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30969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包括弯梁、纵梁、横撑梁以及车顶板,弯梁跨设于车体的上方,弯梁在车体的走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且两端分别与车体两侧的车顶边梁相连;纵梁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弯梁之间,且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横撑梁与弯梁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横撑梁的两端分别与弯梁的内侧壁相连;车顶板包覆于弯梁和纵梁的外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顶结构,利用弯梁、纵梁以及对应设置在弯梁下方的横撑梁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利用车顶板包覆在上述框架结构的外部,有效的保证了车顶结构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车顶结构抵抗变形的性能,避免了车顶结构受到外部冲击造成的变形损坏。顶结构受到外部冲击造成的变形损坏。顶结构受到外部冲击造成的变形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车顶结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车辆功能要求的逐渐多样化,对现有车体结构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对车顶变形量的需求,要求车顶结构具有更好的抗物体冲击的能力。现有车体的车顶结构一般由车顶弯梁、纵梁、下边梁和车顶板组成。车顶弯梁、纵向梁以及边梁形成整体框架,结合外部的车顶板形成整个车顶结构。
[0003]上述车顶结构采用简单的板梁结构,虽然具有平整的外观,但是上述结构不具备防冲击变形的能力,车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极容易出现塌陷和凹坑,造成车体结构损坏的同时,还影响了车顶结构的整体安全性能,难以保证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利用弯梁和横撑梁的结合,使车顶结构具有更好的抵抗冲击和变形的能力,提高了车顶结构的结构强度,保证了司乘人员乘车的安全性。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顶结构,包括:
[0006]弯梁,跨设于车体的上方,弯梁在车体的走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弯梁的两端分别与车体两侧的车顶边梁相连;
[0007]纵梁,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弯梁之间,纵梁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
[0008]横撑梁,与弯梁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横撑梁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弯梁的内侧壁相连;
[0009]车顶板,包覆于弯梁和纵梁的外部。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弯梁向上弧形起拱,横撑梁连接于弯梁的高度方向的中部。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顶结构还包括设置车门上方的门上横梁,横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车体两侧的两个门上横梁上,弯梁的两端也分别连接于车体两侧的两个门上横梁的顶面上。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纵梁的截面为V形,纵梁的两侧上缘分别与车顶板相连。
[0013]一些实施例中,纵梁的两侧边缘分别具有向相背离的一侧延伸的连接部,连接部贴合于车顶板的内壁上,且与车顶板相连。
[00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相邻两个横撑梁之间设有两个辅助梁,辅助梁沿车体的走向延伸、且对称布设在车体轴线的两侧。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横撑梁的上边缘分别具有向靠近弯梁的一侧延伸、且与弯梁的内壁相连的辅助连接板,辅助连接板设有两个,且分别靠近横撑梁的两端设置。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横撑梁上设有沿车体的走向贯通的减重孔,弯梁上也设有沿车体的走向贯通的减重孔。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顶板的内壁上设有抗变形涂料层。
[0018]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结构,利用弯梁、纵梁以及对应设置在弯梁下方的横撑梁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利用车顶板包覆在上述框架结构的外部,有效的保证了车顶结构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车顶结构抵抗变形的性能,避免了车顶结构受到外部冲击造成的变形损坏。
[0019]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轨道车辆包括车顶结构。该轨道车辆可借助弯梁、纵梁以及横撑梁形成高强度的结构支撑骨架,结合车顶板的包覆作用形成车顶结构,体现了车顶结构良好的抗变形能力,提高了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保障了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轨道车辆的俯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A

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图2中Ⅰ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图1中B

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现有车顶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7]1、弯梁;11、减重孔;2、纵梁;21、连接部;3、横撑梁;31、辅助梁;32、辅助连接板;4、车顶板;5、门上横梁;6、车顶边梁;7、车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
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1]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技术提供的车顶结构及轨道车辆进行说明。车顶结构,包括弯梁1、纵梁2、横撑梁3以及车顶板4,弯梁1跨设于车体7的上方,弯梁1在车体7的走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弯梁1的两端分别与车体7两侧的车顶边梁6相连;纵梁2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弯梁1之间,纵梁2在车体7的宽度方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横撑梁3与弯梁1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横撑梁3沿车体7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弯梁1的内侧壁相连;车顶板4包覆于弯梁1和纵梁2的外部。
[0032]本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车顶结构,利用弯梁1、纵梁2以及对应设置在弯梁1下方的横撑梁3形成整体的框架结构,并利用车顶板4包覆在上述框架结构的外部,有效的保证了车顶结构的结构强度,提高了车顶结构抵抗变形的性能,避免了车顶结构受到外部冲击造成的变形损坏。
[0033]实际加工过程中,纵梁2可采用角断面、矩形断面、乙形断面和V型断面等多种不同形式,均能实现连接相邻两个弯梁1、并与弯梁1形成框架结构的效果,以保证车顶结构的结构支撑性能。
[0034]本实施例中,采用开口向上的V型断面结构,使车顶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变形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设置了端部与弯梁1相连的横撑梁3,横撑梁3对弯梁1可起到二次结构增强作用,便于减小车顶的结构变形,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梁,跨设于车体的上方,所述弯梁在所述车体的走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所述弯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体两侧的车顶边梁相连;纵梁,分别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弯梁之间,所述纵梁在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排布有若干个;横撑梁,与所述弯梁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横撑梁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弯梁的内侧壁相连;车顶板,包覆于所述弯梁和所述纵梁的外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梁向上弧形起拱,所述横撑梁连接于所述弯梁的高度方向的中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结构还包括设置车门上方的门上横梁,所述横撑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车体两侧的两个所述门上横梁上,所述弯梁的两端也分别连接于所述车体两侧的两个所述门上横梁的顶面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截面为V形,所述纵梁的两侧上缘分别与所述车顶板相连。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两侧边缘分别具有向相背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申孙洪猛邢磊张国栋王磊刘彤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