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7787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22 12:19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多个支撑杆组件呈剪叉结构连接在一起;在剪叉结构的X型连接处多个支撑杆组件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连接机构相连接;在剪叉结构的V型连接处多个支撑杆组件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连接机构相连接;在第一转动连接机构和第二转动连接机构位置处设置有角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通过将多个支撑杆组件呈剪叉结构连接在一起;在使用时将传感器探头可移动地设置在支撑杆组件上并设置直线光栅位移传感器,从而可以方便、准确地调整传感器探头的位置。感器探头的位置。感器探头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列车表面裂纹检测相关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声发射检测作为基于“应力波”的传感手段,在材料、压力容器、管道、风电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相比其他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无需扫查作业,可实时捕捉裂纹发生和扩展的动态过程;较振动信号更敏感,波形具有局部性; AE信号频率范围宽、信息量大,能更早发现结构件早期故障;通过多传感器定位分析还可以找到裂纹(声源)位置,准确定位缺陷部位对列车运营与维护有重要意义。
[0003]然而受过高的灵敏度、多传感器缺陷定位等因素影响,声发射检测对传感器安装和传感器布置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支臂机构用于调整传感器探头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
[0005]所述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包括多个支撑杆组件;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呈剪叉结构连接在一起;其中,在所述剪叉结构的X型连接处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连接机构相连接;在所述剪叉结构的V型连接处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连接机构相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机构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机构位置处设置有角度传感器。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支撑杆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丝杆和直线光栅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平行设置;所述丝杆和所述直线光栅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中;并且,在设置有所述丝杆的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上沿轴向设置有开口。
[0007]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机构包括连接件、法兰轴承、第一套管组件、第二套管组件和第一压力轴承;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通过所述法兰轴承套接在所述连接件上;所述第一压力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之间;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上,使得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呈X型连接结构。
[0008]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机构还包括连接套管组件;所述连接套管组件连接在所述连接件上;并且,所述连接套管组件与所述法兰轴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压力轴承。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第四套管、第一连接片和连接管;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所述第三套管和所述第四套管呈阵列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片上;所述第一套管、所述第二套管、所述第三套管和所述第四套管均具有第一开口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开口部上设置有第一快拆
管夹;所述连接管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片上;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包括第五套管、第六套管、第七套管、第八套管和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五套管、所述第六套管、所述第七套管和所述第八套管呈阵列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片上;所述第五套管、所述第六套管、所述第七套管和所述第八套管均具有第二开口部;并且在所述第二开口部上设置有第二快拆管夹;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一压力轴承套接在所述连接管上;并且所述第一压力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管套接在所述法兰轴承上,使得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通过所述法兰轴承套接在所述连接件上。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转动连接机构包括第三套管组件、第四套管组件和第三压力轴承;所述第三套管组件和所述第四套管组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三压力轴承可转动的相连接;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三套管组件和所述第四套管组件上,使得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呈V型连接结构。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三套管组件包括第三连接片、第九套管和第十套管;所述第九套管和所述第十套管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片上;所述第九套管和所述第十套管具有第三开口部;在所述第三开口部上设置有第三快拆管夹;所述第四套管组件包括第四连接片、第十一套管和第十二套管;所述第十一套管和所述第十二套管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片上;所述第十一套管和所述第十二套管具有第四开口部;在所述第四开口部上设置有第四快拆管夹;所述第三压力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片与所述第四连接片之间,使得所述第三套管组件和所述第四套管组件之间能够相对转动。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所述剪叉结构的自由端位置处设置有端部连接件。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为碳纤维管;在所述第一支撑杆或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标尺刻度。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通过将多个支撑杆组件呈剪叉结构连接在一起;在剪叉结构的X型连接处多个支撑杆组件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连接机构相连接;在剪叉结构的V型连接处多个支撑杆组件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连接机构相连接;并且,在第一转动连接机构和第二转动连接机构位置处设置有角度传感器,在使用时将传感器探头可移动地设置在支撑杆组件上并设置直线光栅位移传感器,从而可以方便、准确地调整传感器探头的位置。
[0017]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可以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说明。通过对以下描述和相应附图的检查或者对实施例的生产或操作的了解,本技术的一部分附加特性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明显的。本技术披露的特性可以通过对以下描述的具体实施例的各种方法、手段和组合的实践或使用得以实现和达到。
附图说明
[0018]在此所述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在各图中,相同标号表示相同部件。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中X 型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中V型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中剪叉自由端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图7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中第一转动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中第一转动连接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9、图10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中第二转动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图1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示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中端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包括多个支撑杆组件(100);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100)呈剪叉结构连接在一起;其中,在所述剪叉结构的X型连接处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100)之间通过第一转动连接机构(200)相连接;在所述剪叉结构的V型连接处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100)之间通过第二转动连接机构(300)相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机构(200)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机构(300)位置处设置有角度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撑杆(110)、第二支撑杆(120)、丝杆(130)和直线光栅位移传感器;所述第一支撑杆(110)和所述第二支撑杆(120)平行设置;所述丝杆(130)和所述直线光栅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杆(110)或所述第二支撑杆(120)中;并且,在设置有所述丝杆(130)的所述第一支撑杆(110)或所述第二支撑杆(120)上沿轴向设置有开口(14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机构(200)包括连接件(210)、法兰轴承(220)、第一套管组件(230)、第二套管组件(240)和第一压力轴承(250);所述第一套管组件(230)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240)通过所述法兰轴承(220)套接在所述连接件(210)上;所述第一压力轴承(250)设置在所述第一套管组件(230)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240)之间;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100)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套管组件(230)和所述第二套管组件(240)上,使得多个所述支撑杆组件(100)呈X型连接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机构(200)还包括连接套管组件(260);所述连接套管组件(260)连接在所述连接件(210)上;并且,所述连接套管组件(260)与所述法兰轴承(22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压力轴承(270)。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感器探头支臂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组件(230)包括第一套管(231)、第二套管(232)、第三套管(233)、第四套管(234)、第一连接片(235)和连接管(236);所述第一套管(231)、所述第二套管(232)、所述第三套管(233)和所述第四套管(234)呈阵列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片(235)上;所述第一套管(231)、所述第二套管(232)、所述第三套管(233)和所述第四套管(234)均具有第一开口部(237);并且在所述第一开口部(237)上设置有第一快拆管夹(238);所述连接管(236)垂直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片(235)上;所述第二套管组件(240)包括第五套管(241)、第六套管(242)、第七套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韬潘世祺杨宁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民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