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318570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加热箱和第一反应釜,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添剂组件,所述加热箱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反应釜,所述第二反应釜的内部设置有搅拌组件,所述第二反应釜的一端通过连通管与第一反应釜连通,所述添剂组件包括漏斗管和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双轴电机带动第二反应釜在加热箱的内部转动,并且通过第二反应釜转动啮合齿轮轴转动,从而使齿轮轴带动搅拌轴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二反应釜的沥青不停的发生变化,使得沥青可以快速均匀加热,有效的提高了沥青的反应速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沥青生产加工
,尤其涉及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呈液态,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
[0003]现有的双釜循环反应系统中,通常采用加热釜和常温釜,因为沥青生产时需要添加不同种类的添加剂,以此来适配不同种类的添加剂与沥青搅拌融合时所需的温度不同,现有的加热釜通常采用外部加热设备对加热釜的外表面加热,由于沥青层堆积时,温度传导较慢,所以加热釜内部的沥青层无法快速受热,从而延长了沥青的反应时间和反应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加热箱和第一反应釜,所述固定块上设置有添剂组件,所述加热箱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加热箱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反应釜,所述第二反应釜的内部设置有搅拌组件,所述第二反应釜的一端通过连通管与第一反应釜连通,所述添剂组件包括漏斗管和通槽,所述通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块,所述漏斗管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密封板,所述活塞块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且位于活塞块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伸缩杆和连接弹簧。
[000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7]所述漏斗管的底端与通槽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反应釜一端的转动管转动贯穿加热箱并与通槽连通。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有加热箱顶部的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两个输出端的外表面均通过皮带分别与第二反应釜两端转动管的外表面传动连接。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所述固定块远离加热箱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斜齿盘,所述双轴电机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斜齿轴,所述斜齿盘与所述斜齿轴啮合。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所述斜齿盘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连接板的一侧活动连接。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反应釜内壁上的搅拌轴,所述所述第二反应釜靠近固定块一端的转动管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固定块的背面转动连接有齿轮轴,所述齿轮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所述齿轮轴的另一端通过皮带与搅拌轴依次贯穿活塞块和连接板的一端传动连接。
[0016]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通过设置双轴电机带动第二反应釜在加热箱的内部转动,并且通过第二反应釜转动啮合齿轮轴转动,从而使齿轮轴带动搅拌轴反向转动,从而使第二反应釜的沥青不停的发生变化,使得沥青可以快速均匀加热,并且通过双轴电机转动的同时会带动凸轮转动,凸轮转动后会在连接弹簧的配合下,使得活塞块做往复运动,活塞块移动便于带动密封板转动,从而将漏斗管封住,并且活塞块可以将通过漏斗管流下来的添加剂推送至第二反应釜内部进行搅拌融合,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第二反应釜定量添加添加剂,有效的提高了沥青的反应速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的整体外部结构主视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的整体内部结构纵剖主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的整体内部结构纵剖侧视图;
[0021]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2]图例说明:
[0023]1、基座;2、固定块;3、加热箱;4、第一反应釜;5、第二反应釜;6、连通管;7、漏斗管;8、通槽;9、活塞块;10、密封板;11、连接板;12、伸缩杆;13、连接弹簧;14、双轴电机;15、斜齿盘;16、斜齿轴;17、凸轮;18、搅拌轴;19、第一齿轮;20、齿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参照图1

4,本技术提供的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包括基座1,基座1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加热箱3和第一反应釜4,第一反应釜4的内部可设置搅拌设备,加热箱3内部采用加热管,固定块2上设置有添剂组件,加热箱3上设置有驱动组件,加热箱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反应釜5,第一反应釜4和第二反应釜5大小均保持相同,第二反应釜5的内部设置有搅拌组件,第二反应釜5的一端通过连通管6与第一反应釜4连通,添剂组件包括漏斗管7,和通槽8,漏斗管7可设置倾斜,便于添加剂下料至通槽8的内部,第二反应釜5一端的转动管转动贯穿加热箱3并与通槽8连通,通槽8的大小与第二反应釜5一端的转动管大小相同,漏斗管7的底端与通槽8的顶部连通,通槽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块9,活塞块9与通槽8相适配,漏斗管7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密封板10,密封板10在活塞块9的推动下转动,可以对漏斗管7进行阻挡,活塞块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1,连接板11的一侧且位于活塞块9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2和连接弹簧13,设置伸缩杆12用于限制连接
板11的移动方向。
[0026]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有加热箱3顶部的双轴电机14,双轴电机14连接外部电源和控制开关,双轴电机14通过固定件固定安装在加热箱3的内部,双轴电机14两个输出端的外表面均通过皮带分别与第二反应釜5两端转动管的外表面传动连接,第二反应釜5的两端转动管及双轴电机14的两个输出端上均设置有配套的皮带及皮带轮,固定块2远离加热箱3的一侧转动连接有斜齿盘15,双轴电机1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斜齿轴16,斜齿盘15与斜齿轴16啮合,斜齿盘15与斜齿轴16相适配,并且斜齿盘15的转速小于斜齿轴16的转速,斜齿盘1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凸轮17,凸轮17与连接板11的一侧活动连接,连接板11在连接弹簧13的作用下与凸轮17的外表面抵接,搅拌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在第二反应釜5内壁上的搅拌轴18,第二反应釜5靠近固定块2一端的转动管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9,固定块2的背面转动连接有齿轮轴20,齿轮轴20的一端与第一齿轮19啮合,齿轮轴20的另一端通过皮带与搅拌轴18依次贯穿活塞块9和连接板11的一端传动连接,齿轮轴20的一端与搅拌轴1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的顶部从左至右依次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加热箱(3)和第一反应釜(4),所述固定块(2)上设置有添剂组件,所述加热箱(3)上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加热箱(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反应釜(5),所述第二反应釜(5)的内部设置有搅拌组件,所述第二反应釜(5)的一端通过连通管(6)与第一反应釜(4)连通,所述添剂组件包括漏斗管(7)和通槽(8),所述通槽(8)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块(9),所述漏斗管(7)的底部转动连接有密封板(10),所述活塞块(9)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1),所述连接板(11)的一侧且位于活塞块(9)的上方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2)和连接弹簧(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斗管(7)的底端与通槽(8)的顶部连通,所述第二反应釜(5)一端的转动管转动贯穿加热箱(3)并与通槽(8)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双釜循环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有加热箱(3)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忠炜顾爱华张小钢郭连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威克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