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578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5
车辆用门具备:门板;角部部件,配置于所述门板的门腰部,具备突起;挡风条,沿着所述门板的外周缘而配置,并且具备与所述突起卡合的孔部;及门内饰,以覆盖所述角部部件的方式配置。所述突起具有具备外周侧壁的中空构造,在所述外周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外周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外周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门


[000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车辆用门。

技术介绍

[0002]在日本专利第3133810中公开了车辆用门的角部部件与挡风条的连接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存在通过将挡风条的孔部与形成于角部部件的突起卡合来连接两者的情况。在突起前端和门内饰背面接触的情况下,门腰部处的门内饰的上表面的高度方向位置会因突起的存在而向上方移动。外观设计的自由度会下降。
[0004]本公开的一方案的车辆用门具备门板。车辆用门具备配置于门板的门腰部且具备突起的角部部件。车辆用门具备沿着门板的外周缘而配置并且具备与突起卡合的孔部的挡风条。车辆用门具备以覆盖角部部件的方式配置的门内饰。突起具有具备外周侧壁的中空构造。在外周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
[0005]在本公开的所述方案的车辆用门中,突起具有中空构造,并且在外周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由此,能够降低突起的压缩刚性。由此,在突起前端和门内饰背面接触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突起施加压缩力而使突起变形,降低突起的高度。由于能够降低门腰部的门内饰上表面的位置,所以能够提高外观设计的自由度。
[0006]突起的前端可以封闭。开口部可以连接于在突起的内部形成的空洞。通过这样的突起形状,也能够降低突起的压缩刚性。
[0007]从突起的前端与突起的基部之间的中间位置到突起的前端为止的区域中的开口部的面积可以比从中间位置到突起的基部为止的区域中的开口部的面积大。由此,能够使突起的前端侧的压缩刚性比基部侧的压缩刚性低。能够确保基部的刚性并使突起的压缩变形成为可能。
[0008]突起可以具有前端开放的筒形状。开口部可以是从突起的前端朝向突起的基部形成的缝隙。通过这样的突起形状,也能够降低突起的压缩刚性。
[0009]缝隙在突起的前端侧的宽度可以比缝隙在突起的基部侧的宽度大。由此,能够使突起的前端侧的压缩刚性比基部侧的压缩刚性低。
[0010]缝隙的前端可以未到达突起的基部。由此,能够确保基部的刚性,因此能够防止突起的损伤。
[0011]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详情和进一步的改良将会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
附图说明
[0012]本专利技术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在这些附图中,同样的标记表示同样的要素,其中:
[0013]图1是车辆的前侧的侧门1的侧视图。
[0014]图2是角部部件11附近的放大立体图。
[0015]图3是图2的III

III面处的剖视图。
[0016]图4是突起11p的放大立体图。
[0017]图5是门内饰13安装后的剖视图。
[0018]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侧门100的构造的剖视图。
[0019]图7是实施例2的突起211p的放大立体图。
[0020]图8是变形例的突起311p的放大立体图。
[0021]图9是变形例的突起411p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对侧门1的构造进行说明。在图1中示出车辆的前侧的侧门1的侧视图。在图2中示出角部部件11附近的放大立体图。在图3中示出图2的III

III面处的剖视图。III

III面是通过突起11p的中心的面。图1~图3示出了门内饰13的组装前的状态。因此,突起11p是变形前的状态。图1~图3的坐标系的“Front”表示车辆前方方向。“Up”表示车辆上方向。“Left”表示从车辆的后方向前方观察时的“左”。在以后的图中,坐标系的含义也相同。
[0024]侧门1具备门内板10、角部部件11、挡风条12。门内板10是构成门主体的钢板构件。
[0025]角部部件11是配置于门内板10的门腰部10w的车辆后端侧的构件。门腰部10w是门内板10的上端部,也被称作腰线。角部部件11具备突起11p。角部部件11是树脂制(即,角部部件11是树脂角部部件),例如能够通过注射成型法来制造。
[0026]在图4中示出突起11p的放大立体图。在图4中,省略了挡风条12的记载。突起11p形成于角部部件11的上表面11u。突起11p与角部部件11一体形成。突起11p具有在外周具备侧壁11w的中空构造。通过在突起11p的前端形成前端面11t,前端封闭。在侧壁11w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11a。开口部11a连接于在突起11p的内部形成的空洞。即,突起11p具有具备横孔的内部空洞的圆柱形状。
[0027]挡风条12具备外周部12p及连接部12c。外周部12p沿着门板的车内侧的外周缘而配置。外周部12p作为填埋车门与车身的间隙的带状的密封件发挥功能。连接部12c以覆盖角部部件11的一部分的方式配置于门腰部10w。连接部12c与外周部12p一体地由同一材料形成。连接部12c的厚度比外周部12p厚,刚性高。连接部12c具备孔部12h。通过突起11p贯通孔部12h,孔部12h与突起11p卡合。
[0028]对侧门1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在门内板10组装角部部件11。接着,使挡风条12的连接部12c的孔部12h与角部部件11的突起11p卡合。由此,如图3所示,成为突起11p的前端面11t从连接部12c的上表面12u突出了突出量P1的状态。
[0029]之后,如图5所示,以覆盖角部部件11的方式安装门内饰13。门内饰13是门室内侧的内衬部件。在门内饰13的安装时,门内饰13的背面13b与前端面11t接触。其结果,向突起11p施加压缩力CF。
[0030]突起11p由于具有中空构造,并且在侧壁11w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11a,所以压缩刚性变低。因而,通过施加压缩力CF,如图5所示,能够以在突起11p的轴向上压曲的方式使
突起11p变形。能够使突起11p的高度从变形前的高度H1(图3)降低为变形后的高度H2(图5)。其结果,能够设为突起11p的前端面11t从挡风条12的上表面12u几乎未突出的状态。
[0031]对实施例1的效果进行说明。在图6中示出比较例的侧门100的构造。图6是与图5同样的剖视图。在比较例的角部部件111所具备的突起111p未形成开口部11a。由此,突起111p的压缩刚性高。门内饰13在门腰部10w的上方具备内饰上表面13u。门内饰13的背面13b与突起111p的前端面111t接触。从上表面12u起的内饰上表面13u的高度H12成为突起111p的突出量P1与门内饰13的厚度T1的合计。即,内饰上表面13u会向上方移动突出量P1。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的侧门1(图5)中,突起11p具有中空构造,并且在侧壁11w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11a。如前所述,通过突起11p变形,能够降低高度,因此能够设为前端面11t未从上表面12u突出的状态。从上表面12u起的内饰上表面13u的高度H11不会受到突起11p的影响。能够使本实施例的内饰上表面13u的高度H11(图5)比比较例的内饰上表面13u的高度H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具备:门板;角部部件,配置于所述门板的门腰部,具备突起;挡风条,沿着所述门板的外周缘而配置,并且具备与所述突起卡合的孔部;及门内饰,以覆盖所述角部部件的方式配置,其中,所述突起具有具备外周侧壁的中空构造,在所述外周侧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前端封闭,所述开口部连接于在所述突起的内部形成的空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门,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突起的前端与所述突起的基部之间的中间位置到所述突起的前端为止的区域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上畑贤美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斯巴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