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527390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5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包括顶升单元、控制单元、反力结构、底模、盖梁和盖梁吊具,顶升单元为多点异步或同步控制的液压、气压的压力传输介质的顶升装置,用于顶升盖梁;控制单元对顶升单元顶升位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预制件脱模
,具体涉及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及脱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盖梁指的是为支承、分布和传递上部结构的荷载,在排架桩墩顶部设置的横梁。预制盖梁由于具有较大的截面抗扭强度、抗弯强度,施工方便、造价低廉、节省工期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预制盖梁使用分体模具浇筑制作而成,在制作完成后,需进行脱模工序。外形平整的侧模和不受盖梁重力作用的顶模容易脱模,由于在浇注成型过程中混凝土会收缩,且盖梁底部有凸台等较复杂的设计,导致盖梁和模具底模之间脱模的阻力大大增加,如果只在盖梁顶部使用吊装,盖梁会连同底模被一同吊起,也难以使盖梁与底模分离。加之盖梁体积重量庞大,都大大增加了预制脱模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和方法,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盖梁底模脱模,保证盖梁生产流程在脱模环节的顺利进行。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0005]顶升单元,位于盖梁底模下方,用以顶升盖梁;
[0006]控制单元,用于控制顶升单元顶升缸位移,可对多个顶升缸进行异步或同步控制,即对每个顶升缸进行独立控制或多个顶升缸同步控制,以使多个预设顶点处的顶升位移控制在预设阈值内;
[0007]反力结构,与底模连接;
[0008]底模,开设有连通顶升单元与盖梁的通孔;
[0009]盖梁,为利用盖梁模具制成的混凝土预制盖梁成品,下端具有凸台等影响脱模的较复杂设计,为一种新型盖梁产品;
[0010]盖梁吊具,下端吊钩可勾在盖梁上部预埋的吊耳上,用于辅助盖梁顶升作业,待盖梁脱离底模后的吊装转移。
[0011]优选的,所述顶升单元为多点异步或同步控制的液压、气压的压力传输介质的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设有包括多个顶升作业的顶升缸结构。
[0012]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顶升单元所有顶升缸的顶升位移,控制精度小于等于
±
1毫米。
[0013]优选的,所述反力结构包括反力结构上端和反力结构下端,所述反力结构上端位于所述底模下端,所述反力结构下端位于所述顶升单元上,顶升作业时所述反力结构上端与所述反力结构下端锁合,将所述底模固定,保证所述底模不随顶升一起移动。
[0014]优选的,所述盖梁底模通孔上设有垫片。
[0015]优选的,所述垫片,朝向模具内侧垫片直径大于通孔内径,朝向模具外侧垫片直径
小于通孔内径,保证盖梁浇筑时堵住通孔不漏浆,顶升作业时提供对盖梁顶升的着力点。
[0016]优选的,所述通孔以底模几何中心为中心在底模上对称设置,以助于顶升作业施加较为均匀的顶升作用。
[0017]优选的,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电磁阀,对所有所述顶升缸异步或同步控制。
[0018]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的脱模方法,该脱模方法能够使上述系统有效运转,克服盖梁生产地基不平,盖梁底部凸台与底模的分离阻力,实现盖梁与底模的高效分离。
[0019]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0]通过转运工具将顶升单元运至底模下方;
[0021]微调顶升单元,使顶升单元顶升缸顶端对准底模通孔,且通过控制单元使顶升缸顶端与通孔内垫片充分接触,避免顶升缸顶端与底模通孔外部的底模接触,形成顶升阻力;
[0022]连接锁合固定底模下端的反力结构上端与顶升单元上的反力结构下端;
[0023]通过控制单元微调顶升单元的一个顶升缸,使其产生一定的顶升位移,此时该顶升点侧的盖梁边缘距底模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
[0024]依次通过控制单元顺时针逐个调整顶升单元的顶升缸,产生一定的顶升位移,使相应侧的盖梁边缘距底模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
[0025]待盖梁下端所有边缘均与底模上端产生不大于2毫米的细缝时,通过控制单元同步调整顶升单元的顶升缸,同步产生统一的向上顶升位移,盖梁开始缓缓离开底模,在到达顶升单元顶升位移极限前,停止顶升;
[0026]在盖梁吊具的拉力协助下,盖梁完全脱离底模。
[0027]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和脱模方法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可精确控制顶升动作(异步或同步)和位移的顶升单元的引入,逐个精确控制顶升单元顶升缸的微量位移,使相应侧盖梁底端与底模上端产生细缝,可有效逐点克服盖梁与底模之间的粘附力,克服生产地基不平对同步顶升施力的影响,待盖梁整体下部边缘与底模上端产生等距缝隙,再施加多点同步顶升,加之反力结构对底模的固定,以及吊具对盖梁的辅助提升,可有效在短时间内实现盖梁与底模的分离,解决了预制盖梁工艺过程中,盖梁与底模难分离的工艺难题。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顶升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反力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底模通孔结构示意图;
[0032]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底模垫片结构示意图。
[0033]图中:
[0034]1、顶升单元;11、顶升缸;
[0035]2、控制单元;
[0036]3、反力结构;31、反力结构上端;32、反力结构下端;
[0037]4、底模;41、通孔;42、垫片;
[0038]5、盖梁;
[0039]6、盖梁吊具。
具体实施方式
[004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有”、“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4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对顶升缸的异步或同步控制中的“异步”,等同于“独立”或“独立控制”。
[004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4]下面根据图1至图5介绍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
[0045]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升单元、控制单元、反力结构、底模、盖梁和盖梁吊具,所述顶升单元为包括多点异步或同步控制的液压、气压的压力传输介质的顶升装置,所述顶升装置用于顶升所述盖梁;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顶升单元顶升位移的精准控制;所述反力结构与底模连接;所述底模,包括用以连通所述盖梁和所述顶升单元的通孔;所述盖梁吊具下端与盖梁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装置设有包括多个顶升作业的顶升缸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对所述顶升单元顶升位移
±
1毫米的精准控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力结构包括反力结构上端和反力结构下端,所述反力结构上端位于所述底模下端,所述反力结构下端位于所述顶升单元上,顶升作业时所述反力结构上端与所述反力结构下端锁合,将所述底模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覆盖有垫片,所述垫片朝向模具内侧垫片直径大于所述通孔内径,朝向模具外侧垫片直径小于所述通孔内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梁底模顶升脱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梁吊具下端吊钩勾在所述盖梁上部预埋的吊耳上,所述盖梁吊具用于辅助所述盖梁顶升作业,待所述盖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翼郑彪张齐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好运达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