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吉超专利>正文

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52950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钻修井设备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装置。包括双向排管装置、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和双向俘获转运装置,双向排管装置包括排管架,排管架两端分别设置有升降机构;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包括斜向上布置的输送带和转运平台,输送带的工作面上设置有升降拨叉,输送带下端位于排管架端部下方,转运平台设置于输送带上端部一侧;双向俘获转运装置包括装设于转运轨道的转运小车,转运轨道指向井口方向,转运小车上设置有抓管机构,抓管机构设置于转运平台下方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降低人工劳动强度,配合工业控制系统实现起下管作业的全程自动化。管作业的全程自动化。管作业的全程自动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钻修井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管柱起下是地下资源勘探开发等行业特别是石油钻井及修井作业中必不可少、耗时较多、职工劳动强度最大的工序。
[0003]现有管柱起下方式主要是延用数十年来老石油以人力或半人力为主的做法,即利用两个吊卡交替悬吊管柱(单根或立柱)上提下放,通过将管柱丝扣连接或卸开,达到将管柱连续下入井内或从井内起出的目的。期间,起下管柱的两端都必须有人配合开合吊卡、控制管柱。具体起管柱程序:内、外钳工分别将游动滑车上的吊环挂在悬挂井内管柱的吊卡双耳上,上提游车起出一节管柱,内外钳工抬动另一吊卡卡住下一节管杆的接箍,下放稳定管杆,卸开连接丝扣,人力将卸开并悬空的管柱推离井口,并由其他人在另一端适时打开吊卡并配合将管柱移竖在井架或水平放置在地面上。下放吊卡,拉出吊环并挂在悬挂待起管柱的吊卡上,如此反复直到将全部管柱起完。下管柱程序为起管柱程序的逆操作。
[0004]现行管柱起下方式的不足:一是现行吊卡、管柱都十分沉重,人力操作十分费力;二是需要地面钻台上的多人配合(一次起多根时还需要空中平台人员配合)、占用人力资源多;三是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作为高危险行业,笨重的体力劳动、室外严寒酷暑等恶劣的作业环境极易造成安全事故及停工,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装置。
[0006]解决井口钻台和二层平台人力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减少室外直接操作人员,实现高温严寒恶劣条件下的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
[0007]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系统,包括按管杆输送顺序依次排布于井口一侧的双向排管装置、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和双向俘获转运装置,所述双向排管装置包括排管架,排管架两端分别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包括斜向上布置的输送带和转运平台,所述输送带的工作面上设置有升降拨叉,所述输送带下端位于排管架端部下方,所述转运平台设置于输送带上端部一侧;所述双向俘获转运装置包括装设于转运轨道的转运小车,所述转运轨道指向井口方向,所述转运小车上设置有抓管机构,所述抓管机构设置于转运平台下方一侧。
[0009]进一步的,所述排管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排管纵梁,两排管纵梁端部下方分别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为液压升降柱。
[0010]进一步的,所述排管纵梁外侧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排管拨叉,所述排管拨叉一侧设有排管齿轮轴,所述排管齿轮轴转动设置于排管纵梁,各排管齿轮轴通过同步齿形带传
动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转运平台呈U形,两端延伸至所述输送带上端两侧;所述转运平台两端外侧设有转运拨叉。
[0012]进一步的,所述转运平台中部设置有缓冲拨叉,所述缓冲拨叉一端转动设置于转运平台,另一端延伸至抓管机构。
[0013]进一步的,所述转运小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四角转动设置有脚轮;所述车架呈H形,由小车横梁和两条小车纵梁连接组成;所述抓管机构包括抓管转轴,抓管转轴上固设有抓管立杆,抓管立杆顶端设有管爪,所述抓管转轴转动设置于小车横梁正上方。
[0014]进一步的,所述抓管立杆顶端设有抓管连杆,所述抓管连杆两端分别设置有管爪。
[0015]进一步的,还包括井口管杆俘获垂直起下装置,所述井口管杆俘获垂直起下装置包括两组分置于井口两侧的垂向爬行机构和起落臂,所述爬行机构一高一低设置,所述爬行机构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起落臂,所述起落臂端部设有接箍卡爪,所述两组爬行机构所处平面与所述转运轨道垂直。
[0016]进一步的,所述爬行机构包括设置于井口一侧的垂向滑杆,所述垂向滑杆顶端设置有爬行绞盘,所述爬行绞盘的缆索连接滑块;所述起落臂设置于滑块侧壁。
[0017]进一步的,所述爬行绞盘的缆索一端与滑块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平衡块。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技术将管杆从地面散乱状态排齐,从水平状态竖起,从场地移动到井口,从单根连接成管柱,从井口下入井内。或反之实现逆操作。全流程实现机械自动化操作,操作简便,结构简单,安装检修方便,使用成本低。借助部分局部监控设备,仅需1-2人在室内即可完成管柱的起下作业,大大减少人力资源及职工劳动强度,最重要的是有效减少了高危环境下操作人员数量,提高了自动化水平,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前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右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图1中A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6是图2中B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7是图2中C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排管纵梁,2、液压升降柱,3、排管拨叉,4、输送带,5、输送架,6、转运平台,7、缓冲拨叉,8、转运轨道,9、双向绞盘,10、转运小车,11、抓管机构,12、垂向滑杆,13、滑块,14、爬行绞盘,15、起落臂,16、平衡块,101、挡板,301、排管齿轮轴,302、同步齿形带,501、升降拨叉,601、转运拨叉,701、第一液压伸缩杆,702、弹簧避震杆,1001、脚轮,1002、小车纵梁,1003、小车横梁,1101、抓管转轴,1102、抓管立杆,1103、抓管连杆,1104、管爪,1501、接箍卡爪,1502、第二液压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9]实施例一:
[0030]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系统,包括双向排管装置、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和双向俘获转运装置。双向排管装置、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和双向俘获转运装置按管杆输送顺序依次排布于井口一侧。
[0031]双向排管装置用于存放管杆,包括由两条互相平行的排管纵梁1组成的排管架,排管纵梁1端部下方设置有液压升降柱2,液压升降柱2由液压站驱动升降,通过排管纵梁1前端或后端的液压升降柱2的同步升降来调整排管纵梁1前倾或后倾,管杆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前滚或后滚,便于取管和存管。
[0032]本实施例中排管纵梁1外侧沿长度方向还设有若干排管拨叉3。排管拨叉3为三叶状,也可以是单叶或两叶,叶与叶之间的间距以能够拨动管杆为准。排管拨叉3固设于排管齿轮轴301一端,排管纵梁1为矩形管,侧壁开设有若干与排管拨叉3对应的轴承孔,排管齿轮轴301通过轴承转动装设于排管纵梁1侧壁的轴承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系统,包括按管杆输送顺序依次排布于井口一侧的双向排管装置、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和双向俘获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排管装置包括排管架,排管架两端分别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双向升降转运装置包括斜向上布置的输送带(4)和转运平台(6),所述输送带(4)的工作面上设置有升降拨叉(501),所述输送带(4)下端位于排管架端部下方,所述转运平台(6)设置于输送带(4)上端部一侧;所述双向俘获转运装置包括装设于转运轨道(8)的转运小车(10),所述转运轨道(8)指向井口方向,所述转运小车(10)上设置有抓管机构(11),所述抓管机构(11)设置于转运平台(6)下方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管架包括两互相平行的排管纵梁(1),两排管纵梁(1)端部下方分别设置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为液压升降柱(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管纵梁(1)外侧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排管拨叉(3),所述排管拨叉(3)一侧设有排管齿轮轴(301),所述排管齿轮轴(301)转动设置于排管纵梁(1),各排管齿轮轴(301)通过同步齿形带(302)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平台(6)呈U形,两端延伸至所述输送带(4)上端两侧;所述转运平台(6)外侧设有转运拨叉(60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入井管杆全自动起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平台(6)中部设置有缓冲拨叉(7),所述缓冲拨叉(7)一端转动设置于转运平台(6),另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传强赵吉越王霞赵显赵吉超张宝岭
申请(专利权)人:赵吉超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