,以实现所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插座的自动插接。
[0012]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插座,包括:
[0013]插孔,所述插孔的内壁用于与充电插头的第一极柱的外表面面接触,所述插孔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极柱的外表面均设置为导电面;
[0014]插块,所述插块的外表面用于与充电插头的插槽的内壁面接触,所述插块的外表面和所述插槽的内壁均设置为导电面,
[0015]其中,所述插孔和所述插块中的一者用于与车辆的电池的正极或充电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另一者用于与所述电池的负极或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电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插块绝缘设置于所述插孔内。
[0017]可选地,所述插块形成为径向尺寸沿靠近插孔的开口的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插
块,所述锥形插块用于与所述充电插头上呈锥形的插槽的形状适配。
[0018]可选地,所述充电插头上设置有第二磁吸结构,所述第二磁吸结构用于与充电插头上的第一磁吸结构吸合,以实现充电插头与所述充电插座的自动插接。
[0019]可选地,所述插孔的内壁和所述插块之间设置有为中空的绝缘件,所述绝缘件的内部容纳有冷却液。
[0020]本公开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电池和上述的充电插头或上述的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插头或所述充电插座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0021]本公开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充电桩,包括上述的充电插头或上述的充电插座。
[0022]本公开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包括上述的车辆和上述充电桩,所述车辆和所述充电桩中的一者设置有所述充电插头,另一者设置有所述充电插座,所述充电桩设计为能够通过所述充电插头和所述充电插座给所述车辆上的电池供电。
[00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极柱的外表面和第二极柱的插槽的内壁的面积大,能够允许流通的电流大,充电效率高。并且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的接触表面的电阻小,充电插头在充电过程中的产热小,安全性高。对于上述充电插头应用于车辆的实施例而言,由于充电插头上供电流在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之间流通的充电面积大,该充电插头能够允许大电流充电,能够提高车辆电池的充电效率,降低车辆充电的等待时长,且充电插头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小,充电安全性高。
[0024]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2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6]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处于未插接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7]图2是沿图1中“A

A”线进行剖切的截面图;
[0028]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充电插头和充电插座处于插接状态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9]图4是沿图3中“B

B”线进行剖切的截面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
充电插头;11

第一极柱;111

中空部;12

第二极柱;121

插槽;13

第一磁吸结构;2

充电插座;21

插孔;22

插块;23

第二磁吸结构;24

绝缘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0033]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0034]相关技术中的充电插头通常采用触点接触方式实现与充电插头的导电连接,充电插头上通常设置有触针,充电插座上设置有与触针接触的触点,触针的端部和触点相互接触以传递电流,虽然触针的端部和触点之间为小面积的面接触,但触针能够与触点接触并导电的接触面积很小,该接触面积在触针的整体面积中的占比小,触针和触点的接触可以视为点接触。触点的端面受到充电插头的尺寸的限制,触针能够和触点接触的面积小,其允许流通的电流小,充电效率低。相关技术中的电动车辆通常采用上述的充电插头,由于触针能够和触点接触的面积有限,从而限制了电动车辆的充电效率,电动车辆在充电过程中无法使用,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0035]如图1至图4所示,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充电插头1,该充电插头1包括第一极柱11和第二极柱12,第一极柱11的外表面用于与充电插座2的插孔21的内壁面接触,第一极柱11的外表面和插孔21的内壁均设置为导电面。第二极柱12上设置有插槽121,插槽121的内壁用于与充电插座2的插块22的外表面面接触,插槽121的内壁和充电插座2的插块22的外表面均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极柱(11),所述第一极柱(11)的外表面用于与充电插座(2)的插孔(21)的内壁面接触,所述第一极柱(11)的外表面和所述插孔(21)的内壁均设置为导电面;第二极柱(12),所述第二极柱(12)上设置有插槽(121),所述插槽(121)的内壁用于与充电插座(2)的插块(22)的外表面面接触,所述插槽(121)的内壁和所述插块(22)的外表面均设置为导电面;其中,所述第一极柱(11)和所述第二极柱(12)中的一者用于与车辆的电池的正极或充电电源的正极电连接,另一者用于与所述电池的负极或所述充电电源的负极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11)的内部具有中空部(111),且所述中空部(111)的一端开放;所述第二极柱(12)绝缘设置在所述中空部(111)内,所述插槽(121)设置于所述第二极柱(12)面向中空部(111)的开放端的端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121)形成为径向尺寸沿远离所述端面的方向逐渐减小的锥形插槽,所述锥形插槽用于与所述充电插座(2)上呈锥形的所述插块(22)的形状适配。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插头(1)上设置有第一磁吸结构(13),所述第一磁吸结构(13)用于与所述充电插座(2)上的第二磁吸结构(23)吸合,以实现所述充电插头(1)与所述充电插座(2)的自动插接。5.一种充电插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孔(21),所述插孔(21)的内壁用于与充电插头(1)的第一极柱(11)的外表面面接触,所述插孔(21)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极柱(11)的外表面均设置为导电面;插块(22),所述插块(22)的外表面用于与充电插头(1)的插槽(121)的内壁面接触,所述插块(22)的外表面和所述插槽(12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锃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