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磨抛力-位-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系统及终端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9642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材料磨抛加工技术领域,公开了机器人磨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系统及终端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材料磨抛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系统及终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复杂曲面零件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保证零件表面的轮廓度和粗糙度,复杂曲面零件一般经过铣削加工后还需磨抛处理。
[0003]目前,手工抛光仍是复杂表面的主要精加工方法,但手工抛光存在加工效率低、精度低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自动化加工方法。目前国内外主要有多轴机床抛光和机器人抛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可以显着提高加工效率和表面质量,但多轴机床抛光也有明显的缺点:成本高,加工方式固定,灵活性差等。机器人加工为复杂表面的抛光提供了新思路,与多轴机床相比,机器人具有成本低、灵活性好、操作空间大等优点。机器人磨抛应用越来越广泛。
[0004]复杂曲面零件在磨抛时,由于工件轮廓各点曲率不一样,为保证恒定的材料去除深度,确保轮廓精度,需对磨抛工艺参数进行规划。磨抛工艺参数一般包括法向接触力、磨抛工件的进给速度、磨抛工具的线速度等。目前,磨抛工艺参数是通过建立材料去除模型规划的。
[0005]在众多影响磨抛加工效率和质量的因素中,由于磨抛接触力直接决定材料去除率,并且影响最终成品的轮廓精度,因此,沿着工件磨抛路径规划接触力是一个重要问题。通常将接触力控制为恒定,来确保工件上的材料去除率均匀。然而,对于曲率变化较大的复杂曲面零件(例如叶盘叶片),恒定接触力的材料去除率在不同加工位置差异性会较大,很容易导致一些加工位置出现过抛或者欠抛等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工件不同位置所需要的材料去除量,同时规划复杂曲面零件不同位置的接触力是非常重要的。
[0006]沿着工件磨抛路径规划磨抛进给速度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通常将进给速度控制为恒定,进给速度太小导致磨抛加工效率低,进给速度太大则影响磨抛加工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工件不同位置处的进给速度进行规划。
[0007]复杂曲面零件在磨抛加工过程中,磨抛接触力的大小和进给速度是影响磨抛质量的关键。为保证恒定的材料去除深度,确保轮廓精度,提高加工效率,需在复杂曲面不同加工位置对接触力大小和进给速度进行规划。然而,在实际的复杂曲面加工过程中,通常取恒定磨抛接触力和恒定进给速度进行磨抛,没有对接触力和进给速度进行规划,这样会造成材料去除深度不一致,加工效率低等问题。
[0008]综上所述,为了有效保证整体叶盘磨抛加工后的表面粗糙度和表面一致性,提高磨抛加工效率,在材料去除精度和机器人驱动系统约束的条件下,对工件不同加工位置的接触力和进给速度进行规划,实现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复杂曲面磨抛加工。
[0009]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0010](1)手工抛光存在加工效率低、精度低等问题;在实际的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加工过程中,通常取恒定磨抛接触力和恒定进给速度进行磨抛,没有对接触力和进给速度进行规划,会造成材料去除深度不一致,加工效率低等问题。
[0011](2)将接触力控制为恒定来确保工件上的材料去除率均匀的方法,对于曲率变化较大的复杂曲面零件,恒定接触力的材料去除率在不同加工位置差异性会较大,容易导致加工位置出现过抛或者欠抛等问题。
[0012](3)若将进给速度控制为恒定,则进给速度太小导致磨抛加工效率低,进给速度太大则影响磨抛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1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系统及终端,具体涉及一种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
[0014]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所述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包括:
[0015]确定复杂曲面磨抛零件,通过实验获得工件材料的材料去除率模型,进行材料去除量约束下不同加工位置的磨抛法向接触力规划;生成磨抛刀具轨迹,将刀具轨迹位置和方向B样条光顺,进给驱动系统约束下不同加工位置的进给速度规划;通过工件不同加工位置的接触力和进给速度的共同规划,实现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进而实现高效率高精度的复杂曲面磨抛加工。
[0016]进一步,所述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建立工件材料去除率模型;
[0018]S2,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根据工件材料去除模型规划磨抛接触力;
[0019]S3,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对软件生成的刀具轨迹进行插值和光顺,实现连续的进给速度;
[0020]S4,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在机器人驱动系统约束条件下,规划磨抛进给速度;
[0021]S5,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建立力



速度混合约束下的磨抛工艺规划,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复杂曲面磨抛加工。
[0022]进一步,所述步骤S1中的工件材料去除率模型通过系列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通过开展系列磨抛实验获取磨抛材料去除的实验数据,建立磨抛深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参数辨识得到材料去除率模型当中的未知参数的值,从而获得工件材料的材料去除率模型。
[0023][0024]其中,h是材料去除深度;K
p
是Preston常数,由接触轮和工件的材料、磨抛接触压力和相对线速度的各种磨抛参数组成;B是综合影响因素,R1是接触轮半径,N
r
是主轴转速,
v
w
是工具

工件相对进给速度,F是磨抛法向接触力,E是工件和工具的等效弹性模量,W为接触轮宽度;R是工件和接触轮的等效半径;k是补偿系数。
[0025]所述步骤S2中的根据工件材料去除模型规划磨抛接触力包括:
[0026]材料去除的深度h是接触力F、主轴转速N
r
、刀具

工件相对进给速度v
w
、等效半径R的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得到的材料去除模型为依据,分析整体叶盘叶片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去除精度和接触力约束。
[0027]为保证在机器人磨抛加工过程中材料去除深度满足加工要求,整体叶盘叶片不同位置的接触力满足以下要求:
[0028][0029]接触力大小应该满足:
[0030]F≤F
max

[0031]其中,F
max
表示接触力的最大允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建立工件材料去除率模型;S2,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根据工件材料去除模型规划磨抛接触力;S3,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对软件生成的刀具轨迹进行插值和光顺,实现连续的进给速度;S4,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在机器人驱动系统约束条件下,规划磨抛进给速度;S5,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建立力



速度混合约束下的磨抛工艺规划,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复杂曲面磨抛加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工件材料去除率模型通过系列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得到;通过开展系列磨抛实验获取磨抛材料去除的实验数据,建立磨抛深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参数辨识得到材料去除率模型当中的未知参数的值,从而获得工件材料的材料去除率模型;其中,h是材料去除深度;K
p
是Preston常数,由接触轮和工件的材料、磨抛接触压力和相对线速度的各种磨抛参数组成;B是综合影响因素,R1是接触轮半径,N
r
是主轴转速,v
w
是工具

工件相对进给速度,F是磨抛法向接触力,E是工件和工具的等效弹性模量,W为接触轮宽度;R是工件和接触轮的等效半径;k是补偿系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根据工件材料去除模型规划磨抛接触力包括:材料去除的深度h是接触力F、主轴转速N
r
、刀具

工件相对进给速度v
w
、等效半径R的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得到的材料去除模型为依据,分析整体叶盘叶片加工过程中的材料去除精度和接触力约束;为保证在机器人磨抛加工过程中材料去除深度满足加工要求,整体叶盘叶片不同位置的接触力满足以下要求:接触力大小应该满足:F≤F
max
;其中,F
max
表示接触力的最大允许值;将接触力约束转化为:
材料去除模型和接触力约束转化为: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的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对软件生成的刀具轨迹进行插值和光顺,实现连续的进给速度包括:将离散刀具轨迹的刀尖位置和刀具方向在工件坐标系中进行光顺;通过软件生成离散的刀尖位置坐标P=[P
x
,P
y
,P
z
]
T
和刀尖方向坐标O=[O
i
,O
j
,O
k
]
T
;对磨抛刀具位置和刀轴方向在不同坐标系下分别采用B样条曲线进行拟合,生成样条曲线P(u)和O(w);利用多项式函数u(s)和w(s)分别将刀具位置的样条参数u和刀具方向的样条参数w拟合到刀具位移弧长上,实现位置参数u和方向参数w统一关联到弧长参数s上,便于对复杂曲面零件不同位置处进行速度规划。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杂曲面零件机器人磨抛力



速度协同工艺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的针对具体的磨抛场景,在机器人驱动系统约束条件下规划磨抛进给速度包括:工业机器人的关节指令为θ(t)=[θ1,θ2,θ3,θ4,θ5,θ6]
T
,θ
i
(i=1,2,...,6)代表关节i的运动指令;通过机器人逆运动学将末端位姿矩阵转化得到机器人关节角坐标:θ(t)=Inv(P(t),O(t));其中,Inv(P(t),O(t))表示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学逆变换,P(t)和O(t)分别代表刀具刀尖位置和刀具方向的位置坐标;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吉祥陈海清齐睿彬丁汉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