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90863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36
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其包括一个子模,以及一个母模。所述子模包括一个第一突出部,以及两个一凹陷部。两个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陷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所述母模包括一个第二凹陷部,以及两个第二突出部。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设置有一个第一卡接部,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设置有一个第二卡接部。本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卡接,以使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在所述衬套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卡接,以使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在所述衬套主体的另一侧,从而使得所述子模与所述母模卡紧。得所述子模与所述母模卡紧。得所述子模与所述母模卡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衬套
,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衬套是自动化、工程机械等行业种常用的零部件。衬套的材料为复合材料,常用的有钢背+铜层+PTFE层,或者钢背+铜层+PEEK层等等。采用过盈配合将衬套压入轴承座孔中,衬套内孔与运动轴之间采用间隙配合,进行往复运动或者旋转运动。常规的衬套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口式,一种是搭扣式。随着市场对衬套承载性的要求提高,而高承载衬套开发需要采用高承载材料,由于高承载材料的硬度和屈服强度较大,导致成型和整形阶段后,直口式的衬套开口缝较大,不符合厂家的使用标准。而搭扣式的衬套在成型阶段时,无法将子母搭扣锁紧,会形成弹开状。常见的搭扣式的衬套包括一个衬套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衬套主体两端的卡扣结构,通过卡扣结构使得所述衬套主体弯曲形成套装。
[0003]专利号CN201720671748.3,专利名为衬套和具有该衬套的发动机,公开了一种衬套,包括衬套本体;衬套油槽,所述衬套油槽设置在所述衬套本体的内表面上,所述衬套油槽包括:衬套第一油槽和衬套第二油槽,所述衬套第一油槽具有衬套第一油槽内接口和衬套第一油槽外接口,所述衬套第一油槽外接口延伸至所述衬套本体的其中一个端面处,所述衬套第一油槽内接口与所述衬套第二油槽沿所述衬套本体的周向延伸。在使用的时候,其可以对安装在衬套上的零部件进行充分润滑。然而其不能够在成型阶段就能相互卡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以满足上述需求。
[0005]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其包括一个设置在衬套主体一端的子模,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衬套主体另一端的母模。所述子模包括一个第一突出部,以及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两侧的第一凹陷部。两个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陷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以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基部形成一个第一收束段。所述母模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位置对应的第二凹陷部,以及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凹陷部位置对应的第二突出部。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以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开口处形成一个第二收束段。所述第一收束段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收束段。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与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凹陷底部与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设置有一个第一卡接部。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相互背离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卡接部。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和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凹陷底部均为圆弧形,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圆弧形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圆弧形半径。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陷部的横截面包括一个呈圆弧形的槽底,以及两条设置在
所述槽底两侧的直线形槽壁,所述第二突出部的截面包括一个呈圆弧形的末端突起,以及两条设置在所述末端突起两侧的直线型外边。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部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凸部延伸方向具有一个夹角,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部延伸方向和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凸部延伸方向的交点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内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陷方向和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延伸方向的夹角范围为5
°‑
15
°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与端面之间距离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陷底部与端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圆弧形半径大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圆弧形半径。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包括一个设置在衬套主体一侧的子模,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衬套主体另一侧的母模。所述子模包括一个第一突出部,以及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两侧的第一凹陷部。所述母模包括一个第二凹陷部,以及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部两侧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设置有一个第一卡接部,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上的相互背离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卡接,以使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在所述衬套主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卡接,以使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在所述衬套主体的另一侧,从而使得所述子模与所述母模卡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
[0014]图2为图1的搭扣结构配合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6]如图1至图2所示,其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衬套主体一端的子模1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衬套主体另一端并与所述子模相互扣合的母模20。可以想到的是,还包括一些功能模块,如设置在所述衬套主体外部的镀层等,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17]所述子模10包括一个第一突出部11,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11 两侧的第一凹陷部12,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末端的第一卡接部 14。两个所述第一凹陷部12的凹陷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基部位置形成一个第一收束部13。所述第一突出部11与两个所述第一凹陷部12之间平滑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凹陷部12与所述衬套主体的端面之间平滑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末端,以及所述第一凹陷部12的凹部均为圆弧形,且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圆弧形半径不小于所述第一凹陷部12的圆弧半径。所述第一突出部11在所述子模10与所述母模20 卡接时,起到主要卡接效果。所述第一突出部11超出所述衬套主体的端面的长度,与所述第一凹陷
部12的槽底离所述衬套主体的端面的长度相等,从而能够稳定卡接。
[0018]所述母模20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突出部11位置对应的第二凹陷部21,以及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部21的两侧并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凹陷部12 位置对应的第二突出部22。所述第二突出部22的突出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从而使得所述第二凹陷部21的槽口部分形成一个第二收束部23。所述第二凹陷部21的槽深小于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突出长度,从而使得当所述第一突出部11卡装在所述第二凹陷部21内时,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末端卡装在所述第二凹陷部21的一侧。所述第二凹陷部21的末端和所述第二突出部22的末端均为圆弧形,且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圆弧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凹陷部21的圆弧钣金。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22的相互背离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卡接部24。当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22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凹陷部12卡接时,所述第二卡接部24卡装在所述第一凹陷部12的侧面,且两个所述第二卡接部24和所述第一突出部11的末端分设在所述衬套主体的两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包括一个设置在衬套主体一端的子模,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衬套主体另一端的母模,所述子模包括一个第一突出部,以及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部两侧的第一凹陷部,两个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凹陷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以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基部形成一个第一收束段,所述母模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突出部位置对应的第二凹陷部,以及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两侧并与所述第一凹陷部位置对应的第二突出部,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突出延伸方向之间具有一个夹角,以在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开口处形成一个第二收束段,所述第一收束段的宽度不大于所述第二收束段,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与端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凹陷底部与端面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设置有一个第一卡接部,两个所述第二突出部的相互背离的一侧设置有一个第二卡接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高承载衬套的搭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末端和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凹陷底部均为圆弧形,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圆弧形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圆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学峰顾力伟陆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长盛滑动轴承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