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525759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0-19 10:15
本发明专利技术不损害耐偏磨损性、耐振动性,而提高排水性。摩托车用轮胎(1)在胎面部(2)形成有多个第一横沟(8)。第一横沟(8)包含:第一沟部(11),配置于胎冠部(Cr);第二沟部(12),配置于第一胎肩部(S1);以及第三沟部(13),将第一沟部(11)与第二沟部(12)相连。第三沟部(13)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小于第一沟部(11)以及第二沟部(12)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第三沟部(13)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的80%以上的部分配置于第一胎肩部(S1)。一胎肩部(S1)。一胎肩部(S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用轮胎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摩托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0002]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在胎面部设置有主沟和细沟的摩托车用轮胎。上述主沟包含第一主沟、和配置于比上述第一主沟靠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二主沟,上述细沟包含开放细沟和半开放细沟。上述开放细沟配置为一端与上述第一主沟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二主沟连接。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104329号公报
[0004]通常,为了提高轮胎的排水性,而在胎面部的接地面内配置从胎面部的胎冠区域遍及胎肩区域的又粗又长的沟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这样的沟在接地时使胎面部的表面大幅变形,有可能导致行驶中的振动、偏磨损。特别是在胎面刚性比子午线轮胎低的斜交轮胎中,这样的趋势显著。因此,要求不损害耐偏磨损性、耐振动性,而提高排水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损害耐偏磨损性、耐振动性,而提高排水性的摩托车用轮胎。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具有胎面部,上述胎面部包含:胎冠部,是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的50%的区域;和第一胎肩部,是上述胎冠部的外侧的区域,在上述胎面部形成有多个第一横沟,每一个上述第一横沟包含:第一沟部,配置于上述胎冠部;第二沟部,配置于上述第一胎肩部;以及第三沟部,将上述第一沟部与上述第二沟部相连,上述第三沟部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分别小于上述第一沟部以及上述第二沟部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上述第三沟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80%以上的部分配置于上述第一胎肩部。
[0007]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第一沟部配置为不跨在轮胎赤道。
[0008]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第一沟部、上述第二沟部以及上述第三沟部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的朝向倾斜。
[0009]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第三沟部的沟宽度为上述第一沟部的沟宽度以及上述第二沟部的沟宽度的15%~50%。
[0010]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第三沟部的沟深度为上述第一沟部的沟深度以及上述第二沟部的沟深度的15%~50%。
[0011]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第一沟部包含位于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第一沟缘、和位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沟缘,上述第二沟部包含位于轮胎周向的一侧的第一沟缘、和位于轮胎周向的另一侧的第二沟缘,上述第三沟部靠近上述第一沟部的上述第二沟边缘侧配置,且靠近上述第二沟部的上述第一沟边缘侧配置。
[0012]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第一横沟还包含从上述第二沟部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的第四沟部,上述第四沟部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分别小于上述第一沟部
以及上述第二沟部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
[0013]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第一沟部、上述第二沟部、上述第三沟部以及上述第四沟部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的朝向倾斜。
[0014]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上述胎面部被指定了轮胎旋转方向,上述第一沟部位于比上述第二沟部靠轮胎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的位置。
[0015]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优选为,具备斜交构造的胎体。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对,将技术方案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作为前轮用轮胎以及后轮用轮胎,上述后轮用轮胎的上述胎面部的陆地比大于上述前轮用轮胎的上述胎面部的陆地比。
[0017]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不损害耐偏磨损性、耐振动性,而提高排水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19]图2的(a)是图1的第一横沟的放大图,(b)是图1的A

A线剖视图。
[0020]图3是图1的B

B线剖视图。
[0021]图4是图1的第一横沟的放大图。
[0022]图5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摩托车用轮胎;2...胎面部;8...第一横沟;11...第一沟部;12...第二沟部;13...第三沟部;Cr...胎冠部;S1...第一胎肩部;L3...第三沟部的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适用于干燥沥青路面等公路行驶。但是,本专利技术的轮胎1并不限定于这样的使用形态。
[0027]在本实施方式中,胎面部2包含:胎冠部Cr,是以轮胎赤道C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TWe的50%的区域;和第一胎肩部S1,是胎冠部Cr的外侧(在图中,胎冠部Cr的左侧)的区域。另外,胎面部2包含第二胎肩部S2,该第二胎肩部S2是隔着轮胎赤道C与第一胎肩部S1相反侧(在图中,胎冠部Cr的右侧)的区域。胎冠部Cr是主要在直行行驶时接地的区域。第一胎肩部S1以及第二胎肩部S2是主要在转弯行驶时接地的区域。在本说明书中,胎面展开宽度TWe是将胎面部2展开成平面时的胎面端Te、Te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0028]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形成有多个第一横沟8。第一横沟8包含:第一沟部11,配置于胎冠部Cr;第二沟部12,配置于第一胎肩部S1;以及第三沟部13,将第一沟部11与第二沟部12相连。由于第一横沟8从胎冠部Cr延伸至第一胎肩部S1,所以在从直行行驶到转弯行驶的大范围内接地,因此提高排水性。另外,这样的第一横沟8比行驶时的接地区域大,因此夹在路面与沟之间的空气从非接地部分排出,因此能够提高噪声性。
[0029]图2的(a)是第一横沟8的放大图。图2的(b)是图1的A

A线剖视图。如图2所示,第三
沟部13的沟深度D3以及沟宽度W3形成为分别小于第一沟部11以及第二沟部12的沟深度D1、D2以及沟宽度W1、W2。这样的第三沟部13抑制行驶时的第一沟部11以及第二沟部12的变形、第一横沟8的挠曲,因此不损害耐偏磨损性、耐振动性。另外,在胎面部2的橡胶的厚度容易变小的宽度宽的轮胎1中,通过设置第三沟部13,能够提高转弯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即过渡特性。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是在正规状态的轮胎1中测定出的值。
[0030]上述“正规状态”是将轮胎1组装于正规轮辋(省略图示)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荷的状态。
[0031]上述“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0032]上述“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具有胎面部,其中,所述胎面部包含:胎冠部,是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的50%的区域;和第一胎肩部,是所述胎冠部的外侧的区域,在所述胎面部形成有多个第一横沟,每一个所述第一横沟包含:第一沟部,配置于所述胎冠部;第二沟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胎肩部;以及第三沟部,将所述第一沟部与所述第二沟部相连,所述第三沟部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分别小于所述第一沟部以及所述第二沟部的沟深度以及沟宽度,所述第三沟部的轮胎轴向的长度的80%以上的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胎肩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第一沟部配置为不跨在轮胎赤道。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第一沟部、所述第二沟部以及所述第三沟部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相同的朝向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第三沟部的沟宽度为所述第一沟部的沟宽度以及所述第二沟部的沟宽度的15%~50%。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第三沟部的沟深度为所述第一沟部的沟深度以及所述第二沟部的沟深度的15%~50%。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用轮胎,其中,所述第一沟部包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一柳丰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