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及壶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607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包括下模、上模及底架;下模内形成用于放置滚塑原料的模腔,上模与下模可拆卸设置,上模内形成容纳槽,容纳槽包括内侧壁,内侧壁包括用于贴合把手外表皮的贴合部及与把手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底架上可转动设置所述上模或者所述下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壶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于内侧壁包括用于贴合把手外表皮的贴合部及与把手不接触的非接触部,使得制成的壶铃把手与壶体的连接位置错开于上模与下模的合模位置,使得壶铃的整体强度更大,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及壶铃


[0001]本技术涉及健身器材
,特别涉及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及壶铃。

技术介绍

[0002]壶铃是一种常见的健身器材,壶铃通常包括把手及壶体,锻炼时,使用者施力于把手而将整个壶铃举起以锻炼身体。壶铃的基本动作包括壶铃摆动、双臂壶铃划船、壶铃高脚杯深蹲、单臂壶铃地板卧推、壶铃硬拉。使用壶铃进行锻炼可以有效地增强上肢、躯干及下肢等肌肉的力量,还可以增强耐力、平衡能力以及灵活性,壶铃适合男女性使用。
[0003]常见的壶铃把手较大,以便于使用者施力于把手而锻炼,常见的壶铃可以替代哑铃。还有一些新式壶铃的壶体较大,壶体内装有水,以供使用者用手或脚击打壶体,可以有效锻炼上下肢力量,该种新式壶铃可替代沙袋。
[0004]壶铃通常使用模具制作,传统的制作壶铃的模具为左右模,左右模制成的壶铃壶体轴向方向上留有合模线。传统的壶铃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壶铃进行锻炼时幅度大,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壶铃的合模线处易开裂而损坏,使壶铃内的水从合模线损坏处流出,导致整个壶铃报废,传统的壶铃使用寿命较短。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其制成的壶铃整体强度大,使用寿命长。
[0006]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壶铃。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包括下模、上模及底架
[0008]下模内形成用于放置滚塑原料的模腔,上模与下模可拆卸设置,上模内形成容纳槽,容纳槽包括内侧壁,内侧壁包括用于贴合把手外表皮的贴合部及与把手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底架上可转动设置所述上模或者所述下模。
[0009]进一步,下模端部设置第一接口,上模端部形成与第一接口连接的第二接口。
[0010]进一步,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及第二内侧壁,第一内侧壁上形成用于限制把手一侧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二内侧壁上形成用于限制把手另一侧的第二限位凸起。
[0011]进一步,第一限位凸起上设置与外界连通的第一穿孔,第二限位凸起上设置与外界连通的第二穿孔,第二穿孔的轴向中心线与第一穿孔的轴向中心线重合。
[0012]进一步,底架上设置驱使上模或下模转动的驱动机构。
[0013]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一,在使用时,将已经注塑成型的把手置于上模内,使得把手紧贴在上模的内侧壁
的贴合部上。然后将滚塑原料置于下模的模腔内,将上模与下模连接。最后上模与下模沿着底架转动,可以对上模与下模进行加热,以使模腔内的原料融化并转动形成壶体。由于内侧壁包括用于贴合把手外表皮的贴合部及与把手不接触的非接触部,使得制成的壶铃把手与壶体的连接位置错开于上模与下模的合模位置,使得壶铃的整体强度更大,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0015]二,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凸起及第二限位凸起,将把手置于上模后,在上模转动过程中,第一限位凸起限制把手一侧,第二限位凸起限制把手另一侧,从而使得上模与把手同步转动,防止把手在转动过程中脱离上模。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下模、上模及底架;把手紧贴在上模的内侧壁的贴合部上,使得制成的壶铃把手与壶体的连接位置错开于上模与下模的合模位置,使得壶铃的整体强度更大,从而提高使用寿命。
[001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壶铃,包括把手及壶体;
[0018]把手为一体注塑成型的硬质把手;壶体由上述壶铃滚塑模具制成,壶体通过上述壶铃滚塑模具成型于把手上。
[0019]进一步,把手上设置通孔。
[0020]进一步,把手上设置进口。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壶铃滚塑模具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壶铃滚塑模具的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与把手的连接示意图;
[0024]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壶铃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把手与下模的连接示意图;
[0027]图7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上模、把手与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8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由壶铃滚塑模具制成的壶铃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9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壶铃滚塑模具的分解图;
[0030]图10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壶铃滚塑模具的把手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由另一壶铃滚塑模具制成的壶铃的结构示意图。
[0032]标号说明
[0033]下模1、模腔11、第一接口12、上模2、容纳槽21、内侧壁211、第一内侧壁2111、第二内侧壁2112、第一限位凸起2113、第一限位面21131、第一抵靠面21132、第一弧形过渡面21133、第二限位凸起2114、第二限位面21141、第二抵靠面21142、第二弧形过渡面21143、第一穿孔2115、第二穿孔2116、贴合部212、非接触部213、第二接口22、底架3、把手4、柄部41、连接部42、通孔43、进口44、壶体5。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
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5]如图1至图1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包括下模1、上模2及底架3;下模1内形成用于放置滚塑原料的模腔11,上模2与下模1可拆卸设置,上模2内形成容纳槽21,容纳槽21包括内侧壁211,内侧壁211包括用于贴合把手4外表皮的贴合部212及与把手4不接触的非接触部213,底架3上可转动设置上模2或者下模1。
[0036]这样,本技术涉及的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在使用时,将已经注塑成型的把手4置于上模2内,使得把手4紧贴在上模2的内侧壁211的贴合部212上。然后将滚塑原料置于下模1的模腔11内,将上模2与下模1连接。最后上模2与下模1沿着底架3转动,可以对上模2与下模1进行加热,以使模腔11内的原料融化并转动形成壶体。由于内侧壁211包括用于贴合把手4外表皮的贴合部212及与把手4不接触的非接触部213,使得制成的壶铃把手4与壶体的连接位置错开于上模2与下模1的合模位置,使得壶铃的整体强度更大,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
[0037]其中,下模1端部设置第一接口12,上模2端部形成与第一接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壶铃滚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上模及底架;下模内形成用于放置滚塑原料的模腔,上模与下模可拆卸设置,上模内形成容纳槽,容纳槽包括内侧壁,内侧壁包括用于贴合把手外表皮的贴合部及与把手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底架上可转动设置所述上模或者所述下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壶铃滚塑模具,其特征在于:下模端部设置第一接口,上模端部形成与第一接口连接的第二接口。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壶铃滚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内侧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侧壁及第二内侧壁,第一内侧壁上形成用于限制把手一侧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二内侧壁上形成用于限制把手另一侧的第二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鸿
申请(专利权)人:漳州泰里斯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